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团体的偏好也是人类追求正面自我概念的一种方式。我们如此关注本团体,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正面的自我认识。
塔杰菲尔(Tajfel,1970,1981,1982)和比尔戈(Billig,1974)发现一些随机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团体区分都可能造成对本团体的偏好和对外团体的敌意。比如,仅仅将人根据驾照的最后一位数字,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就可以让奇数组的人更喜欢本组的其他人,偶数组的人更喜欢偶数组的人,而不喜欢奇数组的人。
在一个实验中,他们请英国的青少年评价现代抽象派绘画,然后告诉大家其中有些人喜欢达利,不喜欢康定斯基的绘画;另外一些人喜欢康定斯基,而不喜欢达利的绘画。然后让大家见面,并分配一定数额的奖金。结果发现这些青少年倾向于给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绘画偏好的人更多的奖金,而给喜欢另一位画家的孩子更少的奖金。
很多学生会说自己的学校比别的学校要好,北大的学生可能会认为北大要比清华好,清华的学生也可能会认为清华要比北大好。清华、北大都是中国的一流学府,但是由于社会认同理论所引发的特定情绪反应,两个学校的学生很可能会认为对方的学校不如自己的学校好。实际上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应该是很相似的。
山东人一般会认为山东比山西好,而山西人则会认为山西比山东好,这种简单的分类会引起本团体内部人员之间的信任和偏爱。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一个公司应该团结一致,但是为什么在公司内部经常出现各种小团体的对立呢?在公司里,由于有不同的部门划分,内部很容易形成对立。有的时候我们不是故意,但是不知不觉的就犯这个毛病。偏爱自己的小团体,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很容易在公司里面形成对立,弄到最后做事都是人家的事。
我在当经理的时候,那时候我负责上海分公司,有一天跟我们总经理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说他们成都分公司,没有想到我们总经理这样问了我一句话:谁是他们啊?我居然没有注意,又犯了一次,我说他们成都分公司。他马上就问了,谁是他们?我只好承认错误,对不起。我们总经理就骂了:讲话小心一点!身为公司的高级干部,犯这种错误,他们,他们,你是谁啊?你是谁?莫名其妙?我们上海分公司,他们成都分公司。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团体比较小,或者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我们是不是更容易表现出对自己团体成员的偏爱?当我们是一群被大团体包围的小团体时,我们可能更容易意识到自己团体的特性;当我们的团体人数众多时,我们则有可能不会轻易想到自己的团体特性。
美国有名的奥的斯电梯公司总经理曾经感叹说:“我们有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可怕的敌人就是日本三菱电梯!为啥呢?因为美国的奥的斯和日本三菱电梯服务水平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电梯坏了,你给三菱打电话,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客户:“日本三菱吗?赶快过来,搞什么鬼?电梯刚装就开始有故障!”
三菱:“这是我们的错,我们马上就到!”
客户:“电梯前天刚刚检查过,怎么今天就卡在3楼不动了?”
三菱:“这是我们的错!”
客户:“不要只讲你们的错!赶快修嘛!我们老总都快发疯了!”
三菱:“这还是我们的错!”
三菱工作人员开始去检查,结果发现:是客户没有按说明去操作,而且屋顶是客户自己施工的,工程质量有漏洞,水塔的水漏出来造成电梯故障。三菱维修人员很客气地说:“我们发现原因是这样这样……”
结果就变得客户不好意思了:“真是抱歉了!害你们白跑一趟。”
三菱:“不!不!,我们没有清楚地让您知道,是我们的错!”
客户:“奥的斯吗?赶快过来,电梯卡在那里不动了!”
奥的斯:“不可能的!”
客户:“不要讲不可能嘛!明明就卡住不动了!”
奥的斯:“真的假的?”
客户:“你不要讲真的假的,你赶快过来嘛,我的天哪!”
奥的斯的人到现场检查后,说:“这是他们的错!”
客户:“他们是谁呀?”
奥的斯:“他们是装电梯的!”
客户:“那你是谁呀?”
奥的斯:“我是修电梯的!”
客户勃然大怒,说:“回去!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买奥的斯电梯,也是最后一次!”
上海淮海路有一个公司,你们听说过的,叫做德国贝尔。这公司太有名了,400年了,所以人家一个公司能够400年到今天,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个德国人说:你看看外面中国可爱的干部,都是交大的,都是复旦的,都是同济的,还有华师大的,还有浙大的,但是,你们中国人很好玩的,讲话永远是一句。我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的材料部,人家去领材料。有没有S1304的材料啊?没有。他说,你们中国人讲话就是一句:没有。应该怎样说?能不能这样说,有没有S1304的材料啊?目前库存没有,但有两个替代品,1301和1302你要不要?不要,非要1304啊!那么现在上海没有库存,最近的南京有1305支,如果你需要这个货紧急调拨,我可以下个礼拜一把货交到。如果非要这个礼拜,尽量满足你,看看礼拜六能否把货拿到?不能这样讲?没有,一句话。人家说,请问刘经理在吗?不在!他不在!一句。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他不在!什么叫做他不在。刘经理上去到单总的办公室去讲话,还是刘经理下去到底下去说事情?还是刘经理出去在杭州市里面?还是刘经理离开到舟山去了?还是刘经理出国了?讲清楚吗?会讲话的人不是这样讲的:对不起,刘经理不在座位上,但是以我对他的理解,他的包在,30分钟以内应该会回到这个座位的。你32分钟以后打电话过来,如果他还不在,我替你找出他的下落。我姓什么,什么名字,你跟我联系就好了。对方会怎么讲,谢谢!电话就放下了。不能这样讲话吗?第二句,我不知道!电话打到你的公司,你不知道谁知道啊?那么我当然知道贵公司的一个干部,都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情。我在乎的不是你知不知道,是你告诉我谁知道,或者是请那个知道的人过来。不知道,电话放下了。第二句话是最莫名其妙的话。第三句话也是莫名其妙的话:这不归我管。是我最受不了的第3句话,最好笑的是管这个事的就在他的旁边。比如说老李管这个事情。这个孙先生拿起电话来:对不起,这个事情不归我管。结果管这事的就在旁边,只是刚好不在座位上,也许去洗手间了。你不会这样讲吗?对不起,这事业务上不归我管,但既然我们是同事,这事大概多少知道一点,这个李先生走开了一下,你先说说,看你能不能解答。结果对方一说,啊呀,抱歉,真的不能解答,不过李先生很快就会回来,你电话是?手机是?我回来请李先生打电话给你。对方会说,谢谢!电话就放下了。能做到这样吗?社会认同理论发现认同某一个团体不仅定义了你所在的团体特性,也定义了除此以外的团体特性,例如我们在说“我们是谁”的时候,同时也定义和排除了“他们”。这样仅仅将自己归结为某一团体,反过来就会推动对本团体的偏好,并且排斥其他团体。
所以,要想避免社会认同的偏见,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讲自己置入更大的团体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跟人家谈到自己公司,只能有一个代名词,叫做我们。不能讲你们,也不能讲他们。这样公司才能形成整体的战斗力。以后养成一个习惯,开会的时候要注意到,任何主管都要记住这个事情,只要一有你底下的人说:他们,咳,咳,犯错!不要讲他们、你们,就是我们。以后这个口头语把它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