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砸20万请来的爬藤顾问,却狠狠踩碎了我的名校梦公众号新闻2023-05-30 01:05为了读名校,不光咱们留学生铆足了劲儿往前冲,单词天天背,GPA玩命刷,家长也是砸钱请留学顾问,陪孩子熬过称之为「玄学」的最难申请季。然而是否所有留学顾问都能起到为申请季助力的作用?一起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Eva;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头图来源:Pexels........................................大家好,我是Eva,一名00后学生。在内卷下,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乃至上百万找个能进名校的大学申请顾问,成为了刚需。一到发榜季,每个晒出来的名校offer背后,都站着一位位明星顾问。彭博社近期一篇报道发现,为了爬藤,富豪家长们早早从小学或初中就为孩子聘请升学顾问,收费高达500万人民币。在教育奢侈品化的当下,哪怕是中产也避之无形。虽然我的父母付不起上百万的中介费,在我准备申请的三年前,也为想爬藤的我签了一家中等价位的知名顾问机构。签约原因也很简单,「战绩」不错,曾带出过一些名校生。机构报价从20 多万到百万不等,因为我有拿好成绩冲榜单的潜力,所以给了16万人民币特别申请的「优惠价」。一开始,我们对未来的展望非常美满,仿佛只要我按部就班按照规划就能妥妥进入藤校一样。可惜的是,这样的承诺不仅没有兑现,反倒让我离名校越来越远。申请列表不需要它你为什么还要做?「你不是一直在玩儿吗?你的成绩当然不好啦。你看别人,都是学习优先。」 半夜,我站在走廊上学习,顾问十分严肃地「教育」我。我是一个认为「学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的人,在意我在学校的体验。毕竟那些学业知识,明明我随时打开网站自学都可以,而碰撞、交流和探索的乐趣,只有在学校才能发生。所以两年IB高中,在老师建议选6门课,因为割舍不下且希望自己迎接挑战,我选了 7 门。然而第一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出现几个5/7。顾问知道后批评我学习不用心,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既然志存高远,那么就应该对自己更加严格地要求。如果要去藤校,选课就不要选那么难,保证GPA,门门满分是必须的。」这样的冲突也出现在我的活动规划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你的申请列表上并不需要它。这个东西能放在你的简历上吗?你能做起来吗?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你很有时间吗?你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去做题?」当我唯唯诺诺地告诉中介老师,我想去做一个关注女性权益的公益活动,她对我发出了机关枪般的质疑。不可否认,顾问老师说的也不是错的。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一所体制内名校度过的,这样的逻辑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我的成绩也很不错,我也能适应这种学习的体系,一路读上去也能考个不错的大学。但我选择转轨到体制外的一所海外高中,正是希望体验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学习本身。学校也影响了我对于自己、对于教育的判断价值——为了门门满分,而不去挑战自己、或者享受高中生活,这样的转轨值得吗?但顾问老师当时是我心里的权威。尽管我察觉到这件事情有点不对劲,我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是质疑自己,且压制住心中的难受,按部就班完成爬藤清单式的任务。我去参加了很多的比赛、活动和科研。但我发现随着活动的结束,所有人都断联系,回想我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看似有用的证书。我逐步变成了一直要花钱去喂各种「机会」成长的巨婴式学生,顾问老师成为了我的 babysitter,安排我去做她们眼中值得去做的事。随着申请季的临近,当我开始写文书的时候,我发现根本写不出来任何心声。或许我自己的心声,早就在一次次的质疑中消失了。而当我呈现出「我知道我分享我的想法也没用」的时候,她们开始抨击我,说白教我了,并跟我说,我流的都是「鳄鱼的眼泪」。为了逃避,我一次次拖延了交初稿的时间,却因为不配合,就被标签为老师和家长眼里叛逆的学生。更令我难过的时候,这时候父母仍非常迷信顾问的权威,甚至把我锁在房间里,写不完就不能出门。我只能编得让老师们更加满意。但让未成年的我去编一套假的东西,并说得跟真的一样,这令我非常难过。有书读就快去读越拖越没有未来同时,我的中介在选校时,给我选了许多在我看起来我知道录了我也不会去的学校。虽然我的申请材料一定能被录得上。「你有书读就去读,越拖越没有未来。」在老师们一遍遍类似的话语中,我又进一步开始怀疑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行?虽然我认为没有未来,恰恰是听信了随便定义一个人“没有未来”的恐吓。后来,我发现和我相似背景、成绩的同学也都去了一些很不错的大学,但我的申请材料大多都是奔着那几所奔着“必录”但我并不感兴趣的学校去的。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个做留学的学姐。她告诉我,这就是许多公司的常规套路。刚开始签合同时,对你笑脸相迎,夸赞你,告诉你肯定能录取美国排名前50或者前100大学。