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乡村振兴要推动分类和差异化发展财经2022-07-06 10:07 陆铭认为,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不应首先设定一个前提,即农民得在农村待着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严沁雯 编辑|袁满 朱弢“经济发展是否会带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会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在增加消费后,是否会增加更多的服务消费?”“增加的服务消费,是否需要借助面对面完成?”“答案是肯定的。”6月30日,在“2022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以连续式提问,作为自己主题发言的开始。在这场围绕“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矛盾吗”话题展开的讨论中,陆铭意图通过上述问题及答案,解释中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进而说明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回到关于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能把很多事的长期趋势看得更加清楚,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效果。”陆铭直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是一个历史的长期趋势。因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包括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一些旅游业等都是受到总量约束的产业,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不断减少人口。将这个问题捋清,就能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打通,二者是否存在矛盾亦不言而喻。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多地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交出喜人的成绩单。 时至今日,再提及“乡村振兴”,陆铭强调,“我认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对今天在农村居住的人,或者目前依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给他们创造在不同地方发展的条件。乡村振兴强调以人为本,人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利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这个发展既包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就业、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基于此,陆铭认为,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不应设定一个前提,即农民得在农村待着,而应是他们觉得哪里适合自己发展,就让他们到那个地方去。这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人口聚集的趋势。陆铭团队在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口流动方向大致呈现三个趋势:第一,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第二,从小城市向大城市及其周边都市圈流动;第三,尽管跨省流动速度有所放缓,但从整体趋势来看,人口仍然在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和东北,向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带集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创造性地将中国县城分为五类。对此,陆铭建议,比照同样的思路,乡村振兴接下来应推动分类和差异化发展。“今天再谈到乡村振兴,一定要意识到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农村包含了不同的农村。也就是说,在谈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时,思维要随着一些新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在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时,我们倾向于把中国划分为若干板块,最早的时候划分为东中西,后来是‘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最近十余年,城市群和经济带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所以今天会讨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概念。”陆铭说。在陆铭看来,如今若再按照“东中西+东北”来划分,或者按照城市群划分,已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因为当前在每一个城市群内部,都有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地区。比如在长三角地区,沿着长江往西,一些大城市周围人口是流入的,但是苏北、皖北、皖南、浙西等地的一些山区,人口则是出现负增长。所以陆铭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至少要分如下四类情况:第一类,部分位于大城市附近或在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农村,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可以与城镇化画等号。因为在人口大量流入的都市圈范围内的农村,未来大概率会成为城市发展连片都市带的一部分。当然,并非在都市圈范围内的所有农村都要变为城市,可在都市圈范围内保留一部分城市所需的蔬菜用地、乡村游等。第二类,城市群外围的农村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不远,实际上是有条件发展有特色的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城市所需的农业产业发展。第三类,偏远地区。这些地区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但随着人口的减少,对于这类地区的农、林、牧、渔产业,由于其经济总量受限于资源,人口的流出反而有利于实现相应产业的人均GDP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且实现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第四类,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其中有的地区可能因为地理条件较差,有的地区则因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要求,有些地区也可能是资源性产业资源枯竭。对于这些地区,可以选择集中居住,集中居住的地方可能是当地的县城。与此同时,要在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配合农村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及金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陆铭表示,“金融的本质是基于创造价值,如果离开农村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农村地区的价值创造就无从谈起。”他认为,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已经与工业、服务业深度结合,这意味着金融在其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农村的金融还是农业的金融,本质逻辑还是价值创造和规模化、现代化。责编 | 要琢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