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的“大学城”居然在这里?

中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的“大学城”居然在这里?

公众号新闻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3018天

第1848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再创历史新高!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


而在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114万,22年间增长了10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高等教育浪潮。


由此,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谁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答案依然是:广州。


2022年,广州共有165万在校大学生,同比上一年净增9.3万人,比第二名的郑州多25万人,稳居中国第一“大学城”


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大学城”


这意味着,每12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是在校大学生,这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实在是太振奋了。


近日,各大城市相继发布2022年统计公报,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分布。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超百万的城市达到7个,依次为:


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其中西安为新晋“百万大学生”城市。


这7个城市有什么特点?均为国家中心城市。











PART 01
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名:广州郑州武汉居前三


近日,各大城市陆续发布2022年的统计公报,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大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本文表述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如上图所示,排名第一的“大学城”是广州,共有165.09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二的是郑州,共有139.57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33.3万在校大学生;


此外,还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四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也超过百万。


科教重镇南京的在校大学生规模也接近百万。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第一大学城为何是广州?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广东人多啊,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27亿,差不多是湖北省的两倍,而且广东人读大学不太愿意出省,作为省会的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


而且,广州的高职院校也非常多,大多分布在从化、增城、白云这些区域,这些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应广东的产业结构。


排名第二的为啥是郑州?


郑州虽然只有一所211大学,但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次于广州,达到139.57万,超过武汉、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


郑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强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关系,河南省常住人口达9872万人,仅次于广东和山东,远超江苏、湖北、陕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郑州大学生数量能够超过武汉、南京、西安三个教育大城。


排名第三的为啥是武汉?


湖北的人口总量不算太大,但武汉这个城市在科教领域的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大量省外考生涌入武汉。


2022年,湖北的常住人口为5844万,比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都要少很多,但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33.3万,排名全国第三。


由此可见,武汉高校对全国的吸引力比较大,武汉有83所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


此外,武汉“双一流”大学有7所,整体而言,科教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


排在武汉后面的是重庆和成都。


重庆是直辖市,人口总量、经济总量都比较大,拥有百万以上在校大学生也是合情合理。


成都背靠四川这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自己在全省的首位度也很高,2022年成都以116.4万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全国第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的山东,其省会济南的在校大学生只有67.1万人,远远少于同为人口大省省会的广州、郑州、成都,这说明济南在省内的首位度,真的需要提升。


另外,杭州的在校大学生只有61.4万人,相比南京、武汉、西安等同类省会城市还相差较大,这说明杭州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年,深圳在校大学生大概18.5万人,数量在主要城市中几乎垫底,只与佛山、东莞相当。毕竟,深圳不是省会城市,不曾担任高等教育中心的功能。


与深圳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宁波、厦门,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只在20万左右。青岛、大连的在校大学生相对多一点,但仍然远低于同省省会。












PART 02
无大学不强市


近年来,深圳正在努力填补其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众多名校都在深圳开设分校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排名近年来也显著提升。


2022年,深圳还告别“双一流“大学挂零的历史,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升级为“双一流”大学。


深圳在高校建设上的投入堪称全国之最,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来10年深圳计划投入1500亿元办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


此外,从统计公报看,深圳各类学校数量增长很猛,2022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2862所,比上年增加96所。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将于6月完工,校园从破土动工到完成建设,历时5年。


自此,中山大学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5校园的布局,而深圳在哈工大(深圳)之后,正式迎来第二所985高校。



与此同时,就在几天前,深圳一所高校完成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深圳又多了一所本科高校。


6月16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正式从专科高校升格为本科高校。



一边引进985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边扩大本土高校实力,另一边深圳还在拼命建设新大学。


作为本土高校的代表,深圳海洋大学预计2023年7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规划,深圳今年还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


而根据十四五规划,深圳将加快推动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建设,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再添一座世界百强高校。



过去10年,深圳几乎以1年1所的速度,疯狂建大学。


以1984年深圳大学建成为起点,历经近40年,深圳终于改变了“高校荒漠”的局面。


这些年,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突围,深圳完成了双一流大学“零”的突破,且聚集了以哈工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代表的知名高校。


在不远的将来,这座经济强市,有望跻身教育大市之列,但教育强市仍旧道阻且长。












PART 03
一线的经济产业,三四线的教育。


作为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深圳GDP总量早已赶超香港、广州,科技竞争力与北京不相上下,工业增加值超过上海、苏州,位列全国第一。


