房屋“过剩”时代,买房成了最快的“破产”方式!(深刻揭露)
房产投资
是收割新中产的利器
我们知道,中产群体是一个国家最具消费实力的阶层,人数众多,消费能力覆盖面最广。
但也因此,中产群体成了被“合法”收割的韭菜。
楼市,就是中国收割中产阶级最强、最广的武器之一。(另一个是股市)
由于过去三四十年的商品房市场行情太过火爆,各方力量唱大戏,造成了楼市火热的景象。以致很多人都觉得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认为只要买了房就能坐等挣钱,加上中国人一直以来骨子里的观念,觉得只有拥有了房屋才有安身立命之所。
殊不知,那些进入到所谓房产投资领域的,除了所谓的“传说”以及别人嘴里的“某朋友/同学/邻居/亲戚”以外,真正靠房子实现财富自由的有多少?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数据显示:近半年来司法拍卖房源增加50%,成交率达到91.99%,以原价7折出售,且绝大多数都是用于清偿债务的个人房源。不止深圳,全国各地的法拍房都呈现暴增势头,尤其是江浙发达地区,法拍房数量在三年内由2万宗涨至26万宗。
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不甘心卖房的人的无奈,更是百万家庭“弃房断供”的悲伤故事。
之前一位环京区域河北燕郊断供者的曾经就赠镜广为流传,很多人应该都看过。
这位断供者2017年在燕郊置换了一套140㎡的三居,总价426万,贷款298万,月供16800元,还款806400元,但是他还不起了。
然而,这时候那套房子的价格已经接近于腰斩,市场估值仅235-240万元左右,账面亏损近200万。如果正常卖房子,不仅首付和已还的80万全赔,还要补偿银行40万元才能清偿尾款。
于是他直接断供,想着把房子给银行算了,之前的投入也不要了。但是,“断供”可并没有他想的那么轻松,在钱的问题上,银行绝对不会马虎,直接把他告上法庭。
结果就是他不仅输了官司,还要额外承担利息、罚息49908元,案件受理费15389元,保全费5000元,银行委托起诉律师费122620元,总计192917元,此外,他还上了失信人名单...
所以说,任何投资都是有门槛的,真正能做到所买房产增值升值,并成功套现的,少之又少。
大部分不动产真的就是“不动”产,卖不掉租不掉又不拆迁,搭进去的除了首付还有月供,以及每个月都要倒贴的物业费。
你想着投资带来的高收益,人家想着你的本金。
以上都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大周期低谷下很多中产和底层要面对的危机。
危机的本质,是“人为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危机”?本质其实就是过剩,且是“人为”。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说过:“近两年大面积的房企暴雷,是因为中国现在的住房套户比是1.09套,每户家庭平均拥有1.09套房子,人们已经不缺房子了。
未来中国70%的城市房子是过剩的,90%的房地产企业会消失,未来70%的城市房子是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
这是过去上百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房地产企业走过的路,这不是新闻,这都是它们发生过的事情,中国正在走的路,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
资料显示,我国一线城市空置率是16.8%,二二三线城市分别是22.2%和21.8%,已经超出了国际10%的“警戒线”。此外,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是45平方米,相比之下,日本、韩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才19平方米。
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国家的住房已经够多了,但是为什么房价还在涨?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买不起房?为什么仍旧存在“有房无人,有房无人”的现象?
归根结底,不是“中国房子太多了”,而是购买力下降和房产投资错配复合作用的结果。
购买力下降不用说了,被疫情折腾了好几年,百姓们的老本都损耗得差不多了。
当下,中国人均负债率65%以上,14亿人里面有7亿人在负债,而这巨大的负债率里有80%来源于房产。
近30年,房价涨了30倍到40倍,土地涨了50倍到80倍,而老百姓的工资又涨了多少倍?
