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甜度是糖的 600 倍,这种食物 3 岁前真不建议给孩子吃

甜度是糖的 600 倍,这种食物 3 岁前真不建议给孩子吃

育儿



人类天生就偏爱甜,糖能给我们带来能量,还有快乐。但吃糖过多却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尤其对孩子,会增加肥胖风险、龋齿风险,形成嗜甜的口味。


随着我们对糖可怕后果的深刻认识,控糖的决心也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控制宝宝吃糖方面。


商家们也嗅到风向的变化,超市里面开始出现各种各样「无糖食品」。


这些「无糖食品」都号称更健康,价格通常也都不便宜。但认真看看成分表后,发现里面的弯弯绕绕真不少。让人深深怀疑——它们真的是更健康,适合宝宝吃的食物吗?今天我们邀请营养师一起来看看。





超市里买的「无糖」食品

和饮料,真的无糖吗?



首先给大家看下我国关于「无糖」食品的要求:


根据 GB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 0.5 g / 100 g(固体)或100mL(液体)」,才能称为「无或不含糖食品」。


其中「无糖食品」要求严格控制的糖不仅有我们熟知的白糖、蔗糖,还有下面列表里面所有的糖:



这些都是无糖食品配料表里不应该出现的成分:


蔗糖、果糖、结晶果糖、葡萄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黑糖、蔗糖、蜂蜜、乳糖、麦芽糖、麦芽糖浆、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浓缩果汁、果酱等



因此包装上写着「 0 添加、无蔗糖、低糖」食品并不一定是「无糖食品」,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图片来源:网络

                                        


市面上真正的无糖食品主要分为两类:完全不添加任何糖类和无糖加代糖类。



▪️ 完全不添加糖类:


没有额外添加任何一种糖,也没有添加代糖。



图片来源:网络



▪️ 无糖加代糖类:


这类食品符合国家无糖食品标准,没有额外添加任何一种糖,但会用代糖(甜味剂)来增加食物甜味,让口感更易被大家接受。


通常在成分表里,我们通常会看到下面这些添加剂:



***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


天然糖甙类: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


人工甜味剂:糖精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甜蜜素等;



很多家长也会倾向于选择这类食品,因为「代糖」听起来更健康,而且口感更好,容易被宝宝接受。


但事实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代糖真的更健康

更适合孩子吃吗?



1. 和糖相比,代糖能更好控制热量,降低龋齿风险


天然糖苷、人工甜味剂等代糖,热量非常低,甜度却非常高,加一点点就有齁甜齁甜的感觉。在食物里添加时候,用量非常少,热量几乎为 0,所以相比糖,代糖能更好减少热量摄入,降低肥胖风险。


同时代糖相比于糖,龋齿的风险也会更低。口腔内的细菌接触到糖后,会慢慢吸收并利用糖产生酸,破坏牙齿,造成蛀牙。


而代糖和细菌不产生反应,相比吃糖,代糖不会伤害牙齿,造成龋齿。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 代糖可能会增加孩子对甜味的渴望,想要摄入更多食物


我们控制孩子吃糖,还有一方面是害怕孩子形成嗜甜的口味。


代糖代替的就是糖的甜味,然而我们会发现一些代糖,尤其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好几百倍。





一些研究发现:代糖可能会通过影响味觉偏好,来增加孩子对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儿童的味觉感受器位于舌味蕾,吃完糖后,舌味蕾的甜味感受器被激活,会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感,进一步调节葡萄糖摄取,「诱使」我们想要吃更多甜,形成爱吃甜的口味。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只有糖才能产生这样的刺激,但现在研究发现代糖也会刺激相应感受器,也就是说代糖也会有增加孩子更爱吃甜的风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而另一些实验发现,食用代糖人群,会想要摄入更多的食物,甚至会增加体重。


只能说代糖能骗掉了我们的嘴,却骗不了大脑和身体,它们是接受不了吃了一场寂寞的,所以满意度降低,自然想要获取更多。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因此代糖是否更健康一直存在各种争议。





孩子吃糖的年龄,不应该被代糖改变



根本上来看,吃代糖只是比吃糖看起来健康些,但它并没有比「不吃甜」健康。对于婴儿和儿童这类特殊人群代糖最好慎重选择。


关于吃糖和代糖年龄,WHO 在 2019 年发布限糖令里建议:禁止在 6~36 个月孩子食物内添加游离糖和代糖(营养补充剂除外)。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代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可以提早给孩子吃「糖」,也并不意味可以毫无节制的吃「甜」。