但在高等教育上,深圳不仅与京沪穗港相距甚远,甚至不及中西部省会城市。


这些年,通过拼命建大学,深圳高校虽然不再“荒漠化”,但仍旧与一线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共有1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为19万人,与20年前相比可谓进步巨大。


问题在于,这些高校,多数都是分校,真正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只有8所。


如果不考虑分校,完全于本土诞生乃至成长壮大的高校,仅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


在顶尖高校方面,深圳与北上广乃至南京、成都、西安、武汉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


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北京、上海、南京分别有34所、15所、13所双一流大学,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都是7所,而深圳仅有南方科技大学1所。



不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分校的存在,让深圳有了一争之力。


如果看在校大学生及在学研究生数量,深圳在全国更是处于垫底水平。


根据《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一文统计,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学生破百万,而深圳仅有19万人。



从含金量更高的在学研究生数量来看,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超过15万人,而深圳只有3-4万人。


可见,虽然深圳早已跻身一线城市之列,但在高等教育上,仍是不折不扣的三四线城市。


经济强而教育弱,这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通病”。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布局产业,只要路子对了,十多年就能成事。


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却非一日之功。


深圳能在短短几十年创造全世界都极其惊叹的经济奇迹,“谁是下一个深圳”之说唱响东南亚,但在建大学上,却没有速成之路。


中国内地高校的城市矩阵,北京、上海、南京作为第一梯队;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第二梯队;天津、长沙、杭州、哈尔滨、合肥等齐头并进的格局,可谓存在已久。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几乎都是传统大区中心,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省会城市,没有一个计划单列市或经济强市的身影。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高校格局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且受到行政主导力量的不断强化,集全省资源一体的省会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轮高校大调整,奠定了如今的大学“势力”布局,让一众省会得以跃居为高校强市。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部分大学院系被撤并,一众新的工科院校诞生,传统大区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基于备战和均衡发展的需求,大量高校、科研单位、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这一时期,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成了受益者。


第三次是京校外迁。1969-1970年,基于当时特殊形势,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在京高校外迁到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与之对比,深圳、苏州、佛山、无锡、东莞、南通、泉州等万亿级强市,虽然经济后来居上,但高等教育却一直难以跟上。


这些经济强市,一开始就以发展经济和产业为重点,没有省会集全省资源为一体的优势,且一开始对教育医疗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如今高校实力相对孱弱的局面。


但每一个经济大市,都不会止步于经济,没有强大的教育和医疗,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强市。












PART 04
深圳,靠什么拼命建大学?


与中西部省会相比,作为经济强市,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


2023年,深圳将1000多亿元砸在了教育支出上,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强,总量超过广州,位列全国第三位。



这些钱,相当一部分用在了高等教育上。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深圳重金投入了近千亿元,来拼命建大学。


今年,作为深圳两大本土高校,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教育经费分别高达57亿元、36.3亿元,超过一些中西部的985高校,在地方高校中位居最前列。


深圳的第二大优势在于政策,虽然名校异地办学被叫停,但与港澳合作办学仍在开放之列。


日前,教育部范文禁止跨省异地办学,但仍留下了两个出口。


一个是在京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迁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4所双一流大学首当其冲。(参阅《不只是央企总部,211大学也开始外迁了》)


另一个是鼓励港澳高校在珠三角开设分校,这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后建成,而香港大学(深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也在筹划或建设之中。


深圳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产业,有产业就有人才吸引力,即使没有名校,仍旧挡不住全国大学生的涌入。


孔雀东南飞,深圳是全国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也是过去10年大学生增长最猛的城市。


根据七普数据,2010年-2020年,深圳的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才,从83.3万增长到258.1万人,猛增2.1倍,增速位居各大城市之首。



要知道,深圳高校不多,来自高校扩招的贡献微乎其微,几乎都是外来的高学历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的外来人才中,来自中西部乃至东北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尤多。


根据高校毕业生去向来看,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超过1/5都来到了广东,而深圳是主要目的地所在。


未来,深圳能否从经济强市变身教育大市,我们拭目以待。












PART 05
全国1/3高校汇聚于此


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不含港澳台),仅这14个城市,便坐拥905所高校,约占全国数量的1/3。



其中,北京作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聚集着众多一流高校。这里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绝对实力稳居中国高校的“金字塔尖”,成为无数学子多年求学之梦;也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模范。再结合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虽然北京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单看在校研究生数,北京稳居第一。


