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毕业,怎么了
最近又有个词火了起来:精神内耗,它大体上描述的是一种“心理能量不足”的疲惫状态。
它像是“内卷”和“躺平”衍生出的精神后果,而青年人就在“卷入竞争-卷不动-停滞躺平-不甘躺平-继续卷”的循环起伏中,陷入焦灼。
过去3年,在千万规模的高考人数里,约2成的学生入读一本院校,近8成的学生去了二本和专科院校,他们是普通的大多数,但一样想有个好出路。
后者当中,很多人想通过提升学历争得更多机会,过去12年里,研究生报考人数涨了2倍、多了30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我的家乡,福建一个小县城常住人口是30万,多300万相当于多了10个县城的人口。
疫情冲击,很多人找工作求稳。对“宇宙尽头究竟是什么”的填空题,说得最多的是“考公”和“考教师编”,言下之意,这似乎是更稳妥的选择。
顶着现实压力,我们对更有秩序、更美好的生活仍有追求。
求学、就业、生活,环环相扣、贯穿人的一生,在每一个场景,我们或许都有过“如处夹缝”的时刻。
“夹缝”首先意味着“断裂”,可能是代际之间、新旧思维碰撞的结果;“夹缝”还意味着“干扰太多、没想明白”的心理状态,以及“不被看见和理解”的处境。
真实的世界和人生复杂幽微,有时,单靠自己不足以充分看清,于是我们向外寻求不同的声音和建议。
8月4日,南风窗第8期同窗沙龙直播间,我们在线邀请了《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教育博主张雪峰,从二本学生和考研党透视当代青年,看见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处境,寻找破局思路。
我们不为追求一个正确答案,只为面对和认知。
以下是他们的分享。
现在的年轻人,
努力并不比我们那一代人少
黄灯:我以前一直以为考上一个二本院校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跟学生了解多了以后我发现,他们走到大学来是特别难的一件事。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要考到一个二本院校,他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据我的观察,二本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境不是特别好,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学习环境也比较简陋,但是到了高中一般都是读当地比较好的学校。如果从他们小学的班上对比,走出来的比例其实非常低,有的就一两个能有机会去读大学大专,大部分在初中阶段,甚至小学一毕业就到社会上去了。
《我在未来等你》剧照
我在书里面写到一个女孩子叫刘丽,她是甘肃人。我觉得这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学术素养就比其他学生要好,她高中的成绩非常拔尖,在全校可以排到前十几名,但是因为紧张,高考失利。
原本她也可以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但是因为想到经济发达的地方上学,她就来了广东,进了二本学校。
高中阶段,她的成绩非常好,进了大学以后,她发现自己跟来自城里的一些孩子有明显差距,比如英语口语、个人特长,她比不上别人。后来她考研,考了两三次,考上了,学校不是特别好,毕业后去了一所学校教书。
她一直是非常努力的,当初想要的东西,基本上实现了,但她每一个阶段,我觉得都挺艰难的。
《你好,旧时光》剧照
其实他们的优点很明显,特别踏实,如果他们觉得文凭竞争力不够,会特别注重考证,我教的学生有些是中文专业的,就不要说教师证了,可能也有会计证,这些证件在他们看来是应用性比较强的证件,都会一个一个把它拿下来。
为了提高就业筹码,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实习,想着怎么把简历做得更丰满一点,让用人单位觉得他有含金量。
他们没有什么好高骛远的想法,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孩子好像没有资格好高骛远,但是联想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我读的大学也不好,其实我内心还是会有好高骛远的想法,但是我的学生就没有给我这种感觉。
如果以我自己为坐标去衡量的话,会发现这个社会,年轻人的状态发生了很多改变。我2005年教书的时候,学生考研的不多,但2015年以后,考研的学生特别明显地多了。
有时我会问班上的同学,读过哪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届比一届少,写作水平也有下滑。
他们过去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刷题,现在很多时间精力用在获得敲门砖,也许不是他们不愿意阅读,而是没时间,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自由来锤炼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到大学教书以后,特别痛心的一点。
2019年毕业的学生里,我观察到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没那么强,很多是临时性的工作,比如自媒体,干几个月,就离职了,然后又到另一家单位,有的一年之间换了五六份工作。
之前教培是一个很大的就业方向,以前我很惊讶,怎么这么多学生到机构教书去了,但这一波学生因为去年整顿教培,还不知道他们新的动向,有的转行了,有的就到私营学校教书,还有的回老家考公务员去了。
他们肯定会焦虑的,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以后,会稍微稳定一点,过程是特别难受的。但这些孩子从进大学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到社会上、到市场经济里面去搏击、锻压,所以他们也能接受这一点。