对于 3 岁前的宝宝,还是建议大家不要给他们吃,多让孩子吃天然食物。


对于 3 岁后宝宝实在想吃尽量选择和蔗糖甜度相似的天然代糖,比如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也一定要控制吃的量。



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影响人体的过程,不管是糖还是代糖,我们更需要做到是控制对「甜」的依赖,不要让孩子沉溺于甜食。


最后,我们帮大家准备了一份「吃糖清单」,方便大家更好挑选:



可放心食用的「好糖」: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狭义说它们不属于糖,是一种益生元)



 3 岁内不建议食用的「糖」:


游离糖:葡萄糖、果糖、结晶果糖、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黑糖)、麦芽糖、海藻糖、蜂蜜、果汁、果酱、乳糖、麦芽糖浆、玉米糖浆、果葡糖浆、转化糖浆等


代糖:麦芽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乳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糖精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甜蜜素等



3 岁后可偶尔、少量食用「糖」和「代糖」,以下甜度更低:


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


注:此表中限制吃的「糖」不适用于营养补充剂等特殊功能的婴幼儿食品



参考文献


[1]https://www.todaysrdh.com/does-xylitol-outshine-fluoride-in-the-fight-against-tooth-decay/

[2]https://www.aapd.org/media/policies_guidelines/p_xylitol.pdf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32036/ 

[4]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144/5/e20192765/38183/The-Use-of-Nonnutritive-Sweeteners-in-Children?autologincheck=redirected

[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27153179600036X



本文专家



兰晓芳

合作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硕士



刘遂谦

审核专家

北京和睦家医院临床营养师

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



策划制作


策划:兰兰

监制:大力、阿童木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摄入量严重不足,尤其是3岁以上的孩子!这种食物补脑还对眼睛好,建议每周吃2次夏天常吃这种食物,女生防晒又美容,男生还有抗癌作用!AP、A-Level考前真题888元随便买?!猖獗作弊毁掉的是谁的未来?必胜客又曝食品安全问题,烹炸油色如墨汁,还敢给孩子吃吗?这种鱼最该给孩子吃,便宜肉嫩又补脑,越吃越聪明!ATAGI官宣:扩大第四剂接种资格!将有额外150万人受益,但不建议这类人接种35岁以后,不建议乱用这种避孕方式!副作用大,还伤子宫【健康】这几种食物不能生吃!否则后果可能很严重快乐的周六最不愿意俄乌停战的, 不但有老米, 其实厉害国也不愿意2岁娃因掏耳屎鼓膜穿孔!专家:没有这4种情况,不建议掏耳屎为什么要少给孩子吃西瓜?这个理由出乎你的意料5颗=4勺酱油,这种水果真的不建议给娃吃!孩子早餐不设限!有了这种食物,营养又美味刚刚!又有雪糕出事了!这类雪糕千万别给孩子吃《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诗, 雅歌作曲/编曲,老地雷,中国狼演唱刚刚发布!这种食用油或促进癌细胞转移!澳洲华人喜欢的食物里常有!吃1次或管一辈子?!还会致肥胖+胆固醇+心脑血管疾病!千万小心!不建议提早学!幼儿园暑假班爆火的这门课,可能会让孩子变笨一口粽子吃进医院!这5类危险食物,千万别随便给宝宝吃!为什么不建议读太正能量的书?祖宗的端午习俗:不能啪啪,不能盖房,不建议升官明代宋克草书《公宴诗》古雅隽秀菌落超标60倍,知名酸奶被查处!瓶身上有这“2个词”的,千万别给孩子喝!娃的近视年龄越来越早,有家长盯上了这种预防“神器”?医生却说不建议,警惕副作用!生娃后的小肚子,不建议这样练!三种不同情况,听听专业教练怎么说这个梦一定是糖果味的!偷偷升高你血糖的食物,看一个指标就知道从内娱顶流到土俗老板风,奶茶喝多了连作品也是糖精配方?俄乌战争今日届满两个月。短评:俄罗斯闪电侵乌愿未遂,乌克兰浴血卫国志如钢!中兴的屏下摄像头又进化了,但我并不建议你买它。会品尝食物的机器人厨师【讲给孩子听的新闻】爱吃这几种食物的女性,可能比同龄人更健康 | 研究实锤【健康】夏天上火太痛苦,这六种食物“火上浇油”,易引起口腔溃疡泛福舒(细菌溶解产物)值得给孩子吃吗?刷新认知!吃这种食物易反复长痘(不是吃辣)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