这得益于北京的研究型大学数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培养高学历人才的硬实力。从教育部近年公布的数据看,北京硕士研究生招生量占到了全国的近10%,博士研究生招生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20%以上。


广州和武汉紧随其后,均有83所高校,它们也是在校大学生数Top3城市。


积淀深厚的广州,汇聚着省内一半以上的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都在这里生根壮大。同时,广州也被称为拥有最多“双一流”遗珠高校的城市之一,有实力与口碑兼具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堪称“双一流”强有力的后备军。另一方面,广东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27亿,作为省会,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不过,虽然广州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全国第一,但它拥有的16.16万名在校研究生,不仅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较大差距,也稍微逊色于武汉、南京、西安等省会城市。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武汉这座拥有多所百年历史名校的“大学之城”,在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上都位于前3。在这里,有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应运而生,在130年办学历程中心系家国的武汉大学;有124年来秉承“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精神的华中农业大学;有在桂子山下吟唱“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将迎“双甲子”的华中师范大学;有几经搬迁、更名,依旧“钢铁之火炼骨气,沁湖之水泽心胸”的武汉科技大学……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成功,为其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武汉在高教之路上继续做大、做强。


今年新晋“百万大学生”城市西安,也是个“藏龙卧虎”的大学胜地。C9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国防七子之一西北工业大学、赫赫有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五院四系之一西北政法大学、蜚声海内外的“西军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领域强校均聚集于此,成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颇有一城独大之势。












PART 06
哪座城市,是毕业生“收割机”?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大学在校生数量,与这座城市的高校数量与质量有关,那么能留住多少毕业生,则考验了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特别是在当今城市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对城市的作用更加凸显,城市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而作为本地人才库中最重要的组成,大学毕业生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重要变量。毕竟,对于城市来说,用好这一群体,也就是积蓄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各个城市中选取1所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靠前、具代表性,且有可用数据的高校作为代表,看看这些城市的留才能力如何。



从数据来看,暨南大学所代表的广州高校本省就业率最高,有73.10%的应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投身于大湾区建设,其中本硕博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均为广州、深圳。


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69.53%的本科生留在了上海,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中也有超过六成的人选择在上海就业。


一直以来倾囊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的安徽,也得到了中科大的人才反哺。62.8%的本科毕业生愿意投身此处,纵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几年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也可以发现,毕业生留皖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决定留在这里,为近年来科创发展如火如荼的安徽出一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崛起,以及成渝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其留才能力也不断增强。四川大学2021届中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四川就业,流向行业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天府之国”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四川成为人才西南飞首选之地。


从各地学校的毕业生留省率来看,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因学缘、地缘、发展机会和人才吸纳政策等因素选择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但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离开,到其他城市谋求新的发展机会。那么除了本省外,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更青睐何处?



从数据中看,广东、北京、上海表现突出,其次是互联网公司聚集的浙江。这些地方不仅能成功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对外地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广东几乎囊括了中国家电行业所有头部企业,如格力、美的等,还有腾讯、华为这样的顶尖科技公司驻扎。同时,广东的地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广州取消了本科以上非应届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深圳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加上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方面的支持,毕业生们在这里看见了更多的机遇。


除广东外,北京和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入地,特别是江浙沪近年来优渥的人才补贴、逐渐放宽的落户政策等,都吸引着毕业生来此就业。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新一轮的“抢人大战”也即将打响,今年的毕业生们将会选择留下来,还是离开生活学习多年的城市,寻找一片新的沃土,哪个城市会成为他们的首选,我们拭目以待。












PART 07
省会城市几乎都是科教大市


海陆空三大港之后,还有大学这个人才港


细看这份榜单,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省会城市几乎全部都是科教大市,承接了绝大多数的省内考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科院校,表明我国的专科教育主要由省会城市主导,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在专科院校领域涉足不多。


另外,计划单列市在大学生数量上完全不是省会城市的对手。毕竟,计划单列市设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科教文卫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这是省会城市相对计划单列市的一个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省会天然就是一个省的人才中心。


大学的聚集效应,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港口功能”,来自全省、全国的高考生源源不断来到一座城市上学,在这里逗留几年后又各奔东西,这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一种人才的集散功能。


如果把货物的集散枢纽称之为海港、空港,那么人才的集散枢纽就可以称之为“人才港”。


所以,现代城市不仅有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还应该有“人才港”。现在是科技金融时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海陆空等传统的客流和物流港。