每个家庭平均20到30年的月供,不论是中产还是普通打工人,中国民众早已被透支了未来20年到30年的购买力,使得当下大家都不敢消费,更不要谈消费升级了,消费内需严重下滑。(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中国贫富悬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房地产这个投资盈利工具导致)
没有市场消费,市场经济的循环就会面临通缩危机,可以参考香港和日本。
因此,中国财政内需的模式必须转变为外销跨境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第二层原因是投资错配,当下中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财政是深度套牢各地方政府的,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属于土地财政。
于是大部分财政都押宝在房地产上,而不是投入在教育、医疗、制造业和创造产业,导致那些做实业的,做企业的,做贸易的都不想再长期投入,全部想靠投机,各地开始玩命大搞基建。
即使是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支撑的地区,也一直强推房地产开发,最终留下了一堆有估值却没市价的泡沫资产。
这也进一步使中国实体空心化,无数资金流入了钢筋水泥炮楼,导致各地商业恶性竞争,无数房子空置,看上去有一堆新资产产生,实际上这些资产都无法带来长期的产业孵化。
我们目前看到的很多房子,都仅仅是纸面存在的砖块水泥罢了。可以说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收益几乎都被房地产、被土地财政吸走了。
所以说,没有不合理的市场需求,只有不合理的供给。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文章呼吁:“让房产回到“住人”的本来面目。”
长远来看,只有增加有效供给、把房子的空置率降下来才是正解。
对此,一位退休公务员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征收空置税。换句话说,手中空置的房子越多,房子的主人所要缴纳的税款就越高。
法国对空置住房的征税一年比一年高,还在不断增加。在法国,你手中的房产不但不会给你带来财富,反而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
要知道,对于国家而言,大量的住房过剩、大量资本跑到房地产上、大量资源浪费,经济“脱实向虚”,畸形发展,后果相当严重。
在地产资本的操控下,国内大量财力物力用去盖楼,把本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强化军事、改善民生的资金都建成了楼,楼房多的又用不了,需要住房的还买不起、住不上。
国力、民力都在被房子绑架、消耗、掏空。
房地产市场有太多可以优化的地方:烂尾楼、公摊面积、房价问题,这些东西才是民众真正关心的。
没有健康的“短期”,美好的“长期”就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普通人到底要不要买房?
2023年第一批买房的人,已经成为了被无情收割的韭菜。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还是纳闷,那现在到底是赶紧买房,还是再等一等?
其实,不论是什么时候,对于真正的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来说,考虑买房都需要做好两个心理准备:一是不能指望自己抄底在最低点;二是不能指望买了房子之后,房价一定会飙涨。
第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第二要看一下自己所住的城市和房价的阶段,第三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专业性是否能匹配。
首先,长期来说,总体的房价肯定是震动着向下走的。
这时候如果你掏空积蓄买了盘,基本属于高位接盘。
与其这样,不如等房价回归一个合理的位置,至少目前来说可以先租房过渡。就算要买也要分城市分项目去看,想清楚再决定是否买房。
其次,买房普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前买房子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现在只有买对了那10%的城市,房价才有可能上涨,剩下的90%的房子基本是套牢的。
第三点,也是最终强调的一点,房住不炒。
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自己所在城市的实际状况,你买房到底是否需要住,是否有实际的需要。
要根据所在城市的需要,是否有自己擅长的产业链,是否有相应的产业链,是否能把一部分人吸引过来或创造一大批高收入者。
所在城市的人口持续有流入才能考虑,因为这是稳定房价的一大利器。
说白了,未来房子既是“白菜价”,也是“奢侈品”,取决于你手握什么样的房子。合理控制风险,深入挖掘城市片区价值,学会做时间的朋友才是明智之举。
/
房产过剩是实然,而不是应然。
中国用2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道路,造就了中国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造成了中国房子严重过剩的未来三十年。
当下住房的过剩,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不思进取,不做产业经济内功的恶果。
在他们眼里,房地产已经不是一个产业,而是金融、杠杆工具。
而一旦住房成了金融产品,就不再遵循商品市场的价格规律,房子的价格也不再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
房子,成为了地产资本收割人民、祸害政府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生产能力、基建能力世界第一的情况下,国人还是不敢生孩子、还是焦虑、还是买不起房的原因。
中国不缺好房,但缺百姓住得起的房。
要落实“房住不炒”,解决当前的问题,让住房回归民生,就必须以霹雳手段,严厉打击囤地待涨,集资炒房的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是为人民服务的市场,不是资本收割人民的市场。市场应当掌握在人民手里,住房应该为民生所用!
水木然的直播请关注
写作是一种修行,度人度己
如果是有缘人,可以扫码给个赞赏
水木然个人微信:vv59338
或者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
水木然有很多话,但是只在这里说!
欢迎加入水木然的知识星球
这里是认知的情报局
1:长按图中二维码,付费后下载“知识星球”APP
2:搜“水木然学社”进入即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