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老俞闲话丨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老俞闲话丨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教育

(本文源自2022年4月24日直播“对话赵洪云”)



      俞敏洪:各位朋友好!今天我邀请了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赵洪云老师一起对谈。赵洪云老师把自己当父亲十几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记录成了厚厚的三本书——《爸爸与小孩》,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因为我也是一名父亲,所以今天和他相约一起聊聊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尤其是“如何当好父亲”,希望今天的对谈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俞敏洪:赵老师好,可能很多网友对你不熟悉,我读了你的《爸爸与小孩》之后特别感动。我是一本一本读下去的,还做了不少笔记,因为我也是一位父亲,我也有儿子,今年大二,你儿子现在也是大二,我们的孩子刚好差不多大,我们都有很好的当父亲的经验,尤其是你,陪着孩子一路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你记录下了这么多美好的时光,还用那么好的文字给了很多父亲以启示,我要代表家长们向你表示感谢,这三本书的价值远大于你做一个十亿的公司。赵老师讲述一下你写这三本书的缘由吧?

赵洪云:谢谢俞老师,我在写书的时候确实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能让更多家庭、更多家长有缘看到这些文字,肯定是对孩子有帮助的。这是一种跟其他的教育书、一般的纯方法论,你要怎样、不要怎样的书不同,这实际上是给孩子构建思想和精神的一个东西,相当于给孩子打疫苗,但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借用孩子的好奇心。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不是用咄咄逼人的方式,而是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循序渐进地把他引入进去,让他看到里面别有洞天,在这里面他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获得一些成长、一些思考。在他以后的人生当中,他会不断从中获得好处,相当于打精神疫苗,让他受益一辈子。

俞敏洪:《爸爸与小孩》这套书有三本,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三段时期出发,我觉得值得所有父亲买回去认真读一读。我想问,你是中科大高材生,然后到北大工作,后来又到清华工作,你把中国的三大名校都占遍了,你在那么忙碌的状态下,把你跟孩子之间日常的交流记录了下来,你是怎么做到的?

赵洪云:我其实一开始跟孩子还没有互动的时候,感觉还没有那么强烈,当父亲的责任感也有点肤浅,但跟孩子有了互动以后,当一个生命在你面前活蹦乱跳,开始对话,能够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童年,反思在时代限制下我父母教育我的方式以及现在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然后我就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按照我对这个东西的见解或者认知而有所作为?所以,我就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比较有意思,或者一些带有我特点的教育方式和认知形成了文字。


  最开始我把这些东西发在了博客上,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反馈,后来身边的朋友看到以后就给我鼓励,说你这个挺好,跟其他的内容不太一样,这种很正面的反馈一直鼓励着我,我就继续写下去了。


俞敏洪:假如你没有得到他们的鼓励,也许你写着写着就不写了?

赵洪云:有可能,这是无心插柳的一件事。

俞敏洪:我一直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比制约更加重要。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怎样给予孩子鼓励呢?

赵洪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的问题,但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基本都跟孩子在一个战壕里面,包括他做的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比如他在学校里面遭到了批评,我会首先跟孩子共情,让孩子冷静下来,让他觉得你跟他是一伙的,这时候你再去跟他对话,冷静地去分析他面对的一些问题,包括哪些方面做得对、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这时候他不是抵触的心态,能听进话一些,问题就好解决了。当然,关于鼓励方面,比如他每次考试或者学钢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我也会在情感方面首先表示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帮他想办法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我想俞老师也是赞同的,我们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把他的心情理顺了,自然就会好沟通了。人是精神动物,把精神解决好以后,才谈得上让他们接受我们输出的东西。不然你有再好的想法、再好的观点,如果他是抵触心态,传播起来也是很有难度的。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爸爸与小孩》)


俞敏洪: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一伙的”。我觉得孩子不怕父母管教自己,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他们都能接受,他们最怕的是父母在对抗的情绪上管教自己,或者在孩子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父母还火上浇油。这并不是说要你纵容孩子,或者孩子犯了错你也鼓励他继续犯错,而是让孩子在心理上接纳你,愿意跟你交流,之后随着孩子情绪的平静,父母再给孩子分析问题,在给孩子足够尊严的前提下,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时候孩子就会特别容易接受。


  而且,我觉得赵老师做了一个榜样,如何跟孩子和谐相处,并且给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指引,让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能够不断地沿着正确的路径往前走,你还用非常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心灵抚慰。其实即使没有孩子,读这三本书依然会有春风化雨的感觉。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赵老师是用诗歌排版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确实增加了人阅读的美感。我把书中一个关于小鸟的片段分享给大家:


  “爸爸再次伸出手指,指向天空的候鸟,你看天上的鸟儿飞过,虽然不留痕迹,可是鸟儿确实有它飞行的轨迹,我指尖画出的曲线,虽然难以描绘,但它必然遵循着宇宙的规律。我们自身也因为这个规律而来,因为这个规律而去,人的生命、思想和灵魂,就像鸟儿飞过天空一样,一代接着一代,飞向无限的远方,与广袤深邃的宇宙同在。”这个写得真的特别好,用诗意的语言、科学的思维方式写出了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轨迹。



俞敏洪:我在你爱人写的每本书的后序里,都看到了你跟你爱人的美好爱情。你们是中学同学,到现在为止两个人还相亲相爱,而且培养出那么好的孩子,我真的要向你表示祝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在青梅竹马的时候互相认识,而且等到孩子上了大学,依然能够如此相知相爱,这真的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你是在什么地方长大的?你学习这么好,跟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有关系吗?


