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三要素:知识、思考和坚持 |饶毅
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
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
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
注定将留下重要影响。
——施一公评饶毅
图源:BRTV一师亦友
作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饶毅自16岁考上大学进入医学专业起,就开始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科学人生。40多年来,他亦东亦西,在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等专业领域均有创见。
科创中心:北京对自己的发展,有很高的期待
2007年,北京大学在全球招募人才,饶毅回国,这不仅在当年成为了中国科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成了新时期海外人才回归的重要标志。
回国之初,饶毅在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同时,又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参与组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2018年,组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担任创始主任;同年,还作为共同发起人发起设立了“科学探索奖 ”;2019年6月,饶毅出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在科教兴邦的路途上,饶毅一直步履不停。
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演播室,他向主持人一菁分享了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和对年轻人的嘱望。
生物研究:向产业的转化比我们想象的还快
在演播室,饶毅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诸多研究成果。
从“人之初,首爱母”的恋母情结,到睡眠质量和体重控制,饶毅实验室从基因层面,长年专注于对这些社会行为进行基础研究,不断有新的原创性成果发表。他们发现:无论刚出生的猴子还是老鼠,都会循着气味找到自己的妈妈——进而人类也是,这貌似是一种天性,但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把相应的基因改变之后,它们对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就都不关心了。
谈起自己三十年研究果蝇的经历,饶毅说:“我做果蝇的研究,既研究它们怎么睡觉,也研究它们和谁睡觉。你会发现,只是改变它的一个基因,就能影响睡眠”。对很多人关心的体重问题,他透露,“最近有一个药是可以推广的,国内有人吃了,体重可以有一定的下降”。
饶毅说,科研的过程充满乐趣,科学就是孩童的乐园,让不受约束的心性能够对世界做充分地探寻。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普遍具有社会意义,它们向应用的转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快。”
顶级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主持人一菁跟随饶毅教授实地探访了北大生命科学实验室,不仅见识了科学的奥妙,还发现了青年饶毅的一个小秘密。
薪火相传:当年与英美的竞赛,我们就是走在前面的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荣誉接踵而至,屠呦呦和青蒿素因此从专业领域进入公众视野,进一步为更多人所知。但在此之前的2004年,还在美国工作的饶毅就已经和团队开始了关于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他和北大医学部的张大庆、研究生黎润红一起,在旧资料中披沙捡金、爬梳多年,采访多个参与青蒿素研究或相关的知情人,十数年时间,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梳理了“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成为对青蒿素研发过程表达“最客观、最公允”的著述。
科研之余,饶毅致力于科学史的研究,在对中国科学家学术历程梳理的过程中,深感中国科学家,百年前就是世界科学史的一部分。在演播室现场,他和一菁分享了中国药理学奠基人张昌绍在抗战期间,研发常山碱抗疟的故事,当时英美也在做同样的研究,在这个竞赛中,他发现,“我们居然是走到前面的”。
知识分子三要素:知识、思考和坚持
2015年7月毕业季,饶毅以“做自己尊重的人”为题在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致辞,500多字、不到四分钟的讲话,赢得全场9次热烈掌声。他说,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这不是:自恋、自大,而是:自信、自强。”
多年来,饶毅不仅专心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坚持给本科生授课,还致力于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他参与创办的“知识分子”公众号,将“知识分子”打造成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发声平台,不断推出优质的科普文章,助力改善中国科学文化环境,让“科学精神进入中国文化的内核”。
访谈现场,一菁和饶毅教授还说到中国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技术,但为什么近代的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饶毅说,这实际上是在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科学是很难的,它需要有一批人坚持,年轻的时候不做,年纪大了是学不会的,“我们需要相当一批人投身科学,才能给我们中国科学和中国发展提供一个深厚的基础”。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BRTV一师亦友”,《赛先生》获授权转载。
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