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专栏 | 中国借鉴美国经验能否突破经济冷战?
美国目前的“去风险”战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美国在供应链上需要多样化,不能只依赖中国,而要加大“友岸外包”,让更多与美国友好的国家作为合适的离岸生产者,重塑印太安全与经济体系;第二,美国必须防止高技术落入中国之手,特别是对美国和盟国构成威胁的技术;第三, 美国必须“再工业化”,以确保美国的竞争力。
面对美国和西方“去风险化”,实际上就是在全球供应链上“去中国化”,中国的反制策略也与美国的遏制策略相似,建立独立于美国之外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体系,把美国排除在外,以便打破美国的围堵。
美国“去中国化”的策略是借助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和盟国,并透过“印太经济框架”重振美国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并以此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但这个世界除了G7 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之外,还有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G20,特别是金砖国家组织在原有五国的基础上,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希望加入这个经济联盟。到5月为止,已经有30多个国家表达了加入金砖组织的意愿,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金砖组织的扩容建议最初也是由中国提出的,这或许可以成为与G7具有同样实力的国际组织。
据英国宏观经济研究公司Acorn Macro Consulting在6月公布的报告,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总量,组成金砖集团的世界5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合计贡献了全球 GDP 的近 31.5%,所占的份额已超过七国集团。由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组成的七国集团为 30.7%。金砖国家还拥有全球 41% 的人口,占全球贸易的 16%。
金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会持续上升,正在寻求建立由一揽子各自货币支持的新储备货币。据媒体报道,有意加入金砖集团使用新货币进行跨境交易的国家高达41个。沙特还表示愿意为金砖国家银行提供资金,金砖国家联盟货币可能得到更大的支持,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拒绝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除了人均GDP不高,以及可能失去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原因之外,中国有强烈的动机留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确保自己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领导地位。这也是为何早在20年多年前,中国就婉言谢绝参加G7峰会的原因所在。
过去几年中国还积极努力加入新的贸易协定,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希望融入这些新的经济框架,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在促进贸易合作方面,亚太地区对美国一直抱持较为负面的看法。2023 年东南亚状况的调查显示,只有 21.9% 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领导者,低于 2022 年的 30.1%。
位于悉尼的洛伊研究所 (Lowy Institute)公布的《2023年亚洲实力指数报告》显示,美国仍是亚太地区的头号影响力大国,美国的综合实力80.7分,中国为72.5分,相差达到8.2分,中国仍然在总分上落后美国,而且在总体经济实力上要赶超美国依旧遥遥无期。但在8项衡量指标中,美国有两项落后于中国,一个是“经济关系”,另一个是“外交影响力”。
中国在“经济关系指数”中几乎获得满分,得分为98.3 ,远远超过美国的53.7分。这是因为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一带一路”项目遍及绝大多数亚太国家。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竭力广结盟友,但在“外交影响力”方面,得分依旧稍逊于中国。
从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份额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和日本曾经占据中国出口目的地的主要位置,如今份额正在下降。今年前5个月,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同比下降5.5%,对日本下降3.5%。但对欧盟则增长3.6%,对东盟增加9.9%,对俄罗斯则超速增长,达到51.9%。中国的“外循环”开始发生变化。
在东京G7 首脑会议期间,西安上演的“中国-中亚峰会”就是中国应对美国包围战略的一部分。据中国官方的统计,2022年,中国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700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贸易同比增长22%。特别是日韩与中国翻脸,加大“去中国化”的速度,与美国共同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中国必须开始战略大转移,加强与中亚和西亚的“一带一路”的政治与经贸关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期创造了一个新词,Altasia,中文的意思是“亚洲替代”,这包括亚洲的14个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印度、孟加拉、除缅甸之外的东盟9个国家,以及台湾。这一新兴的亚洲制造业中心,总体劳动人口为14亿,超过中国的9.5亿,菲律宾、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劳动力费用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资源丰富,新加坡的物流先进,日本、韩国、台湾的高技术出色。
这一新的“亚洲替代”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期内还无法形成与中国的竞争力,但日韩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如果“亚洲替代”供应链的重要性上升,在“去中国化”的今日,中国必须再造“外循环”的新通路。
在促成沙特与伊朗的外交大和解之后,中国正大力加强与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合作。沙特长期以来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但如今选择与中国积极合作,不愿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
6月11日在利雅得举行的“阿拉伯-中国合作论坛”第十届企业家大会,两天内共3500多名政府和商业官员出席,第一天就签署了1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仅沙特政府的投资部与总部在上海的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丁磊创办的华人运通,就达成了高达56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参会的中国企业家来自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金融和旅游等领域,海湾国家正成为中国企业家海外扩张和发展的新热土。而疫情发生之前,中国企业家纷纷前往印度投资设厂,却铩羽而归。
面对中美竞争日趋激烈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中国内部营商环境的影响,跨国企业开始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和越南。这是基于避险需求以分散供应链,国际投资界与产业界将这一转变称为「中国+1」策略。
韩国三星面对经营成本上升和本土竞争加剧,十多年前就开始部署将业务迁离中国。如今因地缘政治因素,苹果等科技巨头也采取类似行动。苹果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已开始到越南以及印度建厂。据报道,苹果公司在印度的供货商数量从2018年的7家增长到2022年的14家,越南的iPhone供货商从14家增加到25家。iPhone 最新的供应商名单显示,苹果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移除了 8 家中国供应商,但只增加了 5 家中国供应商。戴尔计算机到2024年将逐步停用中国制造的芯片并削减中国制造的零件,2025年将现有一半的产能移出中国。