赵洪云:我是在川北农村里长大的,四川巴中。

俞敏洪:我去过那边的农村地区学校做过调研。

赵洪云:我们那边是大巴山,我是山区里的孩子,从小就跟山为伴,不是爬山就是下河。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走那个陡梯子就是摩肩接踵的体验,走路都有一种艰难感。


  我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他在离我们家四五十里远的地方上班,他对我的影响更多是身教。我父亲给我的感觉确实是负重前行,因为时代的局限,他们在那种条件下是很艰辛的,而我爸爸又是把我们家扛在肩上的。他在学校里人缘挺好,比如我们家里需要什么家具,包括我姐姐结婚需要一些嫁妆,他就会在学校那边找人做好,然后他再背回来,包括一些椅子、箱子。我爸爸经常干这个,所以每个周末他都会背个东西回来,慢慢地他脊椎上面都长了一个瘀血的包,看起来就很疼,我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当然我也很粘我父亲,因为他是很慈爱的人,他每次放假回来,假期里面要去干什么活,我都会跟在后面。我父亲也是很勤劳的人,家里有什么需要他做的,他都不会把自己的辛苦说出来,只是默默去做,但因为我是他的小跟班,所以我都看在眼里。



俞敏洪:你觉得你父亲在你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赵洪云第一是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包括对孩子、对爱人,这方面他给我的影响很大;第二是为人处事,我父亲是一个特别正直也特别有骨气的人,他特别不愿意因为自己这样那样的原因,给别人增加麻烦,他在这方面真的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俞敏洪:你父亲去世以后,对你的精神打击还是蛮大的,当你父亲离开后,你突然发现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其实是非常珍贵的。

赵洪云:是的,肯定有冲击。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没能见到我的孩子,我父亲去世三年以后,我的孩子才出生。我会对父亲这个角色有更深层的认知,是因为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感,我每次想起我的父亲,都是一种温厚、仁爱的形象,比如有些时候我做得不太好,他也没有直接骂人,从来没有过,这点对我影响也是蛮大的。


俞敏洪:父亲高于泰山的稳重、肩扛道义和责任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你刚才回忆你父亲的时候,我也想起我的父亲,他是标准的农民,不认字,连小学老师都不是,但他身上的那种善良、敦厚、男子汉的气质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你学习成绩这么好,是你努力的结果,还是你天生智商确实比一般人要高?

赵洪云:我有时候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好像可以归结为一部分运气。我也会跟周围从小长大的孩子们做对比,我感觉那些孩子也不比我笨,他们也很聪明的,包括下象棋、绘画都有板有眼的,但为什么到了某个阶段就突然刹车了?我也在分析。我觉得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一旦我认准一件事情,我特别能够投入精力并沉浸进去,然后把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做好。


  我认为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其实得到了一些便利——我认识的老师在我各个阶段对我都挺好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跟周围的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会对孩子精神方面的健康成长有非常正面的影响,孩子能够因此而获得很多便利。这也是我在《爸爸与小孩》里想达到的一个目标,从小形成一种良好的势头,跟老师、家长、周围的人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对孩子会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俞敏洪:你在上学的时候,父母更多是鼓励你还是批评你?

赵洪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太好,名次掉了不少,但我跟家里说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当回事。我后来想,觉得他们是相信我,因为我这人的性格,他们还是了解的,我自己很有上进心,所以他们不太担心。

俞敏洪:你的孩子也会有偏科或者成绩不好,然后有跟你探讨的时候吗?

赵洪云:有,回忆起来我还真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他幼儿园的时候学英语完全找不到状态,因为家长可以旁听,我就看到别人在好好学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玩自己的,等到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获得了剑桥的预备级证书,只有两个孩子没有,他就是其中之一。家长面临这种情境的时候,必然有所触动,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我要有所作为,我要主动出击。


  我请了一个香港人来对他一对一教学,他是在外国长大的,所以他的第一语言就是英语。我们上了三个月还是半年,他的每堂课我都会听,我会看看他的套路是什么,之后发现他也就是拿着一本教材来讲。我摸清以后,就把这个招式学会了,比如怎么练习听、说、读的细节等等。包括那时候学奥数,我会带他到海淀上课。他的每个关键时间节点,我的参与还都挺深的。


  后来他的英语上道了,我就有点放手了,但我给他规定了一些任务,包括俞老师的红宝书,我们也利用起来了,我会让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记一些GRE单词,后来到他初一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说他现在的英语水平是初三的水平,这就给了我一些正面肯定。英语方面只要把他带上道了,我就省心了。



俞敏洪:从你的书中可以读出来,你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对他人生观、世界观,也包括科学观的影响,从你的角度来说,你认为自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更多是哪方面? 

