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要读“好书”,这似乎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想法。大概因为以前我常在媒体上写一些书评,推荐自己看过的书,所以也常有人让我推荐一些好书。每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就很为难,恨不得找个地洞遁了。
其实,会问这类问题的,通常是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人,他们对书基本没有自己的判断,什么书好,什么书坏,完全由着别人推荐。给这类人推荐书,若推荐的深了,怕他们读不了,若推荐的书浅了,又怕误人子弟,更怕他们反过来说你没水平。
再者,读书其实是件很私人的活动,虽然评判一本书是否为好书,有一定的普世标准,但具体到个体,这样的标准往往容易失效。比如,我觉得《金瓶梅》是一部好书,但一些“正派”人士就不这么认为。所以,每个人因为知识结构或者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立场的不同,对一本书的认知和判断也截然不同。
另外,我发现,在那些让推荐好书的人的概念中,好书并不是那些被公认的经典,而是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励志类书,尤其是一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书。比如他们希望读一些名人的传记,看看这些人怎么奋发向上、努力向前,最后成为一代伟人,等等。
我有个大学的校友就是这样的人,大学毕业时,我们都到了广州,为了节约钱便租住在一块。晚上下班后,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我们便都宅在家里,我看书,他玩电脑。直到有一次,我从最初的单位到了一家媒体上班,待遇和福利都提高了许多,而他则在短短的时间内换了七八份工作,理由都是这些工作没前途。
大概是他认为我之所以能成功转行,都是看书的结果。于是,在一个晚上,他很郑重地跟我说,你能给我推荐一些好书吗?我觉得自己需要充电。基于校友加室友的关系,虽然我内心并不情愿,但还是给他开了一份书单,具体哪些书我已经有些忘记,但记得有一本《光荣与梦想》。因为这是我大学期间读得最激情澎湃的书。
可是,他却从书店拎回来一堆快餐书,其中有两本书名,我印象深刻,一本是《为什么有钱的人不是你?》,另一本叫《挣钱也挣到了人生》。我没有追问他买这些书的原因,一来觉得没必要,他读什么书是他的自由;二来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一个急于成功的人,总是希望找到一种成功的捷径。
我很不赞同去读这样的书。为什么呢?一个人读心灵鸡汤类或励志类的书多了都会变成傻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他们只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不会去考虑到,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决定就有些问题。对于这些,他们通常都不管,从头到尾,他们都志气高昂,去追求一种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就像我这位校友一样。另外,一个志气太过高昂、太过自信、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他会变得对世界的看法很单向、单调,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就是只从正面看问题。他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人生的阴暗。我认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就要看一些“邪恶”的书。鲁迅在谈读书时说过,若是碰到讲迷信的书,或者讲婊子的书,也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大可以翻一翻;还有那些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不必弃之不看,也大可以翻一翻。这样的好处,就是有了比较,而有了比较,才能辨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记得梁文道先生在一次讲座中也建议大家不要只读好书,也可以读一些“邪恶”的书。比如法国的萨德侯爵(淫荡学校、漓江出版社也出一本他的传记),今天我们讲性虐待的“SM”,那个“S”就是来自他,因为他是个性虐待大王。他写的书充满着各种不堪入目的情节:人吃人、吃排泄物、轮奸、虐杀,种种你能想象到的最黑暗、可怕的东西他的书里全部都有了,所以他被判精神病,后来死在监狱里。后来,有很多世界级的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他,有很多著名的导演拍他的电影,就是《索多玛的120天》,世界十大禁片之首,我大学时看过,完全冲破了我的价值底线,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有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角度。这个萨德侯爵写书的年代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就是全社会都很讲理性,尤其是那些革命派,理性到了极端,他们认为月份的划分应该是十进制的,即十天是一个礼拜,因为七天作为一个礼拜显得不够理性、不科学,十天才是科学的。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应该是理性的。就在这样一个力求理性的年代里面,法国大革命血流成河,人间能够想到的残酷和暴力都在这个最理性的时代同时发生了。这个时代有伏尔泰、卢梭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强调理性的作品流传,但是同时也有萨德侯爵写的那么可怕的书出来,这表明什么呢?这说明,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无尽的血和肉组成的深渊——欲望的深渊。所以,当你读完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再去看萨德侯爵的书,你可能就会看到启蒙的黑暗面。如同站在一个悬崖边上,旁边是光芒灿烂的日出,但是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而且充满着诱惑。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深不见底的东西会很害怕,但是你又很想知道下面到底有什么?你觉得它在把你拉下去,那是罪恶的。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所以阅读是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读一些“邪恶”的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只要是认真读书的人几乎都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你会发现,有些书是读不懂的,很难接近、很难进入。于是,我们就放弃它了,转而拿起一本自己读的懂的,甚至一个晚上就能翻完的书,以满足自己“读完书”的那点虚荣心。可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书,那表示他其实没看过书。为什么呢?大家想想看,我们社会的进步,便是得益于人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我们从小学习认字或者知识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困难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进步,继而掌握很多复杂、艰深的知识,都是从易到难一步一步爬过来的。这个道理,想必有过教育经历的人都能理解吧。我们之所以觉得有些书读不懂,很难接近,是因为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希望把它们组织成有机的东西,读出一个意义来,读出一个我能理解、掌握的世界。这是受过中国语文教育的人都会有的本能。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作品在抗拒你的这种欲望和要求,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个角力,你想把一个东西套上去,让它成为可理解的、给它一种框架、一个格式、一种格局,但是它一直在抗拒。但对于我来说,这种阅读过程中的角力,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总是困难的。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当你努力去克服这种困难,你就会发现,这样的阅读是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顽强意志以及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此时,作品是自由的,它不能被轻易地驯服;你也是自由的,你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自己灵魂的存在。所以,当你读完这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仿佛经过了一场漫长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就像做了一种很剧烈的体育运动,使得你这个人被转化了。因此,我希望我的读者要带着审慎的眼光去看坊间很多的畅销书,特别是那些非虚构的、非文学性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