不管你有没有办法,
你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黄灯:我在《我的二本学生》里面讲过,现在的孩子认同个人奋斗,这有一个背景,我这本书是2018年写的,出版的时间是2020年,躺平这个词,应该是疫情以后才真正流行起来的。
疫情对人的心态改变了很多,如果我现在来写这本书的话,我的心态可能都会不一样。疫情以后,学生要想实现和之前同样的目标,其实挺难的。
以前我的观察是,学生如果觉得自己过得不太好,会把个人的命运更多归结到自身原因,是不是不够努力,我自己一度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很少把个人的命运跟整个时代的大潮对接起来。
面对命运,所有努力不会是徒劳的
但我作为老师,看到了很多学生的处境,我会发现这背后的结构性危机,不单是中国的危机,是全球一种共同的后果,作用到了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我是70后,以前我会觉得,70后和90后,在同样的起点上,我的学生的机会比我们那一代人要少很多,有一些不公平。
我现在不从公不公平的维度上来考虑问题,时代不一样了,70后这一代,他处在整个社会的向上期,学校招的学生又非常少,各行各业都缺人,注定就业不会有问题,但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这样的一个机遇期,我不能静止地、把一种非常态的社会当作一种常态的社会来看待,把过去的作为标准,那样会有偏颇。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确实有个关键的调适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家长就是我这个年龄段的,真的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式,我是因为跟学生交往,才意识到这个思维定式是有问题的。
《隐秘的角落》剧照
现在的年轻人,付出的努力并不比我们那一代人少,他们太累了。
我们听见当代的青年一边“卷”一边说着“躺平”,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它反而客观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现实的真实变化。
躺平,我也真是觉得这个词更多传达的是情绪,真正躺平的孩子应该没有那么多,年轻人其实还是在奋斗,还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
困难当然是存在的,现在很多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都是父母、老师推着他们走,我就问过我的学生,很多孩子大学快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样的话,他进入社会之前,心里就是不踏实的。
如果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是不怕的,哪怕艰难,也会有目标。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应该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空间去发现自己,有时间来审视自己。
有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到了大四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我也担心他到底拿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到社会上去立足,这一点其实蛮揪心的。现在的大学教育跟社会是脱节的,大学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我其实也最害怕回答“给建议”这样的问题,但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却是最多的,好像我们就有什么办法一样,落实到个案和整体谈,完全是两个维度的东西,但是人们有时又很喜欢混为一谈,笼统地希望我们提供一个答案,对个案往往是无效的,其实很容易招来批评。
当然,作为老师的话,不是说有办法没办法,而是不管你有没有办法,你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看到“势”
张雪峰:今天有多少人真的去躺呢?你躺着不饿吗?真正躺平的人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多,也没有大家网上看到的那么多,很多人都是嘴上说躺平,都在暗自努力。
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考研上岸的比例还是很高的,现在平均的升学率大概就是25%,原来是3个人考研1个人能考上,现在是4个人考研1个人考上,我觉得这个比例并不低,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只是985、211这类优质高校的研究生难考些。
张雪峰谈本科生扩招
任何地方都存在竞争,存在选拔比例。
根源问题在于,有些地方你做一个水电工、服务员、厨师,没有不堪,但在另一些地方就让大家不乐意,觉得又累收入又不高,跟我想要的生活不匹配,可匹配的名额就那么多。
如何把低收入群体变成中等收入群体,让他生活得很幸福,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是社会学问题,不是教育学的问题。
很多人会来问我怎么选专业,怎么选行业,我觉得第一个是要看到一个字儿,叫做“势”,就是咱们经常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什么是风口?比如2008年搞城镇化建设,那土建类专业就是风口,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的商品要出去、外面的商品要进来,那时候国际贸易是风口,现在什么是风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顺势而为。