赵洪云:我们经常在一起,他从我这里学会的每一项技能,在之后我都会告诉他当时我为什么要这样教他、用的什么方法教会的他。他将来有一天也会成为父亲,所以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很清醒,比如学轮滑,我是怎样让你学会的,我为什么要这么教你,我希望孩子在我这里习得一些东西,包括关于人文方面的一些引导,让他顺着我的思路往下去想。如果从小就给孩子传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他在心里就会有一个印象,在这方面有了认知以后,他就会有意识地建立一些东西,在某一个环节,他会给自己的行为做定位。我孩子现在大二了,他很关心国际形势,我们也会经常探讨这些问题,我感觉他现在已经在这些方面包括一些思想领域,有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不一定对,但只要能让他的视野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方向就行。


俞敏洪:这跟你从小跟他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是有关系,培养了孩子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个过程是你和他一起完成的,你会跟他解释,然后让他回答问题,通过问问题的方式互相探讨,然后一起寻找答案,这是我读你的书感觉到的你给孩子带来的最好的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我在书中读到不少你单独带着孩子去爬山、考察的片段,在这些片段里,你们父子之间的对话非常深入人心。你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单独带孩子出去玩吗?还是一家人一起出游的情况比较多?


赵洪云:每次外出基本都是一家人,实际上母亲和父亲的角色有时候会交叉,但我认为还是有个分工比较好。比如我们家,凡是涉及到技能性的东西,我都责无旁贷,所以在学技能的过程中,我会把一件事情往高了去思考,我会给孩子讲为什么,尤其是学游泳这一篇,里面就贯穿了我的思想。为什么很轻易就把游泳学会了?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学游泳是很难的,就算上了特长班,感觉自己学会了,还是怕水,但我把他教会了,这涉及到方法论,其实是一种思考层面的问题,所以也能让孩子获得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俞敏洪:在日常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和你爱人有什么样的分工?你觉得你爱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赵洪云我觉得她有时候会在我和孩子之间担任一种旁观者、观察者的角色,她能够发现我们在相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会提出来。比如在学钢琴的过程中,在技术方面我全程参与,但有可能我用的一些方法她觉得不太对,她就会提醒我。我也会有一些低级的失误,跟孩子相处有点紧张的时候,她也会提示我,可能前一天晚上,我哪里严厉了,她会给我指出来,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就会给孩子道歉。其实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在旁观她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看到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到位,我们都会拿出来探讨,其实也都是学习型的。

俞敏洪:现在很多父亲都说没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觉得自己忙着工作、挣钱,能把一家人养活就不错了,但我看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蛮多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赵洪云: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多数父亲确实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甚至压力还挺大。但如果这是一种投资行为,他就会有另一个认知,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比起暂时的养家糊口的影响其实会更长远,如果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可能就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孩子了。时间是非常有韧性的东西,我们现在无论再忙,刷点朋友圈的时间还是有的,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应该要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那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孩子玩一会儿,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过得如何。所以我认为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这个认知,你是愿意付出时间的。


俞敏洪对于一位父亲来说,当他把时间花费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他在未来得到的回报是远远大于当初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的,可以这样说吗?

赵洪云:可以这样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孩子的成长直接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感。假设家里出了一个问题儿童,真的会让一家三代都陷入恶性循环中,彼此都不满意,这会变成一个跳不出来的怪圈。一旦会有这样比较糟糕的场景出现,你就会发现,对孩子付出时间是很值得的。

俞敏洪:就像你说的,我一直认为孩子身上出现负面的东西,常常是因为家长教育或者陪伴不正确而带来的。那你对现在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投入正确的时间和精力?

赵洪云: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建立观念,我们要认识到,当父母亲都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就会当,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有一个学习心态。建立起一些观念,预知到一些东西,在各个阶段做正确的事情,尤其要有时间概念。比如孩子几岁之前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植入一些东西,就像打疫苗一样给他打一些预防针。在《爸爸与小孩》里有些文章也涉及到了这点,举个典型的例子,毒品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如果遇人不淑,朋友当中就有这样的,如果各位家长从来没有告诉过孩子这些,他可能就真的会稀里糊涂地去尝试,这不就万劫不复了?


  再比如游戏,我们也要告诉他游戏的本质是什么,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游戏可以有多种玩法,我看俞老师也有这方面的见解,游戏要玩高级的、知识性的,我大致的想法也是这样。孩子当然可以去了解游戏,要不然跟同学就没有共同语言,但任何一个游戏的目的都是通关,需要一关一关打,但我认为孩子们在通过一两把能了解他的设计思想后,就可以了,就不要去通关了,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游戏。


我孩子恰恰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爱玩一款MC游戏,好像是一个3D类的自我搭建,里面涉及到脚本,这是他很擅长的。他经常有同学到我们家来摆开一个场子,他在里面相当于一个指引的角色,而且要教他们编代码。这方面我给他打了预防针,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起了作用,他一直没有对某一个游戏特别沉迷。当然,在我告诉他之后,他也在有意回避,如果有同学太沉迷,他就会反思,觉得同学不应该这样,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是起作用了。



俞敏洪:你孩子也是学的计算机专业,但我知道你的孩子从小还喜欢钢琴、音乐等等,而且对这些也非常敏感,那你的孩子最后是怎样确定要学计算机的呢?是在你的影响之下才做出这个决定的吗?在孩子专业发展方向上,你觉得父母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赵洪云:我觉得家长在这方面真的可以有所作为。我自己比较喜欢计算机,所以我也不会排斥孩子喜欢这方面,虽然这个专业还是挺辛苦的,但哪个专业要做好了不辛苦呢?所以我也会让孩子主动了解我所在的行业,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我会把他抱在怀里,把电脑上很漂亮的屏保指给他看,所以他从小对电脑就有一种亲近感。后来也有一些像“wawayaya”这样的游戏,里面也会有一点小知识,我会让他接触电脑。他其实很早就学会了打字,这也算一个技能。

