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1800万引进菲律宾博士”背后:二本高校的生存之战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据本刊记者了解,学校此次大批量引进博士的做法,主要是为2023年申报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做准备。事实上,在“金字塔”的资源分配格局之下,对邵阳学院这样全国排名1000名之后的地方性二本院校来说,能不能招到博士教师,不仅意味着是否能升格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更是直接关乎其“能不能在当地生存下来”的根本性问题。在此背景下,一场批量引进博士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而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一条适合于高校老师的东南亚留学产业链早已存在多日。
“马菲博士”
同事口中上了“新闻”的事件,指的是邵阳学院人事处在7月7日公布在官网上的一条人才引进公示《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根据通知内容,学校将引进23名毕业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教育学)的博士,这些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批专业的博士,就读时间均为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除1人为外校引进外,其余22位都备注为“毕业返校”。并被送往文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学院任职。每位博士的引进费为84.4万元,包括引进费35万、科研启动费15万、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等,总计费用1800多万元。该公示被一个认证为“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的账号转发后,引发一片质疑之声。
图|邵阳学院官网
当时很多学院的老师都报了名,分批进行,申报流程也不复杂,只需经过所在学院和学校领导的审批通过。后来报名的老师也并不限于上述文件所称的1992年后出生,而是横跨70后到90后,这些老师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中级及以上职称(讲师或副高职称)。
据了解,最终一共有将近200名教师被分批送出去,“这23人后面,还有一个大部队,已经在读了。”因为参与人数较多,在学校里,大家还有个针对此事的简称,“马菲博士”。邵阳学院的另一位二级院长告诉记者,按照要求,这些老师读博期间计为学校的外聘教师,老师自行负担学费和生活费,学校给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补贴。拿到博士学位证后,按当年引进博士的相应档次享受待遇。按照计划,他们需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至少待满一年左右,“后来遇到疫情,最早送出去的老师也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就回国,之后在家里上完了网课。”
但站在学校的角度,他理解这一做法背后的无奈之处,“邵阳这个地方比较偏僻,经济不发达,要从外面引进博士确实非常难,但是学校想要去发展升格,就要满足政策要求,所以,肯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况且,像邵阳学院这样做的学校在全国不止一家。
申硕之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本刊,大概在2016年前后,全国高校开始新一轮扩招。一些高校出现了明显的三不现象,“第一,高校的一些专业没有学生报名,第二,接到高校通知书后,学生不报道,第三,学生报到之后,对教学质量感到不满意。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地方院校。”压力之下,各个高校开始想办法,“第一就是升格,第二就是申请成为硕博士学位授予点。”
邵阳学院的医学院就是在2016年由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邵阳学院的。据一份网上的公开信显示,2015年4月,邵阳医专职工向湖南省教育厅王厅长申请,“强烈要求与邵阳学院合并”,信中写到,“今后医学专科学校肯定会萎缩的”,邵阳医专“单独升本既没地,也没钱,更没人才”,所以“出路在于升本”。2016年,邵阳医专并入邵阳学院,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专升本”的转变。并入邵阳学院后,该学院就开始抓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工作。
图|视觉中国
2017年,邵阳学院发布通知,经学校研究决定,申报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但那一次没有审批通过,按照现行的规定,下一次申报的时间是2023年。
2021年5月20日,邵阳学院召开了一场申硕动员大会。会上,校长彭希林在发言中指出,攻坚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一步。” “必须背水一战”。彭希林还提到“全力聚焦申项的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马菲博士”事件被爆出后,不少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学校不直接拿这笔钱进行正式的人才引进?张老师告诉本刊记者,学校这些年一直在推人才引进,但难度很大。以医学院为例,据南方周末此前的报道,2016年合并之前,该学院有约二十位老师,全部是硕士甚至本科学历。这几年,通过人才引进,才把博士比例提升到目前的20%。
学校层次的高低决定的是学术团队的整体水平,它关乎一个老师后续的职业发展高度。以直接影响职称评定的科研项目为例,“如果团队有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整个团队都会受益,现在在高校,没有较高的职称、既往研究成果和在专业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推荐人,不管申请国资课题还是其他各种项目,都是比较困难的。”东北一省属二本院校的老师王舒告诉本刊记者。张老师也提到了这种差异,邵阳学院目前一共只有几个国资课题,每个课题在24-60万元不等,相比之下,中南大学一年的国资课题经费是几个亿,“你申报一个课题,人家要看你的实验室的平台怎么样,没有这样的平台,课题就很难通过。但是要建一个重点实验室,至少在省里面立项,还要财政拨款等等。所以说,这些博士肯定是权衡了以后,哪里发展空间大,待遇好,往哪里跑。”