但是先前离开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发现,只有中国拥有系统的供应链,必须在多个国家设厂才能完成以往只在中国就可以做到的事。越南商业环境友好,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政府模仿中国吸引外资的做法,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区,且劳动力便宜,但缺乏足够的技术熟练工人,刚刚发生的电力短缺对苹果、三星等跨国企业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印度也有大量劳动力,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墨西哥靠近美国市场,有地理上的优势,特斯拉就希望中国的零件供应商一起到墨西哥共同拓展,但与中国的距离太过遥远。
由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代中国,可以吸收从中国迁移出的生产力,跨国企业目前开始修正原有供应链多元化的做法,在寻找替代中国的生产基地时,采取了「中国+N」的策略,除中国之外需要在多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有趣的是,在美国开始全面遏制中国之后,中国也是希望透过已建立起来的强大供应链,可以向不同国家提供各类零部件, 以「中国+N」的策略延缓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近来开始直接向全球跨国企业家伸出橄榄枝,马斯克、比尔·盖茨等大企业家纷至沓来。为了防止“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成为现实,中国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重点关注智能汽车、绿色农业、清洁能源、数字技术和健康生活等五大领域,帮助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推动建设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据报道,其中三分之一的参展商来自海外,到目前为止,美国报名参展的公司在海外企业中居首。
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已进入新阶段,美国与中国的竞争,采取的是当年类似对苏联的遏制策略,但重点不在军备竞赛上拖垮中国,而是在经济实力大拼比上大幅度甩开中国。美国的政策显然是将中国逼近墙角的同时,装上安全“护栏”。
换句话说,未来的中美关系就像是一场拳击赛,在赛台上可以大打出手,但一定要确保两人别打出赛台。中美之间的竞争由暗到明,以往大家在水底下,你踢一脚我踢一脚,但两人脸上还挂着微笑,美国觉得这是虚伪。
中国认定世界的趋势是“东升西降”,但又认为世界之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中美的关系不应该是竞争,更不应该在对抗的政策下又以沟通和对话作掩护,中国觉得这样的做法很虚伪。美国如今明摆着就是要与中国进行公开的竞争,就是要阻止中国的崛起。
经济与科技冷战与美苏当年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冷战不同,这种“半冷战”的状态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虽然还没有完全显现,但远比军事上全面对抗的冷战要好得多。
2023年是中美竞争与对抗关系“元年”
“去风险”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半球化”时代,美国希望建立获得其认可和信任的全球供应链,与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分离,全球经济的发展轨迹面临新的十字路口。“一球两制”的时代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但是在全球经济出现“分叉”时,要在今时今日完全脱钩也是不现实。在高科技等领域被迫分道扬镳时必须考虑在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合作,以确保全球经济秩序。
“去风险”找到了一个更加委婉和聪明的措词来描述中美“半脱钩”的现实,显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中国可能失去原有极为重要的“外循环”市场,这对中国的发展不利,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受到影响,受害的是全球各国。如果世界再次陷入经济衰退,任何人期待中美重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那样共同携手应对挑战,那是天方夜谭。全球经济的潜在危机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中美面对竞争与对抗,必须找到可以共存的方式。
“去风险”确认了中美竞争已陷入“半冷战”状态,2023年是中美明确竞争与对抗关系的“元年”,未来50年中美的角力将决定世界的格局和走势。但“去风险”不仅无法改变现有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两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中美两国在“半冷战”的新关系中,必须找到新的模式,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并避免走向全面脱钩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危机。
“去风险”说明了无人希望看到中美冲突进一步升级和加剧,除了个别国家,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用说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小国,美国的西方盟友也不完全支持美国与中国之间发生激烈对抗,法国总统马克龙中国之行后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就是一个明证。近来盛传马克龙并不赞同北约东扩至亚洲,并在东京设立办事处。的确,全球都有个期望,中美竞争难以避免,但必须是可控的。
沙利文彻底颠覆美国发展模式
中美从2008年合作的蜜月期,经历了2018年的贸易战,如今在关键的高科技领域开始脱钩,但更大的风险还在前面。2028年将是另一个危机关口和重要年份,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也是中国政府的换届之年。
美国正经历重大的经济战略大调整,这场“改革”的旗手就是今年只有47岁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他提出的“华盛顿新共识”,告别以往美国推崇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不再抱持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经济是万能,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干预的产业政策作为振兴美国制造的良方。在沙利文看来,科技进步和科技优势是决定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
“华盛顿新共识”是美国面对危机的一次深度思考,也反映出美国的治国理念正发生深刻的转变。沙利文是过去60多年里美国最年轻的国家安全顾问,被视为拜登政府最重要的中国政策“推手”。作为拜登政府外交、安全与经济战略事务的“大脑”,沙利文彻底颠覆美国过去几十年津津乐道的发展模式,意在启动美国在21世纪的改革。这位类似“邓小平式”的人物,很可能是202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强劲竞争者。
从2013年到2021年的十年里,中国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引擎。据世界银行2022年发表的报告,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了七国集团合并起来的贡献率25.7%。但今天的中国经济也面对新的转折点,信心受挫、增长低迷、失业率上升,中国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被视为中国应对危机与挑战的系统性回答。
在中美的治理模式都发生巨大的范式转移时,中美竞争将会走向何方,全球都拭目以待!但全球都衷心希望中美“半冷战”式的经济与科技竞争不会滑向冷战,更不会滑向热战。
作者简介:
刘宁荣教授 Prof. N.R. Liu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大湾区发展)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HKU ICB)创院院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