俞敏洪:有点像中国古代小孩抓周的感觉,从小让他对你的专业计算机有一种亲近感,让他觉得这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赵洪云:对,他现在上大二,计算机专业让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当然我还有一个观点,家长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尤其你的技能在你生孩子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的话,那真的是会有遗传的影响。我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是怎么传递的,所以我也在思考,人类的基因哪些是可以遗传的?好像现在生物学上还没有定论,父母的强烈爱好在基因上会传递给孩子,但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父母的喜欢和爱好在孩子出生以后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滑雪冠军谷爱玲,她滑雪那么好,一方面可能是她有天分,但另一方面当时她的母亲是滑雪教练,孩子没人带,所以在孩子一岁多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带着孩子上雪场了,孩子其实是在雪地里长大的,滑雪比走路还要溜。



俞敏洪:我觉得这个影响更多可能还是后天。以我为例,我发现我两个孩子的数学能力比我强太多了,我的数学能力一塌糊涂,按照遗传的原则,两个孩子数学方面应该都很笨,但他们学微积分、统计学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觉得知识好像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影响的结果。当时我两个孩子在异地,他们是在我爱人身边长大的,我爱人数学不错,所以我的文科思维没有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影响到两个孩子,他们反而数学好。当然后来因为我和我孩子的关系还不错,孩子发现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两个孩子后面确实受了我的影响,有点迎头赶上的味道。我觉得父母后天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更大。


  现在你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完全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了,那你平时还会跟他探讨一些人生问题吗?他还会主动跟你聊吗?


赵洪云:他今年已经21岁了,对于世界完全有他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时候的我其实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他母亲也是。他平常跟他母亲沟通的更多,他母亲在看到问题之后也会反馈给我,我们一起来分析孩子现在的思想正处在什么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去跟他沟通或者介入、探讨一下,说出我们的一些观点,让他的见解更全面,免得陷入偏执。

俞敏洪: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慢慢有了自己的世界,未来也会有自己的事业、会结婚、生孩子,你作为一个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父亲,当你往后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失落感吗?

赵洪云:我觉得不会,现在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给我带来了惊喜,我们也会给他做一些心理暗示,也希望他以后用自己的一些习惯达成他做事的目标,当然我们也不会强烈地给他预设一些目标,但我们会在某些时间稍稍暗示一下,你应该怎么样,但不会强行地说你一定要怎么样。他现在凭借着我们这么多年在他心中的积累,无论他能到什么程度,都算是好的结果,就放手让他去走他自己的人生路。

俞敏洪: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洪云:还是看他自己的机缘,无论他做什么行业、在哪一个领域,我觉得他个人的幸福感或者自我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比如有一些职业,完全超出了他的特长,我们也不会建议他非要怎样,我觉得他自己的感觉很重要,我们希望他做决定是自由的,同时尽量向好的方向去发展,我们就觉得挺满意了。



俞敏洪:你作为一位非常合格的父亲,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心血,你觉得陪伴孩子的过程会影响你的事业和发展吗?

赵洪云:我觉得是这样,我陪伴孩子的过程是在丰富我的人生历程。我们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当然也有人说是修行,有点宗教的意味,但我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孩子就是生命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有了这个环节之后,好像人生更加圆满了。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不少感悟,你会不断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耐心、脾气、秉性,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也是完善我们人生的过程。



俞敏洪:是的,我完全同意,跟孩子打交道,陪伴孩子一路成长,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升级的过程。如果夫妻有了孩子,却依旧处于结婚之前的认知状态,那一定带不好孩子,或者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七歪八斜的问题,所以在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成长速度也会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性的认知、社会的认知、夫妻关系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入。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在你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你耗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达到了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如果你把陪伴孩子的这些时间用在你的事业上,最终你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事业,那么现在让你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你会怎么选?


赵洪云:这是一个直击人灵魂的问题。是非常难选择的,但我的答案可能不在我们预设选项之中。我一贯习惯于跳出问题思考问题,俞老师其实说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问题,但确实也很难回答,我们有没有第三种选择?也许我的事业没有大到几百亿,少挣一点,也能兼顾家庭的各个方面,整体上追求一个平衡,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可能每个具体的时空、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不太一样,我只是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不能简单的二元论,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当然有时候也会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俞敏洪:你说的非常对,但我在这方面可能比你更加有感悟,因为我把几乎9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新东方这个所谓的事业上,我部分意义上疏忽了对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用我自己的感觉来说,我宁可新东方小一点,或者说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当然如果你没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可能新东方也就没了,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你必须全力以赴。在做新东方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但如果让我陪着孩子成长,也许我的内心会更加满足,甚至对自己的一生更加满意。我觉得我作为父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间是不够的,这是我生命中留下的不可弥补的最大遗憾。幸运的是,我两个孩子成长得还算好,都上了不错的大学,也很懂事、善良,我确实也尽可能多的在假期时陪他们玩,跟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相当不够,跟你比,尤其感觉到有点汗颜。


赵洪云:其实您办新东方,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你感觉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但也要退一步想这个问题。而且我们自己的思想也是要重构的,总之现在我们已经这样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又有何不可呢?

