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金融衍生品上新“架桥”A股国际化
2022年7月22日,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正式亮相。时隔七年,A股股指期货再次上新。这是市场期待已久的金融衍生品,补上了A股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箱里的一块短板。自此,它与上证50、中证500、沪深300指数期货和沪深300指数期权共同构成A股当前的风险管理产品序列。
作为宽基指数,中证1000指数标的涉及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在120亿元左右,均为中小盘个股,具备“小而美”的特点,行业分布比较均衡,涵盖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电子、基础化工、计算机等新兴行业领域,同时还有18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公司虽然市值较小,但处于快速发展期,成长空间比较大,回报比较高,因此受到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
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些中小盘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性比较大,风险比较高,投资者们因此心存忌惮,进而产生强烈的风险对冲需求。问题是长久以来市场缺少相应的对冲工具。新的期货和期权产品正好满足了投资者对中小盘股多样化的风险对冲需求,让投资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进行多样化风险对冲,也让A股的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到大、中、小盘股。
回看A股金融衍生品发展,国内股指期货期权推出的历史刚刚超过12年,监管部门对产品创新总体上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尽管如此,相关产品也曾一度引起非议和担忧。特别是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股指期货”被指摘为牛市“杀手”、恶意做空中国股市的“尖端武器”。
此后,股指期货限制交易、提高交易成本。不过事与愿违,阻断机构的避险交易反而加大了市场抛压,股指期货市场也严重萎缩,由全球第二大股指期货交易市场一度跌落至亚洲市场倒数第四。股指期货市场的受限也没有阻止此后A股的下跌。回头来看,这迟滞了这类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步伐,也有损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
作为一种中性风险管理工具,股指期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股市波动性,从而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成熟资本市场上,股指期货期权是常见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期权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产品创新等领域。从成熟市场的实践来看,上述工具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暴涨暴跌的可能性,增强了市场自身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A股国际化进程也在提速,纳入三大国际指数,并且相继推出陆股通、沪伦通,外资机构进入A股的渠道在不断扩宽,对A股的投资配置比例也在提升。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在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上的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这也是金融深度开放的基底。如果金融市场打开了怀抱,但却缺乏丰富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衍生品避险工具,这样的开放就会有些“跛脚”,资金可能会踟蹰不前,或者一遇到风险就抛售撤出。
七年之后又见股指期权期货上新,可以视为积极的信号。由此推论,此前多有讨论的创业板、科创板等股指衍生品,还有汇率类等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和工具,或许市场都可以期待。这是反映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更为丰富的金融衍生品和齐备的金融产品体系可以让机构的投资策略多元化,这也是为A股国际化“架桥铺路”,吸引更多聪明的海内外长钱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