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刘少稳教授专访:关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抗凝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不容忽视!

刘少稳教授专访:关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抗凝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不容忽视!

健康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被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基础。然而,在抗凝的同时也会带来出血并发症风险。那么,在临床实践中,该如何进行房颤的抗凝治疗?在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期间,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进行主题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及抗凝治疗”的专访,以分享真知灼见,指导临床实践。


专家简介

刘少稳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 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

  • 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国际心律学会会员(FHRS)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
  • 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心律学会副主任委员
  • 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上海心律学会主任委员
  • “上海工匠”、“上海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 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包括SCI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72篇;主编的《心房颤动与导管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术》是我国第一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的专著。
  •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房颤和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开展多项新技术,所参与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





医脉通: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临床实践中,哪些人群容易发生房颤?这些人群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房颤的发生?


刘少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首先,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中最常见。随着年龄增大,房颤患病率越来越高,目前房颤人群的中位数年龄大约在76-77岁。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也属于房颤的易感人群。例如,以前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非常多,但随着预防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瓣膜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现在的房颤人群中多数患者为年龄大且伴有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成人中约1/3患有高血压,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能接近一半有高血压。患有高血压、年龄大的患者占房颤人群的近80%。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管理好血压,就能够减少新发房颤;即使已经患有房颤,管理好血压,也能够减少与房颤相关的不良事件。因此,对于高血压的管理非常重要。


除高血压这种最常见的诱因或合并疾病以外,一些其他疾病也会影响房颤发生,例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酗酒、不规律运动等。有很多研究提示,与同龄人相比,肥胖人群房颤发生率高,房颤相关事件发生率也较高。如果能够积极控制体重,例如有效地控制体重下降10%或者15%以上,可降低房颤事件发生率,提高房颤治疗的有效性。有研究显示,肥胖患者体重持续下降10%以上,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可提高30%。因此,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另外,戒酒也可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即使已有房颤,也可减少事件率。规律运动也能够减少房颤的发生率,但是规律运动要有限度,过度运动可能会增加房颤发生率。例如,相较于普通人,运动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较高。因此,不主张中老年人进行40公里以上的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约5~10公里、每周2~3次的运动,对多数患者来说是合理的。


房颤的管理是多方面的,通过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合理运动,以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能够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即使已有房颤也可减少事件率。


另外,糖尿病的合理管理也可预防、减少房颤发生。糖尿病多与肥胖相伴,管理好体重,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进而减少房颤发生。即使患有房颤,如果管理好血糖,患者的事件发生率也会减少。因此,自2016年以后,我们的指南大都推荐房颤的综合管理,生活方式的干预或合并症的治疗非常重要。合并症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干预(体重管理、限制吸烟和饮酒、适量运动等),都是房颤的预防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医脉通:卒中是房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然而,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栓塞事件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事件风险。在临床实践中,该如何制定抗凝治疗策略,以平衡房颤患者的缺血与出血事件风险?


刘少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抗凝是房颤治疗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和同龄普通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会增加 5~7倍,并且与房颤相关的卒中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更高:约40%的患者可能会致残,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另外,与房颤相关的卒中患者,一个月死亡率可达25%,一年死亡率可达50%。因此,房颤是内科心脏重症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目前在三甲医院等大型医院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约为5%甚至更低。当然,如果救治不及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急性心梗来说,一旦发生胸痛,及早救治,可能够明显减少其死亡率。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一旦致残、致死,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在过去的30年中,抗凝治疗进步飞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房颤口服抗凝药物主要为华法林。华法林是通过干扰与维生素K相关的几种凝血因子来起到抗凝作用,主要为凝血因子II、VII、IX和X。但由于维生素k在食物中含量较多,很多药物也会影响维生素k的代谢,因此,在应用华法林时,需要经常测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且饮食要规律。中国人群应用华法林存在挑战。中国饮食文化是我们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食种类众多,不同的饮食结构都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使用效果。西方国家和地区,饮食种类变化不大,因此在应用抗凝药物时,比如华法林,INR波动不大。例如,一例美国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十几年,INR一直非常稳定。到中国旅游后,患者发现身上有淤斑,之后测得INR为11(理想状态应在2-3之间)。患者所用药物种类及剂量并未改变,仅仅饮食发生改变后,INR波动巨大。因此,饮食对抗凝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009年开始,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也被称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逐渐进入临床,该药主要针对凝血因子Ⅹa和凝血酶Ⅱa。此类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治疗窗比较宽,不需要经常监测INR,较华法林更加安全、有效。


出血风险一直是应用抗凝药物时需要考虑的一种最重要影响因素。相较于华法林,应用NOAC以后的出血事件及风险减少较多,最重要的是减少了颅内出血及致命性出血事件。某些文献报道中提到,NOAC的消化道出血事件略高于华法林,但这些文献报道主要基于西方人群。在中国房颤人群中,亚组分析显示,NOAC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与华法林相比不增加。另外,应用NOAC后出现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的严重程度,也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等药物相比更低。因此,我们主张,不要在提到抗凝治疗是“双刃剑”时过多地强调其负面影响,不要将一种抗凝药物的不利方面全都同步到其他的抗凝药物上。相对来说,NOAC更安全有效。当然,应用NOAC并非没有风险,我们还是需要选择合适的人群,并进行积极治疗。