俞敏洪: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远远不如精神财富,远远不如培养孩子独立成长、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能力,这人生的“三独立”,真的很重要。我在这也跟所有的父亲说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探讨,多和孩子出去行走世界,这件事怎么做都不会亏。就像赵老师说的一样,这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你不会后悔的投资。



俞敏洪:我也喜欢写东西,我也想过要不要去记录点东西,但我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不连续的,所以我到现在为止都还有点遗憾,我的孩子没有从小到大一直在我身边长大。我和你一样,也从不和孩子发生对抗,我也会和孩子一起探讨人生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但在很多问题上,我完全没有你的知识结构,因为你文理兼通,你在书里留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条理清晰、充满情感,无论是在路上,还是旅游间隙,或者是坐在台阶上时的情景,你都能和孩子进行和风细雨的对话交流。


  你在书里写到的那些知识,真的是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产生的吗?还是在后来写作的时候补充进去的?你理工科的知识就不用说了,你在中科大读的理工科,到了北大、清华也是工科,但我发现你对人文知识的把控也非常到位,这些知识和功底你是如何习得的?


赵洪云:可能是一些机缘。我从小就爱看一些线装书,里面就讲了张良拾履、三侠五义那些东西,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到了大概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学业上稍微有点跑偏,对人文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多我都看过,我会用录音磁带听他的对白,而且很多对白我都会背,除此之外,像雨果《撒旦的末日》、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但丁的《神曲》,我都会拿来研究,所以我在那时候受到了文学强大的熏陶。我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们还会举办一些比较文艺的小说比赛,有一回我得了二等奖,当时觉得好神奇,甚至有点佩服自己,我怎么随便一写他们就给我发了个二等奖,而且还奖励了一套莫言的小说集,我在里面读到了莫言著名的《透明的红萝卜》,这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他小说里的张力感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俞敏洪:现在中国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都不读文科类的东西,从你的角度来说,一个理工科学生阅读一些人文相关作品对个人发展会有什么好处?还是有不少理工科的学生认为读文科类的东西是在浪费时间,你觉得是吗?

赵洪云:我觉得不是,读文科反而是一种补充,人应该是要很丰满的,而不是只知其一。人文是什么呢?其实人文让我们浑身充满血和肉,让我们内心带着温度,这个温度可以跟周围形成一种互动,这一点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都是很必须的。人文就是让一个人具备这些东西,能够体会人间冷暖。俞老师擅长文科方面,你对这方面也是深有认知,比如你从新东方的事务中脱离出来,闲暇之余做一些思想、精神方面的传播,这其实就是在人文领域把你的能量发扬光大,这是一件太有意义的事情。

俞敏洪:我觉得工科生对人文的理解有非常独特的视角,一是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二是挖掘事物的角度在不失温度的情况下更具备科学性。我是标准的文科生,我高考的时候数学才考了4分,当初我们高考的时候,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不计入总分的,所以我数学学到当时高一的水平之后,就彻底放弃了。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包括管理的进一步深入,人对于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开始发现我有点跟不上了,所以我打算开始从头学数学,我的数学得从一元一次方程学起,然后用后面的时间慢慢学,毕竟年纪大了,时间会相对充裕一些,想着大概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看能不能学到现在高中的水平,更高阶的应该没戏了。


赵洪云:太佩服俞老师了,您60岁还有这样的心态,还愿意进入到理科的领域里来。我认为只要沿着一个正确的路线循序渐进,肯定没问题。

俞敏洪:尽管我理工科一直不行,但我真心佩服科学家和工程师,因为今天的世界能够得到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提高,不管是医疗水平、生物水平,还是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工程,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们完成的。最近我刚好在看一部2015年播出的国产电视剧《播火者》,这部电视剧讲的是那些为了全世界人类的幸福、科学的进步而献身的那些人们,比如研究疫苗的人,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把初步研制出来的疫苗注射到自己身体里,真的让人非常佩服。


  从某种意义说,作为文科生,如果能有一些科学思维、理工科思维也是特别重要的。我最近读了几本书,《病毒》《枪炮、病菌与钢铁》,还有德威特的《世界观》,最近还在读王立铭的《进化论讲义》、尹烨的《生命密码》等等,这些都带有一点科学色彩,我正在恶补自己的科学知识。我特别佩服像你这样文科水平特别高的理工科人,因为他们是全面发展的人,我很少看到文科水平好、理工科也特别好的人,所以我对你的文笔相当佩服。


  在你的书中,写了一段你跟孩子看了《冈仁波齐》以后的交流与探讨,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实际上,《冈仁波齐》出来以后,我做了大范围的推荐,也算得上是电影的主要推荐人之一,甚至还让新东方当时几万员工全体到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跟你的感受是一样的。我没想到你跟儿子有这么好的探讨,我记得你讲到了两把钥匙,这段写得真的很美,我想把这一段分享给大家:


  “一把厚度、一把温度的钥匙,这两把钥匙怎么使用?小孩笑了笑,爸爸说好,我们先来开第一把锁,你看他们心中有神圣的信仰、美好的信仰,与人无害,不妨碍他人也不强加他人,他们自己因为信仰而充满力量,这令人羡慕、令人崇敬,因为信仰,他们愿意把身体放到最低,也因为信仰,他们的内心像高山仰止。有一个成语叫高山仰止,从内心做到这点的人很少,他们真正做到了,他们仰望的背影又让局外人仰望。他们共同的信仰让他们萍水相逢,也能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他们不怕贫穷、不怕艰辛,他们质朴、耿直、单纯,他们的信仰是人性的美好在他们身上绽放。”


