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投资笔记
来源:雪球
五一假期后,中特估再次引爆A股大涨。5月8日,中国银行、中信银行联手涨停,进一步刺激了持续半年的中特估行情,迎来大象起舞,一时间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但好景不长,随后中特估相关个股持续回调,甚至引来私募大佬葛卫东的质疑和“破口大骂”:就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特估的行情还能否持续?近期有记者做了统计,54%的私募认为中特估行情还能持续,会成为贯穿今年全年的主线之一;另有41%的私募表示目前还不太确定中特估行情能否持续,需要进一步观察;仅有5%的私募认为“中特估”行情已经进入尾声,当前市场存量博弈,不支持中特估行情持续。有人风趣的解读到,54%看好等于已经持股待涨,等于空头,5%看空等于已经清仓跑路,41%成分不明,根据二八定律,留给中特估的时间不多啦。风云君觉得这是一个十分不严谨的判断,中特估的未来,还是要结合整体的宏观环境与历史背景来看。先看看中特估的估值修复到哪了?当前“中特估”指数PB为0.92,处于2010年以来的25.4%较低分位;从破净比例看,“中特估”中PB<1的标的数量占比为29.1%,经历近期估值修复破净比例已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从中长期看,估值仍具修复空间。从历史使命的角度看,中特估的概念最早在2022年11月由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2023年以来被多次提及。在政策层面,我国资本市场在过去20-30年来发展迅速,但央企国企长期被低估。近年来,GDP与社融比值走低,市场中资金运用效率偏低,随着对直接融资的强调,央企国企估值作为风险资产的定价,将向内在价值回归;在宏观层面,2015年以来,居民杠杆率攀升,政府支出增速长期高于政府收入增速,带来大量地方债务。面临2023年以来的房地产走弱、土地财政转型、M2高投放但CPI低增长等压力,央企国企是承接中央信用投放可能的理想标的;在市场层面,A股从散户化走向机构化,逐渐成熟,长期资金比重提升,有利于央企国企长期价值的兑现。这个背景下,作为私募投资者的我们,要对高股息策略的产品格外注意,在中特估背景下,叠加经济状态不佳的时候,高股息策略往往表现出超额收益;近期多家私募管理人也表示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的投资比较谨慎,喜欢吃息资产,不想那么冲动地投资高速成长股,所以高股息策略会表现出超额收益,说穿了高股息策略就是一种保守稳健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手段。今年来一些高股息策略的产品也在悄然走强,像丹书铁券一号这种产品,产品发行至今波澜不惊,但是今年表现出了极强超额收益,其本人执行的私募基金策略并非对市场环境下定义和预判,而是切实地把持仓组合的股息率作为每一年的考核和披露标准,比如:2020年持仓股息率7%;2021年持仓股息率7%;2022年持仓股息率大于10%....近期银行股飙涨,他解读到,银行一季度业绩不算好,为何却获得市场的青睐?主要是其他更差(一季度剔除金融石油石化后,A股净利润同比下降6.46%)。经济步入低增速阶段,低估值有增长的标的受到资金的青睐并不意外。并直言近期参加路演,席间都在谈“中特估”,但实则买涨容易,买跌难。所谓逆向操作,本质上属于违背人性的操作。最近市场风浪很大,风云君觉得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慌乱的去选择产品。无论是抄底大跌的成长产品,还是追涨那些高股息策略的价值产品,都要着眼于更长期。如何更好地洞察各种类型私募产品的真相?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