这两年各大城市打响的人才争夺战,也反映出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PART 08
在校研究生数量排名,北京上海武汉居前三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在校大学生这个总量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质量。


针对这个情况,那我们就来看看各大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


相较于本专科生,在校研究生则反映一座城市的大学质量。毕竟,不是什么大学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



如上图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和科教实力的排名基本一致。


北京遥遥领先,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43.5万人,比上海多了近20万,以一骑绝尘的优势领先其他所有城市。


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共有24.49万在校研究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9.76万在校研究生。


紧随其后的是南京、西安两个科教大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9.5万、17.76万。


广州、成都的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6.16万、12.9万,分别排在全国第六、第七。


比较特殊的是郑州,本专科数量达到133万,排名全国第二,而研究生数量只有6.56万。


有分析认为,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而且全省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比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


所以,郑州大学生的总量虽然很高,但整体的科教实力与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科教大市存在结构性差距。


与郑州不同,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60万,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比较庞大,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PART 09
大学数量排名


为了丰富内容,这里再加上大学数量的排名。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3000多所高校,其中有275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此外还有200多所成人高校。



如上图,本专科高校数量TOP10依次:


北京(92所)、武汉(83所)、广州(83所)、重庆(70所)、郑州(67所)、上海(64所)、西安(63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长沙(57所)。


当然,要看一个城市的科教实力,本科高校数量比专科更具含金量,下面是本科高校数量排名:



本科高校数量TOP10城市依次为: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哈尔滨。


本科高校最多的十大城市,南方占6个,北方占4个。纵观前40强,北方城市的本科高校数量不比南方城市弱,虽然现在的GDP十强城市仅北京一个北方城市,但北方城市拥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工业底子,未来仍有机会重返巅峰。


说点击下方 “在看”

能让运气变得更好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第一长河,不只是中国第一长河移民局宣布,新财年起实行体检新规!2023泰晤士全球大学影响力排名发布,西悉尼全球第一重磅!澳洲护照含金量升至全球第六,超过美国!教育系统重大改革:低收入家庭和这类学生将受益...最佳留学城市QS2024排行来了!墨尔本澳洲第1,全球第4!澳洲有5个城市进入全球TOP30!做过全球第一的女人,都不简单三十而立|全球第一的城市轨交网如何“从零生长”5054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23横扫全美的Lululemon零元购,居然在这地儿栽了!伦敦再获全球最佳留学城市!2024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发布,英国前百占16城!麦肯锡新题,居然在这本Casebook里找到了答案横扫全美的Lululemon零元购,居然在这儿栽跟头了!美国25个“鬼城”详细介绍!为什么人们要逃离这里?扔下空房子不住?62岁费翔“大胸”封神!口音洗脑!网友:我居然在跟着纣王学英语..."买买买"扩至全球!嘉实博时南方富国集体出动,公募巨头这一"野心"藏不住了蔬菜界的“叶酸冠军”居然是它!钾是香蕉12倍,现在知道还不晚~这就是俄罗斯号称全球第一的高超音速导弹,还是被美国爱国者给揍下来了英国最好吃的炸鱼薯条竟然在这里?!《疯狂元素城》热映!导演果然来自这所美国第一的名校!全球第一!在这个数据上,中国超过日本几十万美元的退休生活伏尼契手稿的秘密{【原创】 ----- 装神弄鬼服你气2023年全球最佳留学城市排名!波士顿美国第一!纽约洛杉矶根本挤不进前十?全球唯一的“男人国”:禁止女性进入!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唯一的雌性是母鸡......惨淡五一档,最大“赢家”居然是韩寒呦呦鹿鸣不怯场这个榜单,中国第一美国第二这个下苦力的行业,中国是怎么做到全球第一的?震惊!哈佛大学医学院前员工盗窃和出售人脸、大脑、皮肤...! 她竟然在这门店公然出售....这些人被起诉!年入七位数的“小三劝退师”居然是真的!结过4次婚有现女友、小三放弃2套房3辆豪车也要跟他走,这剧情比电视剧还狗血精彩!国内大学毕业生们都去了哪里?留学率排名第一的大陆高校竟然是...持续40年的“色情战争”:色情片导致了对女性的物化、边缘化乃至性暴力?美国15个最受欢迎的大学专业!排在第一的居然是....为何网暴受害人会抑郁乃至自杀?龙江民营经济乘风起 | 永争第一的“大庄园”从“有钱人不愿意坐飞机的秘密”谈风险控制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