  ”如果我们由衷的钦佩他们并感知这些美好,就需要放弃狭隘和偏见,或者说需要心胸有足够的厚度,这个厚是仁厚的厚、宽厚的厚,有了这个厚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轻视别人,这样就打开了第一把锁。他们中很多人把朝圣当作毕生的愿望,他们的信仰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普通的心灵也好像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们的信仰甚至超越了生与死,他们的信仰就像一盏璀璨的明灯,伴随并指引他们面对人生的困惑、艰辛和苦难,而能感知别人的苦难,就如同感知我们自己的苦难,这需要我们的心是热的、是温暖的,而不是冷漠的、凉薄的,换句话说,需要我们的心有足够的温度,这样就打开了我们的第二把锁。”


  我相信大家听了这段以后也会很感动,我觉得如果有一个父亲是这样跟孩子交流的,那么这个孩子不变好、不变得温暖、不变得对人类充满希望和热爱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时间差不多,我们的对谈就到这里。再次向赵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你能一起跟全国的家长们交流带孩子的心得。


赵洪云:谢谢俞老师,再见。



俞敏洪:各位朋友好,刚才是我和赵洪云老师的对谈。赵洪云老师横跨了三个优秀的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清华的研究生,后来在北大工作,现在已经离开北大了。他在自己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用诗一样的语言记录了他跟孩子交流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了这样的一套书籍——《爸爸与小孩》。


  刚才有不少朋友留言说:“那是因为基因好,父母本身都是好大学,所以孩子才这样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北大出身,我有北大的朋友,也有其他好大学的朋友,但很多这种高材生父母就是不会带孩子,有上学上不去的,有把家里砸了的,甚至把父母打了的都有。所以,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家庭出生的孩子,能够正确地当父母或者当好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从和赵洪云老师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


第一,父亲本身必须要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孩子一定是看在眼里的。不光是做事的榜样,做人的温和、做人的定性、做人的不急不躁、和人友好相处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第二,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只是指责孩子或者指点孩子,但却不愿意陪伴孩子,孩子就觉得你无非是一个权威的父母,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所以陪伴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指导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如果不指导他,他就会随意乱长,但如果父母过分按照自己强势的意愿去指导孩子的人生,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那怎样能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让孩子能够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也想就现在社会上很多话题进行一个讨论:第一,要不要孩子的问题?第二,做母亲和做父亲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现在不少朋友选择丁克,也就是不要孩子,这实际上是个人的选择问题,应当尊重他人的选择,但我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聊一下生孩子的好处和坏处。


  首先讲一下好处,有四点:第一,如果夫妻之间是真心相爱、彼此欣赏,那么有孩子其实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这是爱情的结晶,两人看着孩子身上流淌着自己的血液,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除了过程,人也是需要结果的,况且这种结果还会强化过程,所以孩子实际上也能更加稳固两人的关系。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两个人之间是真心相爱且相互欣赏的,如果两人互相之间不欣赏甚至排斥,那这个婚姻就没什么意义了。


第二,孩子会形成很好的家庭纽带,这一点或多或少有生物学上的意义。本来两人的关系是相对松散的,没有生孩子的夫妻更容易打离婚的主意,而生了孩子的家庭就会好一些,原因就是有孩子以后,孩子强化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况且现在已经允许生两个、三个了,所以如果有经济条件,实际上还可以形成四人关系,在这种强有力的血缘关系之下,彼此都会更愿意把这种关系继续维持下去。

第三,孩子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成长。我个人认为,我最快的自我成长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因为你不自觉地就会承担责任,不自觉地就会为自己的辛苦找到合理的理由,而且你在人生态度上也会有所改变。所以,有孩子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孩子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日常生活以外的乐趣和惊喜。一般来说,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惊喜会比烦恼更多,当然如果你不会当父母,比如经常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最后没办法按照正常、健康的发展路径成长,那可能孩子长大以后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烦恼,这种极端的现象实际上也很常见。但绝大部分人,如果是用平常心跟孩子打交道,那孩子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意外惊喜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周国平老师,他60岁才有孩子,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叩叩》,生动灵活地写出了与孩子在一起时自己感受到的惊喜与乐趣。所以这些都是要孩子的好处。



  当然,要孩子也有一定的坏处:第一是经济负担,有了孩子以后,花费会急剧增加,而且不少中国家庭就要一个孩子,在孩子身上往往是超期花费——本来一个孩子身上不需要花这么多钱,但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或者是成才心切,就会花费更多成本,比如非要吃国外的奶粉、穿国外的纸尿裤,这就比较容易造成过量的经济负担。


第二是时间占领,如果没有孩子,时间就是两个人的,只要不互相干涉,实际上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不管是出差、跟朋友吃饭还是看场电影都非常方便。但有了孩子以后,即使要请保姆,也依然要跟孩子在一起,所以孩子对我们的时间占领还是很多的。就算像我这样的人,孩子出生以后,也还是要花不少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第三是夫妻之间比较容易为琐碎的事情发生争执,在孩子身上谁花的时间多、谁花的时间少?谁负责任、谁不负责任?谁更累了、谁不累了等等一系列琐碎事情,都会比较容易带来麻烦。

