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原生家庭叙事来解释自己的人生吗?
「小时候,我妈吃安眠药企图自杀,我至今记得母亲口吐白沫、我爸背着我妈奔向医院时,飞出去的那只拖鞋。」
「后来,父母离异,我有了一个后妈。我爸每周给我七块五的早餐钱,她总会拿走五块,剩下的两块五只够每天早上买一个甑糕;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做所有不良的行径,那个大我七岁的儿子经常在挤公交时偷别人的钱包,而我是他偷窃时掩人耳目的工具。」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年。后来,我爸妈又复婚了,但他们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他们之间没有爱,在一起只是为了我。」
图片来源:《再见爱人》第二季
《再见爱人》第二季中,苏诗丁在同行嘉宾面前,讲述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种种遭遇。
按照另一位嘉宾宋宁峰的话来说,讲述这个故事时,她的情绪并不激动,她看起来也并不愤怒,取而代之的,是流畅准确的表达、平和冷静的口吻和淡漠得如同“死掉”的眼神。
而这,似乎更令人心疼。
可想而知,在这35年的人生中,苏诗丁曾一次又一次地讲述这个故事。
在多次重复的讲述中,她学会用精准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阴影;在提起这一切时,也变得淡定、从容,不再有太大的情绪起伏。
对原生家庭的回溯,是她自我抚慰、消解痛苦的方式,也是她分析自身的一套方法。
她冷静地告诉前夫卢歌,她性格里的克制、疏离、对爱本身的不信任,都源自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
然而,这套用原生家庭归因一切的方法,并没能拯救苏诗丁和卢歌的婚姻。
卢歌因为自己没能扫除苏诗丁内心的阴霾而懊恼,认为自己对苏诗丁的爱并没有使她变成一个更阳光的人。而苏诗丁则红着眼眶说:“是的,这确实对你是不公平的。
「是我把你拉进了深渊。」
图片来源:《再见爱人》第二季
01
近年来,有关原生家庭的话题热度只增不减。从零几年爆火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到围绕原生家庭展开的电视剧《都挺好》《欢乐颂》的热播,再到情感类真人秀中嘉宾们对父母的“讨伐”......
“原生家庭叙事”在当今的媒体和公共讨论中,似乎成为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揭露所有人身上的沉疴宿疾。
然而,我们对“原生家庭”一词,究竟有多少理性、客观的了解呢?
一般认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儿女在成年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上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科医生 Murray Bowen 在其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Bowen 认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力来自于家庭中的互动、家庭成员对家庭整体感和对他人距离感的需求,只有先解决个体对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个人才能分化出更成熟健全的人格。
图片来源:《血观音》
从“原生家庭”概念的出现到被国人熟知,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网友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心理学家对相关理论的普及、大众媒体对相关话题的呈现,“原生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回溯过往、自我疏解、寻求共鸣的权威工具。
然而,随着这个词汇在社会语境中被过度泛化,它在满足人们标签化和工具化的使用目的中逐渐变得失真。
在使用原生家庭这套叙事时,人们倾向于将人生的所有痛苦际遇、性格弱点、情感模式都归咎于父母和他们共同的成长环境,仿佛原生家庭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切。
但实际上,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在学术研究界早已被反驳。
心理学家 Neiderhiser、 Vukasović、Bratko 和 Briley 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用严密的实验和数据发现:我们的性格,大约 40% 源于先天遗传因素、60% 源于非共享环境的影响,而几乎不受到共享环境的影响。
《教养的迷思》作 者Judith Harris 也强调:家庭教养对儿童成人后人格直接影响比例,不足 10%。
图片来源:《小偷家族》
因此,当我们过度使用原生家庭叙事、强调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或许也可以适当反思,在这套叙事下,被遮蔽的事物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看清的不仅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同时,我们应该看见父母的教育背景、阶层焦虑、个人际遇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也应该承认,从权威式的大家长环境到如今年轻一代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时代的变迁下,代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都会经历的必然。
如若我们不能理解原生家庭叙事的全貌和它带来的隐忧,那么原生家庭问题就很有可能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宣泄出口,或是自我合理化的借口,而不是我们我们成长路上必经的一环。
02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中,有位网友写下过这样一段评论:
“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荣格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即使是原生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成年后所处的关系也是你的一种选择,你才是这个微型宇宙的中心,你不改变谁都不会改变。只有你这个宇宙中心动了,才能带动这个微型宇宙跟你一起动一动。”
的确,当我们长大成人,与原生家庭逐渐脱离时,也意味着我们对人生的掌控空间也变得更大,而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更加负责。
图片来源:《溺水小刀》
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往往只是成长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行动,走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童年阴影,改变那些消极的情感交流模式,打破那些使我们不断陷入痛苦的强迫性思维。
同时,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起更加深刻的联结,觉察和认识自己的每一种情绪,努力对自我保持接纳、关怀和信任的态度。
本期测试,帮助你了解童年阴影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你造成的影响,并给予你走出阴霾、改善自我的行动指南。
「童年阴影评估测试」
原价49.9元
限时三天免费
扫码立即测试
在走出原生家庭后,祝愿你坚定地成为你自己,就像“飞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叮咦叽
责编:kk,叮咦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