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行程卡“摘星”后还要做更多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星号标记。一时间民意雀跃。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半小时后,机票搜索量上升了60%,火车票搜索量上涨最多达1.5倍。6月30日,A股飘红,旅游酒店板块、航空股均行情上涨。文旅企业无论大小,一个个摩拳擦掌,期待重整旗鼓。
行程卡带星意味着14天内去过含有中高风险区的地市。尽管疾控部门对中高风险区的设定已精准到街道甚至小区,但囿于设计及技术原因,行程卡只精确到地市。各地在制定针对外来人员的防控政策时,往往以行程卡为据,带星即隔、带星即拒。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到访过中高风险区。在宁紧勿松的防控惯性下,行程卡星号为人员、物资流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
星号成为出行受限或者某种管控的符号——一些管控并不合理但也无处申诉。也难怪,取消星号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毋宁说,这是公众与市场情绪的集中释放与表达。新冠肺炎疫情时已三年。最近半年,受奥密克戎毒株的影响,疫情涉及范围之大,影响人群之广,冲击经济之深,都超过此前。人们期待生活尽快回归常态,期待出行可以少一些阻滞,无论是商业往来抑或个人旅游。事实上,很多人只是希望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探望白发的父老。这曾经是理所当然的自由。
人们欢呼“摘星”,本质上是渴望与之捆绑的那些过度防疫的措施退后,是渴望正常生活最大限度回归。就此而言,“摘星”是对公众期望的积极回应。它意味着疫情管控政策的动态调整,至少不会再有地方以“带星”的名义限制出行和自由。无独有偶,此前的6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下调了密接、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免除了次密接集中隔离的规定改为居家隔离;对高中低风险区也有了统一界定,其中对低风险区的表述是“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在跨省市出行方面,新方案明确指出,流入地对有7天低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3天内两次核酸检测即可。
综合来看,无论行程卡“摘星”还是新版防控方案,都明确透露出在科学防控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人的限制,最大限度保持社会活力的思路。这是审时度势之举。三年来,经济与民生承压已重,急需喘息,急需提振。过度防疫造成的次生灾害以及对经济复苏的阻碍有目共睹。如果无星之后一些地方依然用各种新花样妨碍正常的流动,“摘星”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新方案仍然不断遭遇地方“土政策”的阻击,畅通国内大循环就难免更多掣肘。
正因如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宣布将开通留言板供民众反映过度防疫的问题,还将成立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严格执行“九不准”要求,督促各地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我们以为,这需要对“层层加码”者的真正问责——问责有力政令才能畅通;还需要消解“层层加码”的动机,这或许有赖于在官员考核上加大“保持社会活力”这一端的权重。
我们还希望,以行程卡“摘星”为开始,未来在出台任何限制公众法定权利的防疫政策时,都要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这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治理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防疫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只有免于对政策不确定的担忧,人们才能坚定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心。毕竟终有一天,行程卡和健康码都会成为过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