张雪峰给年轻人的建议
第二,决定一个人的高度的,跟你的高考分数、考研分数、院校和专业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跟你的思维高度关系比较大,一定要多思考。
不要觉得我本科考上985了、考研考上了,我就妥了,就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应该的,一切都要持续学习,不要懒。
找一个工作,这个公司是处于什么行业,是在上升趋势还是在走下坡路,有多少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考虑过这个问题呢?这个公司的产品在行业内,它口碑怎样,是头部还是尾部,这也叫“势”。
清华大学贾宁老师出的一本书《财务报表分析》,他就讲美国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经常会干一个事情,把公司的财务报表拿过来看一下,财务分析能力,我觉得是对社会人的一个要求,我们也要认知,在这个社会上,什么样的能力对你来讲是真正有用的,能帮你选这个“势”。
每年我们中国都有榜单,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有多少毕业生去分析过这500强的名单,他们都属于什么行业?如果你要考虑兴趣,我可以这样说,这3个500强的名单,它可以覆盖到各行各业。
我发自内心地希望现在的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也要把这门课落到实处。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其实是学术人才,大学招聘老师的标准,你上讲台就必须要博士。
换句话说,有的老师是没有过职业经历的,让他们告诉学生怎么找工作,在企业应该怎么干,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还是需要多跟实际的企业去合作,做一些比较踏实的、有针对性、真实的职业规划教育。
每一个企业都有组织架构,这个公司分成多少个部门、哪些岗位,每个岗位有什么职责、能力要求、学历要求是什么等等,在大学就应该尽早开始了解,而不是说大四快毕业了,我要找工作去了,我才了解这个事儿。
选择、分辨、持续学习
张雪峰:我很反对任何一个人说,当代年轻人应该怎样,如果都不了解人家,也不知道他什么性格,很多时候给建议没有太大意义。
在这个社会生存,三种能力很重要: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成年人,他最大的能力,是分辨这个信息对你有用没用。
筛选信息的时候,尽量看一些你那个行业中高级从业者的一些分享,不要看特别高级的,也不要看特别低级的。特别高级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开始飘和高处不胜寒,特别低级的人呢,你要知道他特别低级是有原因的。
中高端的从业者,一,有成功经验,爬到了中高端,他知道怎么往上走,二,他不是顶端,更容易借鉴。他们的建议,我个人觉得是最合适的。
工作以后,可以有一项体育爱好,最简单的,你买双跑鞋你就可以跑步,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跑团,你可以在这个跑团当中认识很多行业的人。
我来到苏州以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参加了一个金融圈人士组织的跑团,他们就经常投资各行各业。我不了解哪个行业,我就问他们最近有没有投什么企业,我就能了解这个行业大概的情况,知道往上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至于生活,选好城市很重要,有些城市生活起来真的很艰难,又累又不挣钱,没有什么生活质量。你本来该用于生活的时间都用于通勤了,工作和生活你还能分开吗?
中国的城市,有这么几种,超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我个人觉得现在新一线城市当中还有机会,城市发展空间足够大,生活成本没有超一线城市那么高。我现在在苏州,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正常到公司是十五分钟。
有观众追问文科生怎么提升自己,文科生提供的是一种对人的服务,理工科有技术,技术会对应行业,但是文科生是对应各行各业的支撑部门,文科生可以多了解行业知识。
我们常说,理科生不会写,文科生不会算,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突破口也在这里,所以真的还是那句话,就是持续学习。对行业、财务等等的学习都包括在内,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突破自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千万别指着单一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一招鲜吃遍天”。“70后”“80后”,因为各行各业都缺人才,你会1个技能就可以了,“90后”可能你得会2个技能才能满足期待,对于“00后”,可能得会3个技能才可以。
很多小伙伴喜欢打游戏,打个比方。学习了一个专业,相当于给游戏角色穿上了一条裤衩,不是个光屁股的人,其实什么装备都没有,战斗力是最弱的。
你现在懂点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相当于手上拿了一把刀,了解了行业知识,手上又添了个盾,但你还要继续加装备、加技能,所以还是多学习。
同窗沙龙
“同窗沙龙”是南风窗设立的沙龙品牌,通过深度话题讨论推动青年人加深对于社会的理性思考与认知,下期沙龙选题由你决定,欢迎广大同窗们留言讨论。
扫码查看本期直播回放
编辑 | 苏米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