事实上,普通二本院校招不到博士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王舒在去年以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身份,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的方式进入目前所在的公办二本高校。入职后发现,自己所在院系的老师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系里边共约8个老师,有3个老师年龄都比我母亲大,其他老师基本也都是40岁左右,30岁的老师只有一个。很多老师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上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来到这里工作的。以本科学历为主,还有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很少。”不仅如此,这两年招进来的年轻教师也基本是王舒这样的硕士生。“在博士学历招不到人的情况下,就退而求其次,开始招硕士了。”
除了学校层次和专业的问题,地域也是这些地方性高校难以招到人的原因之一。以东北为观察样本,王舒发现,自己所在高校的外地老师尤其是南方人极少,大部分是东北本地人。
在教师博士率和学校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的情况下,邵阳学院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王舒说。招不到博士,学校就只能鼓励自己的老师去读博,多位二本院校的老师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所在院校都有鼓励教师读博的政策,比如允许一年或三年内脱产,工资照发。甚至在老师成功申请到博士后,发喜报通报全校。
“水博”质疑
Carry是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 她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东南亚这几个国家博士阶段的申请人来说,高校老师群体能占到整个服务群体的差不多一半。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职老师,年龄大概在35-40岁。这些教师基本上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专科院校或者二本综合类院校,工作和家庭稳定,经济上也有一定基础,但大多数正面临事业的瓶颈期。而学历上的进一步提升可以协助他们打破僵局。一些年龄在四十岁左右的高校老师,还面临英语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些人在向Carry咨询的时候,需求也十分明确,通常会直接问,“好毕业,博导不为难人,对学校排名没要求,不出国”这一类学校。
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学校正符合他们的要求。另一个负责菲律宾留学项目的中介机构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本刊记者,去菲律宾留学,只要满足“正规的硕士学历、无犯罪记录、无传染病”三个要求即可申请,虽然菲律宾高教委规定申请高校要求雅思成绩,但是大部分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规定,六级英语成绩也可以。对于语言水平不足以听懂和理解课程的学生来说,中介机构会负责配备翻译,Carry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式:选择华人博导或会说中文的老师授课。相比于欧美国家,东南亚留学的学费也相对较低,大部分平均五六万人民币一年,有些专业甚至不到1万人民币一年。
上课方式也相对灵活,尤其是对无需做实验的文科类专业,即使在疫情之前,在上完一年专业课后,学生也可以和博导商议后回国,之后只需每周通过邮件等及时沟通研究进度、远程完成毕业论文。Carry说,疫情期间,她明显感觉到来咨询东南亚留学的高校教师人数变多了不少,她推测原因可能是受疫情影响,这些国家允许学生在家远程上课。本刊记者采访的另外两个在民办二本院校任职的高校老师都表示,自己身边就有现在正在马来西亚读博的老师。“关注留学圈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现在疫情,给找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如果去英美国家读,就要完全脱产,很可能意味着失去在学校里面的这份工作,但是读完博出来之后,是否还能找到这份工作是大家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其中一位高校教师说,在此顾虑之下,不出国的在职博士成为最保险的选择。
这类博士的毕业要求一般也相对简单,陈先生以教育管理学和工商管理学举例,一般只要求发表一篇毕业论文,字数在4-6万字左右,查重率在16%-20%左右,不需要发表任何SCI、菲律宾国家期刊。中介机构还可以帮助指导作业和论文。最快2.5年可以拿到毕业证。
与此同时,另一些质量不高的东南亚高校甚至开辟出针对中国高校老师的留学服务,陈先生所在的留学中介机构差不多从2018年开始和国内高校合作,推出专班性质的留学服务。“有的是主动联系我们合作,有的是我们去进行宣讲。专班可以理解为都是中国留学生,一般是5-10人就可以开班。配有翻译和作业指导,安排集中在寒暑假授课。这也是菲律宾高教委同意的,设立自主班的院校可以自行安排授课时间。”Carry将这种做法总结为“花钱买学位”。
Carry所在的留学机构很少服务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的留学生,但她说,这所高校是不少中介机构合作的热门高校。因为中介可以给学校快速而大量的招募生源,为了配合中介的工作,这所高校的不少申请信息并不完全公开。“像邵阳学院,肯定也是跟某家中介机构合作,把老师送出去的。不只是菲律宾,包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的很多高校也都会和中介机构合作,把国内某个院校的老师集体打包过去,但也是正规申请。”
《我们善熙》剧照
图|湖南省教育厅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舒为化名,实习记者石震方、张潇珂、陈银霞对本文亦有贡献。)
排版:南溪/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