第四是会不断为孩子的事情操心,这就容易导致自己对其它事情分心。


  总而言之,生孩子有好处也有坏处,但要不要孩子还是要由自己来选择。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要孩子的,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上大学了,回顾以往,我们也要花钱,也要花很多时间,但我个人感觉,如果当父母当得正确,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远比烦恼要多。尤其在你老年以后,如果孩子本身有出息,就很能给你带来安慰。毫无疑问,如果孩子带好了、成功了,你年纪大了以后,你的人生会更加安心、更加满意,毕竟所有人,只要没有意外,都能够活到60岁以后,也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孩子,那后边的日子都只有你一个人,就会显得有些空虚。所以,生孩子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到底生不生孩子,还是看个人选择,我只是把自身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我觉得当父亲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父亲必须有正直、开朗的个性,如果一个父亲腻腻歪歪、斤斤计较或者自私自利、鬼鬼祟祟,这个父亲给孩子建立的形象就不好,这样的父亲很难带出一个大气的孩子,而且不管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父亲在这方面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一个女孩子如果在父亲的引领下,有一点点开朗气或者豪爽气,这样的女孩未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容易取得成功。男孩子就更不用说了,男孩子身上的男子汉气原则上通常是由父亲带出来的,这是父亲个性的直接影响。所以,父亲培养自己正直、开朗的个性和担当精神,就变得特别重要。


二是要有善于探索钻研的精神,大部分情况下,带着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走到更加有风险、更加陌生的世界,带着孩子旅行、做各种各样有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等等,都是父亲会做得更好,还有一些科学探索方面的事情也是这样。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思考世界以及探索世界的习惯,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更深处。

三是引领未来和理想的勇气,一个父亲本身失败没有关系,但失败以后你呈现出来的态度特别有关系,比如新东方遇到了很多困难,我的孩子也会问我,爸爸你受得了吗?你的情绪怎么样?如果我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唉声叹气,就会对我的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尽管我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我一直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一种乐观、坚韧不拔、反复强调未来继续努力必然会重新辉煌的精神状态,这自然就给孩子带来了一种不怕艰难的勇气。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三个要素比较重要:一是情绪稳定的母亲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如果母亲脾气不稳定,无论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可能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如果孩子在母亲身边没有安全感或者觉得不稳定,会对孩子的个性有比较大的伤害。

二是母亲原则上要有秩序井然的个性,举个例子,如果母亲不能把家里打理得相对井井有条,家里就会不那么温馨,孩子也不太能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自我独立,自己处理好周围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母亲能带出来的,比如从小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参与家务,让孩子感受到家里井井有条带来好处。

三是母亲喜欢读书,毕竟母亲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像赵洪云这样跟孩子在一起时间比较多的父亲毕竟是少数,母亲的阅读习惯或者跟孩子在一起讲故事、探讨书中内容的习惯,会给孩子的阅读和未来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不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只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重要。而父母亲共同要做的事情也有三个:一是陪伴。陪伴是什么概念?孩子需要父母陪着长大,要给他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关注不是溺爱,而是在边上看着孩子独立地成长,在必要的时候帮扶一把,不能给孩子吃饱了、喂足了、穿好了,就觉得父母的任务完成了。


二是引导。孩子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对他进行引导。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能画出什么样优美的图画,全靠父母的能力。孩子就像刚刚从地里钻出的一棵树,这棵树能不能长直、长旺盛,要看父母怎样浇灌他,这种引领非常重要。引领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为上的引领,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做,我们不应该宠爱孩子,在行为上拼命给他过分的限度,孩子明明做错了事情或者明明做得不对,你还一味地纵容孩子,这个引导就错了。二是个性习惯上的引领,按时睡觉、不挑食这些都是,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父母应该怎么引领孩子吃蔬菜,让身体更加健康,怎么样不挑食。等到孩子再大一点,怎么样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甚至参与家务劳动,这些都是生活行动上的引领。三是看法和品德上的引领,孩子是不是有礼貌,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父母都要努力做出引领。四是面向世界知识上的引领,通过阅读、带孩子玩、给孩子讲解等等方式让孩子学习更多知识,这种引领非常重要。赵洪云老师的《爸爸与小孩》,就在知识上对孩子做了非常好的引领,所以他孩子成长得也非常成功。


三是包容。孩子总会犯错,原则性的错误应该引领纠正过来,但孩子其他的错误应该包容,甚至包括学习不是那么好。如果父母过分指责,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常犯的小错误应该包容,父母如果过分凶、不给较宽的限度,孩子就会和父母有很大的隔阂。

除了这三件事,父母还要给孩子三样东西,第一是时间,陪伴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要给有质量的时间,什么叫有质量的时间?不能说我在家里、你在家里,父亲拿着报纸或者打游戏,孩子也在打游戏,这不是给时间。给时间是大家在一起共处,比如家庭温暖时光,一起出去散步、一起出去看电影、一起做游戏、一起共读一本书,或者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给时间。


