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绝望妈妈的自白:女儿抑郁一年,我才知道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
数据显示:
我国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报告中特别指出,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度还不够。
近年来,中高校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精神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其中部分重症学生已无法坚持学习,只能休学进行治疗,这已成为近年来学生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翱翔天空青少年精神康复复学项目”(后文简称复学项目)于2015年成立。
该项目由华西医院提供技术支持,成都市青羊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场地支持。2022年初,项目获得“第七届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支持。
经过八年实践,复学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有针对性的复学康复训练系统,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首先,复学项目根据青少年精神障碍康复者生理、心理及疾病特点,设计了适合他们的康复、复学训练系统,在解决青少年精神康复者现实困难的基础上,开启疾病康复、生命修复及成长的过程。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接受专业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家长团体课堂、家庭成长工作坊、家长互助小组等,增强家长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学习有效陪伴与支持方式,给青少年康复者提供良好疗愈空间的同时,也帮助家长走出因孩子生病所带来的焦虑、无助、混乱的困境。
截至目前,复学项目已经陪伴三百余名青少年及其家庭走过了康复之路,超过85%的康复学员返回学校继续学业。
这个过程中,康复者背后的家长也在跟着成长,这是孩子得以继续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是一名15岁孩子的妈妈,我的女儿确诊抑郁症已经有一年多时间。
在给孩子转学一个月后,孩子突然就不想去上学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我们想尽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孩子甚至对我打骂、撕咬。
我当时很绝望,不知道是得了病,还以为是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得太溺爱,养成这种个性。最后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抑郁症。
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觉得精神有问题才去精神医院,我甚至觉得得了这种病很丢人。
现在回想起来,幸好当时找了家好医院让女儿及时接受治疗。那时我们打听到华西医院还不错,所以就去试了试。
住院以后通过药物治疗,以及在医生护士的亲切关怀下,孩子的病情改善了很多。
住院期间医生还推荐我们去成都希望之光“翱翔天空复学项目”,参加了康复训练课程。没想到,这次经历彻底颠覆了我的教育观。
当时处在康复过渡期的女儿开始学习如何面对和缓解抑郁,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控制情绪等。
同时,项目也给我们家长配置了课程,我慢慢学会了沟通,以及如何和孩子平等相处。
从孩子发病到现在,我的心态改变了很多:
从一开始的丢脸、想隐瞒,到中间的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再到现在的豁然开朗……
我深刻意识到,孩子很多问题源于家庭,源于父母。
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往往是家长。”
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家长重视
翱翔天空复学项目希望通过公益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青少年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家庭这个庞大的群体,也一直致力于用专业、有温度的方式帮助他们。
这一愿景是美好的,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
如果所有家长都能多多了解心理知识,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那么出现问题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少。
曾经参加康复训练课程的凡笙曾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不要觉得人生无望,因为总有爱你的人,期望着你能够变得更加坚强。
找到自己的希望,回应自己的期待,在悲伤的心境里找到新生的可能。”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情绪调控等重要的挑战。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上的变化和社交压力的增加,同时面临着学业和未来规划的压力,因此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我们能携手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成为自信、积极和健康的个体!
喜欢我们的话,点一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