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与成长有关的书
人们若是质疑读书的意义,便会说,读过了都忘记了,有什么用?但我相信,即使信息留存少,读书中深入思考的过程、与作者灵魂交流的时间,都对个人智识成长发挥极重要的作用。
今天翻出两本从高中时期即反复阅读的书,他们记录了我一以贯之的热爱与追求,也见证了在不断追梦与实践中,那些渐渐沉淀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弥足宝贵的人生财富。
北大青年——
百年学府的非另类观察
蒋广学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这本书是高二时买的,那时的北大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一个神圣的殿堂,这本书在无论多厚重的试题、多拥挤的书桌上都会占据一席之地,体现出信念的力量。
这本书对我有“启蒙”的意义,它第一次让我心中的北大形象具体生动了起来,我明白了北大不仅代表高考中的绝对高分,更代表一些与自身思想灵魂相碰撞的内容,从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类似“北大精神有多种概括,但大家比较认同的就是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与承担”,再比如“在救亡图存的年代里,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上,北大去年始终传承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行着艰苦卓绝而又义无反顾的探索,正因如此,‘北大青年’四个字才包含了许多特别的意味”。这些文字让我深深产生共鸣,更强化了我对这片圣地的向往。
书中描绘了北大人通宵达旦努力学习的场景,当时着实大受鼓舞,比如“一个04级医学部的男生还有过通宵自习到早上6点的经历,一个化学学院的男生强烈表示要求开通宵自习室”。当然进去北大后就明白他们只代表北大的一部分,可能是一小部分,此为后话。但有些内容,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比如“如鱼得水,做这里最合格的主人,敢闯愿闯,用清纯守候飘逸的青春,用倔强撑起燕园的另一片天空”。想一想自己在燕园的6年,差不多是这样度过的吧。
总之,书与个人生活紧密交织,考北大前沉浸奋斗的时光、在燕园里沉潜奋斗的岁月,从我看书,变成我走入书中。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
李宁 刘周全 武玲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湖北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女性打拼华尔街的故事,她们是早期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多靠自身力量在美国立足的女性,她们的故事都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
陈雪潜(时任摩根士丹利证券投资分析师):
“在华尔街工作有两点必须具备,第一就是专业素质,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对你自己的产品非常了解,而且对大的形势有自己的判断,不停地了解股市、债券、国际形势等;第二点是与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一切事情到了最后都得靠你的沟通能力和人脉关系。”
“软弱是不行的,你要一软弱,别人就欺负你,你要不说出你的观点,别人就觉得你没有观点。”
顾愉岚(时任高盛证券投资分析师):
“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信,不是空洞的自信,而是有实力的自信,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待人接物的方法,包括怎样处理事情,怎样与比自己级别高的人沟通等。”
王欣(时任美林证券证券交易师):
“华尔街真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美国白种男人的世界,他们都想到这个环境中表现自己;如果你不想让别人对你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那就得跟大家一样,不要把自己当作中国女孩,不要觉得自己应该被照顾,人的表现跟自己设定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鸡汤也好,夸张也罢,我更看重书中所传达的自信勇敢之精神,在我每一次翻阅中,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成长,从当初在校园中读取他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经历类似虽辛苦却无比精彩酣畅的生活,从看他人,变成观自我过自己。
从看书,变成走入书中;
从看他人,变成观自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