但等真的申请会发现,这些大学对一个成绩尚可的中国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好进的。到了申请季,就安排一些必进的学校,说服你就是这个水平。不管你想去不想去,合同里早就将这个“决定”归为你的个人因素,也就不能退款了。所以,哪怕你认为中介做得不到位,但合同明确写了只要有录取结果,那么这次中介服务就算数。当你想要询问补录的机会时候,他们会很礼貌告诉你,你可以向我们问问题,他们可以“额外无偿地回复你”。难道付了那么高昂的国际高中学费和中介费后,却迎来这样的结果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或许,这些事情早早就有了伏笔——在老师们说出「你这样做没有未来」的时候,不允许我想做的事情发生,源自对我的不信任。当中介老师打着都是为我好的旗号,来指挥我的生活和活动安排的时候,我很敏锐的感受到他们对我、以及我所践行的学习、生活的不理解。他们并没有从心底真正相信我是一个能安排好自己的优秀学生,但却又需要我表现得像好学生一样,这其实是在要求我成为一个荒谬的悖论——若老师一开始没有给足学生足够信任和尊重,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和老师对自己的下的粗暴判断,怎么可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呢?但是,她们也不是错的。于是我当年被说的哑口无言。我们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对与错之分。更像是一位导师形容的,是不同的人之间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这种意识思维的不同,哪怕花再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不一定能解决这样的冲突。谁都有他们的道理,谁都是对的。比如,在老师们看来极为重要的刷简历的行为,我却完全不能理解只是为了简历好看而去做事的逻辑——若我一开始都没有做这件事的热情和冲动,我如何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面对困难、瓶颈期而保持一贯的坚持、韧性和创造力呢?当没有外力的支撑时,我们还有自发的动力,去为之而奋斗吗?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要么做乖孩子,要么做自己这样简单粗暴的二极问题。若有了更好的引导和父母的支持,十七八岁的我,一定能有比当时顺从后爆发的抗争,有更好的处事方法。我眼中的好老师在我几乎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的时候,学校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我觉得学生是最会看人的,尤其是在一些老师眼里的「叛逆少年」,反倒可以迅速分辨哪些人是可以服的。我服气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在他们看来,学习和生活,本来就是应该是我自己安排的,他们只是起到一个被询问者的角色。当我有任何观点,告诉我最喜欢的人文社科老师时,他都会用支持的神态很认真和耐心地倾听,我的成绩都是满分。他知道,虽然我在课堂上偶尔会开小差,但我却经常在课堂外思考这个学科提到的概念,如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权力的平衡”?并将其应用到生活里发生的事里。比如我们家的权力结构是什么样的,我自己有什么“硬实力”和“软实力”?书上的理论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太过时和表意不全了?我们学校凌晨三点的校园在有的课上,我没有考到满分,但老师说这并不能说明我没有不好好学习,我投入和思考都很认真,但确实在这门学科上没有天赋。老师也很喜欢我的发言,还破格单独给我开了个小会,送了我1分(满分7分),她告诉:在你身上考试不是一切,分数只是暂时的。你是谁并不会被这个分数定义。当年被中介质疑停下的活动,我也积极去参加了,办得很成功。非盈利的营地、线上的课程和线上的分享会都上了线,反响很好,也帮助了无数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系统性地了解到关于性别和身份自由的先锋知识和书籍,比如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波伏娃的《第二性》;甚至试着和其他领域的朋友梦幻联动,讲莎士比亚戏剧里面的女性主义。身为一个学生,我逐渐意识到,教育能给一个学生最漂亮的东西——勇往无前的自信和坚持下去的好奇心。比如一些不靠谱的活动,或许是有大用处。运动冥想画画写字都能提高关于创造力、专注力和正向感知的前额叶的活力,并且缩小关于恐惧的杏仁核的大小。老师还告诉我,最重要的不是教纲有多精妙、老师专业性有强,而是「不要失去乐趣」。我后来自己学的很多东西,剑道、探戈、古琴、手鼓等等,都不是为了专业和奖状学的,无外乎下雨天被关在屋内,可以操起伞和朋友对打消遣。再比如,好的教育源自认可。在模仿老师对我的认可之后,我逐渐开始认可我自己。或许所有人都喜欢花瓶,美丽动人,需要精心呵护,外界看起来完美无瑕。但我做不了、也不想做一个只被外在系统观赏和有选择地奖励的对象。相较于摆在商场里的花瓶,或许我还只是一只不完美、有瑕疵、用稚拙手法捏出来歪歪扭扭,还没成型的陶艺。若我的顾问能像最开始那样接纳我原本的样子,告诉我能行,鼓励我一点点探索、长成自己形状的话,我可以保证,不管申请结果还是成长经历,都会比现在美妙得多。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你“在看”我吗↓↓↓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