第二是做榜样,任何榜样都是无声的,而且榜样是最重要的,父母平时自己斤斤计较,不断心生怨气或者反复抱怨,却希望孩子变得更大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父母作为榜样是无声的状态,父母的做法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一定不会做,父母做的事情,哪怕你做的是坏事,孩子也会想:“父母都这样做了,我凭什么不这样做?”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看孩子长大,觉得孩子身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父母通常不会反思自己,其实孩子身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带来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父母在言语上和态度上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正向地培养孩子;第二是没树立好榜样。



第三是要给孩子适当的支持,支持有时候是语言上的,有时候是行动上的,比如孩子喜欢读书,你就要给孩子买书,这是行动上的支持,孩子喜欢旅游,你愿意陪着孩子一起去旅游,这也是行动上的支持。



  最后我想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哪三种?这三个态度是我自己总结的:


第一是重过程。父母特别希望让孩子有一个结果,以上学来举例子,父母会特别希望孩子是班里的第一名、第二名或者第三名,但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学习的过程,不知道他是否认真、是否感兴趣、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当你重结果的时候,孩子的结果一旦不好,父母就会心生怨恨或者打骂孩子,或者对孩子比较严厉、摆脸色,这就会给孩子带来重大的伤害。当你重过程的时候,孩子的心态就会变得不一样。就算他考试不是第一名,甚至是不及格,你也应该对孩子进行鼓励,给予赞扬,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商都是不一样的,而他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当然我们工作的时候,作为老板是要重结果的,但如果一个老板对员工又重过程、又重结果,这个公司就会管理得更好。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18岁高考是一个结果,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品德好、个性好、抗打击能力强,即使他考不上好大学,未来也能有很大的出息,所以过程太重要了。在过程中我们怎么样跟孩子交流,怎么样鼓励孩子,怎么样能跟孩子互通信息,能让孩子对父母有非常好的依靠心理而不是依赖心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最终培养孩子的目的其实就像鹰一样,是要把孩子变成能够击破长空的独立的雄鹰,但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自己像老母鸡一样拼命地护着鸡蛋,最后把孩子护成小鸡,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最终还是只小鸡。


  现在的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种很奇怪的关系,父母长大了还在依赖孩子,孩子长大了也还在依赖父母,有些父母甚至还以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向自己索要生活费为荣,觉得你向我要生活费,是你离不开我,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这明显是不合格的父母,这是害了孩子。孩子如果离不开父母,大学毕业好几年还靠父母的生活费生活,甚至不找一份工作,这也是孩子没有成长的标志。特别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慢慢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独立的行动、独立的思考,放宽孩子的生存空间,放宽他自己做决策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第二是重鼓励。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在鼓励中成长的。对孩子来说,规范很重要,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但更重要的是在规范的前提下做鼓励。孩子第一次考了40分,第二次考了50分,就应该鼓励,因为他进步了10分,你不能给孩子设定一个最终目标100分或者90分才给予鼓励,剩下的都是打骂和指责,那这个孩子就完了。所以当他第一次考了40分,但第二次到了50分、60分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每一个鼓励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鼓励不是放纵,也不是孩子做了坏事你还要鼓励,而是你在发现了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后,就应该给予属于父母的好脸色和鼓励。同时,要注意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少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就麻烦了,如果你是拿一个比自己孩子程度差一点的孩子比较,会让孩子骄傲;如果你拿一个比自己孩子程度好一点的孩子比较,那你就是在伤害自己的孩子,所以这是要避免的。

第三是重个性。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的个性非常重要。我们特别喜欢有个性、有个人主张、有决策能力的孩子,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做主的能力。


  做好这些以后,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大概就八九不离十了。


  时间关系,今天就直播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不仅要“投钱”,也要重“投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学会富养自己老俞闲话丨在时光中思考人生老俞闲话丨阅读对于生命的意义正版经典儿童文学名著,陪伴孩子的暑假时光美元霸权,天下苦之久也人生最好的活法:物质低配,家庭高配,灵魂顶配佐州纳税人的“投资”回报率排名全美第八!专家解答地方政府浪费纳税人钱的最常见方式是什么?人间最美四月天,人生最美是少年 ||高考陪伴9/16人生最好的姿态:直线做事,曲线做人意外收获(2) —— 肚腩消失老俞闲话丨人生难得,务必找寻一生热爱老俞闲话丨心有多远,就能够走多远再接再厉一下今天,如何让阅读陪伴孩子成长?今晚8点,一起聊聊儿童阅读 | 预告老俞闲话丨洱海日出老俞闲话丨用科幻致敬人类的想象力老俞闲话丨只要努力不放弃,万事皆有可能孩子是否有父亲陪伴:10年,决定孩子的命运(值得深思)老俞闲话丨且谈血肉盛唐清明节|近8000张让人落泪的照片,是我见过人生最好的告别暑假到!家长陪伴孩子建立运动习惯 有效减少压力与忧郁老俞闲话丨虚构故事里的历史真实老俞闲话丨俞我同行,让生命在行走中开阔对于穷人来说,多生孩子是最好的投资?“回到希腊去!”,也叫文艺复兴。“非秦汉文不读”,也叫古文运动。“不读或少读中国书”,也叫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赵谦书札中找字样,找懂得拐弯,才是人生最好的前进方式!老俞闲话丨微观视角看历史登渣甸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生最好的状态,取悦自己老俞闲话丨经过岁月考验和沉淀的友情!老俞闲话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总有一些人在奋斗人生最好的境界:无法爱上别人老俞闲话丨大自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老俞闲话丨中国人口的危机与战略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