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从逻辑混乱到思路清爽,和他聊天时加一步就行
我在任何场合下,每次提问前都会给自己立个规矩,但凡搜索引擎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要提。
大白话说,不要做伸手党。
提问的质量是由思维的深度决定的,当我们已经懒到连自己去查找对比一些基本信息都不愿意做,那压根就别提,提升提问能力了。
当然,我知道很多朋友会抱怨,网络上信息太纷繁,不知道该信哪个的。这里呢,就有两个建议,第一,提升自己的“搜商”。
👉 掌握了“上网能搜出好东西”的本事,养娃和工作能轻松一大半
第二,看完不同信息,形成自己观点,再提炼属于自己的问题。
举个例子:
我查了一下关于儿童体适能班的看法,大部分人都觉得有帮助的 -- 自己搜完后总结的内容。
那我的疑问是,这些体适能班的项目其实都是日常孩子本来要做的,体适能班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看完内容,自己的想法。
基本上,伸手党的父母背后也会有个伸手党的孩子,思维懒惰的父母背后肯定也有个懒惰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能提问,哪怕是基础问题,总比不提问好吧。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呢?
推荐大家一个小方法,“假如”提问法。当然这个方法适合于小学生前后的孩子,毕竟3、4岁的孩子肯定从基本提问开始的。
比如,孩子说:妈妈,人为什么要吃饭?
我们当然可以告诉孩子,吃饭可以给身体补充能量。但我们给予答案的时候,其实也就剥夺了一次孩子深度思考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咱们成年人做伸手党)。
可以试试看,这样回答:
那假如人不吃饭,会怎么样呢?-- 极限演绎法
引导孩子自己进入深度思考,看看会有什么答案。
孩子给出答案后,可以鼓励她再想想:
还会有什么可能性呢?-- 枚举法
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替代,也能达到“吃饭”的目的呢?-- 以终为始法
你们看,这些追问的方法,其实也是我们日常搜索到内容后,可以多问问自己的。
“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要想能够锻炼出高阶提问法,那就要先从不提问“可以用搜索引擎解决的基本信息”的问题开始。
基本原则有了后,我猜大家紧接着来的疑问就是,我做了功课了,也有了自己想法和疑惑,但总觉得无法言简意赅地表达我的疑惑,怎么办?
这个其实可以利用一个框架来刻意练习的(这里又有个题外话,大部分的技法都不难的,难其实难在思维模式,也就是第一点所讲的)。
我自己用得最顺手的框架叫SPAH:
Situation(情景)
孩子4岁半,平时爱蹦蹦跳跳的,手脚不停的。但真让他玩一些球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蹦跳就不太行。
Problem(问题)
现在幼小衔接,很难坐定,一两分钟就开始“猴子屁股”了。只要超过20分钟,就开始东倒西歪,抱怨自己已经很累了。
Action(行为)
我为此给他报了一周一次的体适能班,课堂上看,感觉运动能力偏差,很多同龄孩子能完成的项目,他做不到。
Help(求助)
我想问问看,孩子是不是大运动弱导致的坐不定?针对他的情况,除了一周一次的体能班,还需要在家做点什么?
我大胆说一句,这样的提问,哪怕给到ChatGPT,也是可以更加精准给出好的答案的,比起“我孩子坐不定,怎么办”,要好太多了。
妈妈,我不会。 你在做什么啊,你不会?(引导表达“情景”) 我刚刚在做手工,我剪纸不会。 哦,我来看看,你这个剪纸就不错啊,你哪里不会?(引导“精准”表达情景) 我剪直线没问题,但这里是曲线,我就不会了。 那你刚刚是怎么剪曲线的啊?(引导表达“行动“) 我是这样用手跟着纸头走,但走到这里,我的胳膊过不去了。 哦,原来你要求助的是,如何可以剪连续的曲线。(帮助总结求助的问题)
大J叨叨叨
我这个周末就会去青岛,昨天的活动报名帖,妥妥被你们的热情感动了。你们呼唤我到你们的城市的声音我都听到了。
这里也和你们剧透一下,我今年立下flag了,拖延了两年的,关于我自己成长经历的新书今年必须出版,到时候我会去到更多城市来见你们。
那么在新书出来之前,我也会找机会策划更多见面活动,反正今年我们要走出去,要见面,要拥抱。
这次青岛之行会分享桥梁书和亲子阅读到自主阅读的干货,无法到现场的朋友们,记得预约直播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