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为孩子提供“不被定义”的空间?阳光、绿化、色彩...文化2022-07-13 00:07 今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显示,我国儿童人口超2.5亿 ,占总人口数的17.95%。现代城市化进程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在积极使用数字设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用户的数量也趋于增加。为这些有趣又颇具挑战性的受众们设计空间是一项极具责任性的使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100%有过一段相当长的“儿童时光”。7月伊始,ZAO杭州特邀教育学者、设计师,以“儿童设计”为主要议题,与“ZAO观察者”们一同多角度畅聊我国儿童空间设计所面临的各种窘境以及机遇:在日渐茂密的城市丛林里,如何为儿童创造出一片独属于他们的“造梦空间”? 作者|柳唐编辑|黄馨宇 保护还是束缚? 现行规范下的儿童空间设计“悖论" -01-朝向、绿化、色彩……究竟什么会影响孩子?“托儿所、幼儿园的幼儿生活用房活动室、寝室及具有相同功能的区域,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朝向,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3小时。”“ 幼儿园绿地率不宜低于30%。”——2019年版《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于托儿所、幼儿园建设,国家有严格的建设标准,旨在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活动场所。但是,复杂的现实建成环境与地方部门的限制加码往往成为了捆缚设计师手脚的“紧箍”。严格的日照要求是否是儿童成长所必需?多少小时的日光照射真正有利于儿童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同地理位置的光照条件、不同季节里的光照强度、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等等都暗示着“一刀切”的日照标准或许在未来能具有一定的弹性。▲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日照 绿地 色彩……30%的绿地率也是令建筑与规划师头疼不已的部分,孩子喜欢的自然环境究竟是覆盖在地的草坪吗?与此同时,五彩斑斓的色彩往往是对儿童设计打上的最大标签,但过多、过大面积的色彩反而会使孩子注意力分散。颜色也并不是体现建筑活泼的关键。我们都知道,生活的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在儿童空间设计方面,许多理论和研究都围绕着如何设计以避免早期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都在逐步打破成人对儿童的固有印象,促进我们反思现有规则:究竟什么会影响孩子?-02-底层逻辑控制下的多元教育理念发展近年来提到创意幼儿园设计,我们常举出各种日本幼儿园的例子,觉得这些设计让孩子拥抱自然、对孩子起到了无形的教育意义。▲日本幼儿园室内室外边界感相对较弱实际上,不论是日本幼儿园极力亲近自然,还是中国幼儿园乃至中小学设计规范对以班级集体为单位的严格要求,都涉及到本国的教育大纲与社会学问题——一个鼓励孩童与自然接触,一个强调集体意识、爱科学爱祖国。这些底层逻辑控制都建立在一个国家的国情与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上,并且逐渐互相影响,形成多元互补的教育发展理念。-03-通过客户途径解决用户需求那么,怎样在现世的大环境下为儿童做设计呢?曼景建筑创始人吴海龙认为,所谓的“为儿童设计”其实是“(在成人的世界里)为儿童设计”。一方面,为儿童设计本身便基于某种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想象与揣测,不一定完全符合儿童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为儿童设计也受限于各种建筑的规范与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框架里,多方平衡显得尤为重要。▲万科嘉兴南湖渔里未来社区幼儿园▲上海金蔷薇幼儿园(∞幼儿园)万科嘉兴南湖渔里未来社区幼儿园与上海金蔷薇幼儿园(∞幼儿园)的设计中,建筑整体的生成逻辑生动诠释了建筑师在成人世界里对为儿童设计所做的多方位考量和努力。幼儿园常常位于居住区内,是住宅开发需要补齐的重要功能配套,在开发利益决定下,剩下的幼儿园用地往往是不规则的。▲不规则用地:万科嘉兴南湖渔里未来社区幼儿园(左)上海金蔷薇幼儿园(右)对万科嘉兴南湖渔里未来社区幼儿园来说,狭长的用地与接临滨水景观面的特点,结合日照推演最大效率,决定了建筑体块的朝向与折角。区别于那些方盒子样式,保温加到无限厚再带上太阳能板的数字计算层面的零碳建筑,性能的零碳、体验感受的零碳才是更加需要带给孩子们的。通向天空的雨水风亭、隐匿楼间的生态温室,一系列的可持续策略,以沉浸式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环境的认知。视线转向上海金蔷薇幼儿园(∞幼儿园),密集规整的沉重英式别墅区范围内,仅拥有一个向外开口的情况下,教育有教育要求、建筑有建筑规范、儿童有儿童需求。为极限满足幼儿园绿地率、建筑密度的规范要求,选择了向内发展景观的做法——以不规则的场地为“盆”,在不规则的场地上造“景”。承载着公共活动的环廊串起散落在地的班级单元,不规则环廊与规则矩形班级切割出的零碎不规则空间则大有妙用,异质性的空间形态承载起了丰富多样的园中活动。 在建筑里建构 为孩子提供“不被定义”的空间 -01-先安全还是先感知?“儿童友好”已经被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关于国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导向下,为儿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教育话题。截至2025年,我国将开展完成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作为设计师,为儿童打造友好型成长空间是我们需要积极承担的部分。“对儿童身体和心灵的研究是我们一切思考的基础。”——奥雅设计洛嘉事业部总经理郭钟秀关于儿童人机工程学的分析 ,能最大程度保证儿童安全和舒适,这些工程学数据准确地指导着设计尺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针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则是让孩子得到反馈,使大脑与身体进行相互协调的重要步骤。“安全”和“感知”谁该先行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在自然中生存成长的孩子爬树从树上掉下时,因为没有保护措施,会摔在地上感受到疼痛。但是,正是需要这种感受到疼痛的反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孩子的基本安全。反观设计中,业主方总是不遗余力地规避所有安全风险,对孩子形成了365°的过度保护,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孩童发展真实需求的。-02-儿童造梦,从“为”到“助”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孩子喜欢简简单单的沙坑大过精心设计的游乐设施,他们往往可以在沙坑里玩耍相当长的时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沈晓敏教授认为,确定的东西孩子不一定喜欢,为孩子提供“半成品”恐是我们为他们做的最好设计。建筑学里的“建构”概念不是关于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达,而是如何去认识、理解诸多建造要素之间的关联。我们应当为儿童建构一处不被定义的空间,从而实现教育学意义里的建构体验。因此,尝试从“为儿童造梦”转向“助儿童造梦”吧。 做陪伴者与观察者 复合化思维下的儿童友好型设计 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儿童设计?也许首先应珍视我们所握有的设计话语权。设计规范免不了是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形态变化、样式重组的背后,理念却是恒一而终的“火种”。冲突才能交换感受,可能性与包容性是如此重要。高于需求满足的更为复合化的思维——站在教育者、家长、政府部门和孩子本身等多样性角度,做儿童的陪伴者与观察者应是未来儿童友好型设计的探索出路。图源: ©奥雅设计洛嘉儿童 ©曼景建筑 ©苏圣亮 ©Pinterest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