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质,抓住三个关键词,让学为中心真正落地
看点 “学为中心”如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但是如何落实到课堂上?对很多老师来说,依旧有很多困惑。对此,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景洪春就提出了三个相当关键的重点:实践、情境和意义。吃透这三个关键点,也就能看透“学为中心”的中心思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星教师 (ID: new_jiaoshi)
文丨景洪春 编丨May
学为中心的活动怎么教?
我认为实践是第一个关键词。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能上成“如临其境”,一定要上成“身历其境”,两字之差,意思迥异。因为“如临其境”学生只是欣赏,而“身历其境”则能让学生真实地身处情境之中,让同学成为学友,为彼此的学习推波助澜。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境。
教育家李吉林先生指出,情境学习是将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视、可闻、可感、可知且富有美感的。越是具象的东西,越是能吸引儿童,越是美的情境,越是能感动他们,唤起他们的情感。
第三个关键词是有意义。
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不是抛弃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去理解学习的过程。
郭华老师说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学习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这个单元实际上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 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写清楚一件事。我想用这个案例来介绍一下,学为中心的活动究竟怎么设计。
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在单元主题之下,我们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学校生活情境,要求同学们写一篇作文,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争取被校园电视台《生活万花筒》栏目(如果学校没有电视台,也可以设计成校园广播站,或者校园官方公众号)选中,并为摄制组提供分镜头方案,收获观众的点赞。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又设置了四个阶段的活动线条和相对应的能力线。
第一个阶段的活动是“生活万花筒,我要写”,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主,引导大家明确拍摄任务,激发兴趣持续观察生活,记录素材单元评价先行,初试身手。
第二个阶段的活动是“写清事情片段,我试试”,要求同学们借助预习单,完成阅读、精读课文;对比学习,习得写清楚的方法;对照精读课文,修改两个片段。
在传统的习作单元教学当中,往往都是要求精读课文,然后按照教材的顺序去写片段。但学生的学情往往是在写作时,最重要的事件经过和情节部分写不大清楚。我们希望凸显这样一个难点,于是就把这个环节放在了前面,变成了学生先写片段,老师再教精读课文。
第三个阶段的活动是“印象深的地方,我会重点写”,让学生带着自己写完片段的这样一间毛坯房,再去学习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去学习作者关于“写清楚”的写作经验。用学到的经验,去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
在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学生对自己的素材进行归类。老师们会发现,写作中选材和组材在单元活动中出现了好几次,这就说明训练学生的选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也能够体现这一单元的主题“彩笔绘生活”的“彩”字,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选的材料也应该是多彩的,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的8个素材。
第四个阶段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活动是“写好的文章,我爱分享”,要求同学们为电视台推荐作品,说明推荐理由;依据同学建议,第三次修改习作;认真誊写,完成小组分享点赞。希望学生在修改的时候以“被电视台选,获得伙伴点赞”为驱动任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修改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交给老师阅读。
活动中,我们穿插了四条能力线。
事实上,这四条能力线的设计是有结构的,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素材搜集、表达交互、清晰表达和评价参与。把写作任务放在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这个案例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从始至终都有任务,无论是大的任务,还是每一个环节中的小任务,在单元学习中,始终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往前走。
第二:先写后教。学生的写作经验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出来的。通常而言,在习作指导上,老师们所指导的是极为普适的东西,但是写作又是极为个性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任务,引导学生把写作全过程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让教变得有针对性。
如此一来,课文精读、习作例文就成为了资源。老师们就可以用这些资源来和学生的写作行为做一些比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做相应的调整,积累写作经验。
第三:以写促教,多向交流。写作过程中,从写片段、写素材、写作文包括写对同学的评价和相互交流,这个过程学生不断地转换成作者、读者、评价者,不仅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还要为对伙伴的文章评价负责。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写作的快乐。
这个案例让我们知道,以学为中心的活动设计不是简单的线性排列与连接,而是整体设计,形成系统结构。学习任务与目标也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组学习任务共同指向一组学习目标。老师们首先要对这个课或者说这一单元进行系统设计,让学生在每节课都能够有实践活动。用多次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成长。
四个抓手,让学为中心真实发生
总结起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要有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单课的,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也可以是一个环节的,无论是哪种形式,这个任务都一定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探究的欲望,既不能要求过高,让学生够不着,从而丧失兴趣,也不能过低,太容易的事通常不容易产生持续力,而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要有持续促进学习的评价。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往往是在一个环节结束了来实施,告诉学生这个环节他学得怎么样,而在学为中心的活动当中,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告诉他学的怎么样,评价他的学习结果,而是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后续的学习。
第三,学习目标要契合真实的学情。如同刚才的写作课,老师要上好这个单元,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在哪里,有了这个作基础,就不会宽泛地聚焦在起因、经过、结果、神态 、动作、语言等这些常见的写作的知识概念实施授课,而是聚焦到学生真实的写作困难,引导学生做得刚好。
最后,整个过程要建立良好的结构,体现渐进性。好课如登山,好的活动设计也像登山一样,在学生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再给他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引导他们不断地去挑战、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微微出点汗但又不能太累,用这种状态去找寻学习的快乐。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