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三次封控!这座万亿强省会,怎么了?
文|凯风
西安,已经成了热搜榜的常客。
日前,西安发布公告,自7月6日0时起,在全市实行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公共娱乐休闲场所、健身房、培训机构等暂停营业,餐厅暂停堂食一周,高校实行封闭管理,而大型商超、医疗机构正常营业。
对此,当地进一步强调称:部分公共场所实施临时性管控,不是“封城”。
的确,这是与时间赛跑的体现。
尽管称不上“封城”,也与年初为期1个月的封城管控难以相提并论,但这是今年以来西安第三次遭遇疫情冲击,也是第三次采取大范围管控手段。
与今年1月和4月的两波疫情相比,这一次更受瞩目。
一个原因是,西安在内地首次发现了社区传播的奥密克戎BA.5变异株。
这是引发新一轮全球流行的罪魁祸首,占全球新增病例的比重接近50%,带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疫情的反弹。
相比年初的BA.2变异株,传播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对于疫苗有着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带来重复感染的风险。
国际研究表明,即使感染过其他新冠变异株,或者接种过疫苗,BA.5依旧能突破防线,导致再度感染。
另一个原因是,就在多地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关口,局部疫情突然多点散发,不能不令人关注。
6月底,多地宣布暂停或取消全民常态化核酸检测,更有城市祭出了常态化核酸检测“自费”的手段。
这背后的症结无疑在于财政,100万人口按照48小时核酸检测要求,一年开支高达数十亿元,这显然超出了大多数地市的承受能力。(参阅《第一个取消免费核酸的城市,出现了》)
因此,有关部门表示:
“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然而,一边是传染速度更快的新变异株,另一边是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如何精准防控显然是一道难题。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更加考验各地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02
疫情冲击之下,西安经济难免受到波及。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万亿城市、千万人口大市,西安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关乎的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涉及整个大西北的基本盘。
过去几年来,西安曾经是经济飞速增长、人口持续涌入的明星网红城市,其热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成都、合肥。
然而,2021年以来,西安经济却突然面临失速之困。
2021年,西安GDP为10688亿元,同比增长4.1%,双双在24个万亿城市中垫底。(参阅《2021年,全国TOP50城市GDP排行榜》)
而在今年一季度,西安GDP同比增速为2.8%,不及上海,在主要城市里仅高于同样遭受疫情冲击的深圳、东莞、天津。
与西安一道晋级万亿俱乐部的还有济南、福州、东莞、泉州、南通等地,这些城市原本差距多则上百亿少则只有几十亿。
有城市继续高速增长,有城市原地踏步,这导致几大城市之间最大差距已经拉高到800亿左右。
西安若不奋起直追,很容易面临掉队的风险。
03
西安经济为何突然降速了?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疫情。
疫情冲击,视疫情严峻程度及封控管理程度而定,冲击最大的当属消费,其次为工业,再次为外贸。
受此影响,西安2021年除了进出口大幅飘红之外,消费、投资都不尽如人意,消费同比仅增0.8%,固定资产投资则下滑11.6%。
在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全线负增长。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工业投资下降15.6%,基建投资下降18.1%,对经济增长形成最大拖累。
显然,房地产走势,对西安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西安对房地产存在一定依赖,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一度超过30%,目前仍然在2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受楼市大周期波动,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也会逐步体现。
正因为此,就在前几天,西安刚取消了实施刚刚一年的二手房指导价。
不过,近几个月,西安工业与投资都开始反弹,但消费却更为低迷。
2022年一季度,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8%,而到了1-4月,降幅扩大到15.6%。
这背后自然是新一波疫情带来的直接冲击。
随着疫情形势稳定,西安经济开始呈现强劲复苏之势,除了消费仍旧低迷之外,工业、投资、外贸集体反弹。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2022年1-5月,西安工业同比增长9.8%,固定投资增长2.7%,进出口增长10.5%,但消费仍旧下滑14.1%。
然而,新一波疫情席卷,又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04
相比疫情冲击,工业走弱,才是西安长远发展的最大困扰。
2021年,西安第二产业占比仅为33.5%,相比历史高峰时期的61%,接近腰斩。
如今,在全国工业增加值20强城市里,也看不到西安的身影。
2021年,西安工业增加值仅为200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25%,不及济南、合肥、东莞、泉州等新晋万亿俱乐部成员。(参阅《再提“工业立市”!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
然而,在历史上,西安是不折不扣的工业重镇,更是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14个落在了西安,而全国超过10个的只有西安、太原、哈尔滨三个城市。
这些重点工程以航空、电力工业为主,由此奠定了西安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强大基础。
而19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一众工厂从东北、东部地区迁到西部内陆,众多高精尖的机械工业、国防工业以及先进的科学研究单位落到了西安。
所以,如今,在国防工业上,西安仍有一席之地。但在其他产业上,西安却与同能级城市越差越远。
近年来,西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但作为支柱的工业却一度面临空心化的难题,自然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05
西安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早在2019年,西安就提出“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口号。
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西安押注的6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
西安市重点产业布局示意图
其中,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是西安的传统优势产业。
西安是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及生产力量。
由于部分军工产业不纳入地方GDP统计,不少人认为西安经济总量被低估,并非没有道理。
但如何借助军民融合的浪潮,将国防军工实力转化为更多科技密集型的民营高新产业,无疑也是西安的重点发力方向所在。
而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西安虽然总体规模不大,却诞生了光伏产业的第一龙头——隆基股份。
目前,隆基股份市值超过5000亿元,为西安第一大市值企业。
不过,目前,西安只有电子信息制造、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迈过了千亿大关。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西安目前已有三星、中兴、比亚迪电子等龙头落户,未来发展空间可以期待。
然而,几乎所有二线省会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西安能否从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抢”来更多高新龙头,值得关注。
虽然亮点不断,但正如官方文件所直言不讳指出的:
西安产业规模较小,工业不大不强,支撑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龙头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不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仅为副省级城市平均规模的1/2左右。
除了规模和龙头方面的短板之外,建立于计划年代的工业体系,本身还存在产业过重、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显然,制造业强市,西安还在路上。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