我们在上海某些社区进行过很多年的随访。在3个居民区、60 岁以上的4万人口筛查中,2015年发现了800余例房颤患者。在这800例房颤患者当中,进行抗凝治疗的只有5.9%。之后在不进行抗凝原因的调查问卷中,25%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提示经常体检或测量脉搏的重要性;还有35%的患者明确自己患有房颤,但并未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因而不到医院就诊;其余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进行抗凝治疗,因担心出血等事件,或医师未强调抗凝治疗的获益和风险比,并未接受抗凝治疗。因此,在房颤的综合管理中,这几个层面都非常重要。患者自我预防、早诊早治,确诊房颤后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另外,需要抗凝时,要积极进行抗凝治疗,要合理管控出血的危险因素,不要过度担心。


HAS-BLED评分是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评分。对于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纠正了可逆的危险因素,例如未控制好血压,联用抗血小板药物、酗酒等,仍应积极抗凝,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获益更多。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对一组包括600例房颤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后随访5年,其中60%的患者没有症状。到2020年时,数据并不理想,其中200例患者死亡。这也说明房颤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医脉通:近年来,在房颤的卒中预防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包括药物和器械),请您介绍一下?


刘少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前面已经提到了药物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其中NOAC,即现有的Ⅹa因子和Ⅱa因子抑制剂,在国内已经有部分药物上市,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艾多沙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并且此类药物用药方便,受食物及其他药物的影响小,只要规范治疗,患者能够获益。


另外,在其他治疗手段方面也有一些探索,例如左心耳封堵。左心耳封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年,其主要的目标人群是血栓风险较高且不适合抗凝的房颤患者。如果使用得当,此类患者部分能够获益。在人群中,适合左心耳封堵的目标患者并不多,而且从循证医学证据方面来说,其推荐等级为Ⅱb,因此需要筛选出合适的患者并用对合理的方法才可能获益。


最近几年另外一个领域也备受关注,即心脏的节律控制。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EAST-AFNET 4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将近2800例新诊断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统治疗,一组接受早期节律控制。传统治疗是先进行心室率控制,若仍有症状再进行节律控制。早期节律控制是从随机后即开始节律控制,包括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两组之间抗凝率相似,均在90%左右。随访5年发现,早期节律控制组的血栓发生风险较对照组少35%,两组在复合终点事件方面也存在区别。去年研究者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期明确早期节律控制组不良事件减少的原因。研究者确定了与事件相关的14个可能的潜在因素,中位随访5.1年。分析发现,在1年时,如果患者是窦性心律就能解释其在5年时的心血管事件下降81%、心血管死亡下降84%、卒中风险下降85%。因此,这也证明早期节律控制是很重要的。


虽然指南并不建议以能够减少卒中为目的进行节律控制。但现实数据显示,进行导管消融,如房颤不复发,确实能够减少卒中发生率。例如在一组75 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中全部植入起搏器,进行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后,房颤没有复发,即可停用抗凝药物。随访5年发现,与对照组有房颤的患者(16%)相比,导管消融组患者卒中的风险为3%。前面也提到,与无房颤人群相比,房颤人群卒中风险增加5倍以上。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卒中风险也能够减少5倍。因此,如果能真正减少房颤复发,血栓也可明显减少;即使部分减少,例如刚才提到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早期节律控制有效性有限,也可减少血栓风险。近年来,导管消融技术在不断进步,有效性不断提高。例如,10年前没有压力导管时,阵发性房颤消融一年有效率为66%,随后压力导管的应用一年的有效率为80%,应用压力导管进行量化消融时代的一年有效率为90%。因此,多数(约90%)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抗凝。导管消融后,真正需要抗凝的患者可能是既往有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3-4分以上的高危患者;其他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可能加强随访,应用可穿戴设备(便捷、监测房颤准确性高),也可能不再需要因为担心房颤复发而一直服用抗凝药物,可使患者获益更多。


医脉通:Ⅺa因子抑制剂或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降低缺血事件风险。请您谈一谈该药物的疗效及应用前景?


刘少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抗凝治疗发展已近百年,从早期的普通肝素,到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到现在的NOAC。但这些药物在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同时,对血管壁血栓形成也有影响。血管壁血栓的形成是止血最重要的机制,如果此机制受到影响,例如服用抗凝药物时如发生出血事件,则出血量和时间都会有所增加。


Ⅺa因子抑制剂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药物,此类药物能够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但对血管壁血栓形成的影响很小。人群中,由于遗传因素导致Ⅺa因子水平低的这部分人群静脉血栓或卒中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近几年由于药物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迅速,十余种Ⅺa因子拮抗剂已进入研究阶段,包括化学药物、大分子药物、单抗等。其中单抗类药物打一针管一个月,可降低Ⅺa因子水平,血栓的风险就会随之减少。众多不同的技术都在同步研究探索中,多种新型抗凝药物也将面世,大多数Ⅺa因子拮抗剂的2期临床研究已结束。


去年,PACIFIC-AF研究的2期临床研究已经结束。该研究入选了有卒中高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并将7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一组使用阿哌沙班,另外两组分别使用Ⅺa因子抑制剂的两种剂量,主要进行安全性比较。随访3个月发现,两种剂量Ⅺa因子抑制剂与阿哌沙班相比,房颤患者临床相关的大出血或ISTH大出血能够下降约2/3。该结果非常振奋人心。如果大面积的3期临床研究能够复制这样的结果,必定让房颤患者获益更多。目前,我们医院参与的该研究的两项3期临床研究已经启动。


另外,也有研究在根据现在指南推荐的不适合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将Ⅺa因子抑制剂和安慰剂相比,观察其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评估Ⅺa因子抑制剂是否能让这类人群获益,期望把房颤抗凝的适应证人群扩大,让更多的房颤患者获益。随着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研究速递:SGLT2抑制剂降低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周京敏教授专访:剖析中国HFpEF共识要点,畅谈中美共识异同季晓平教授专访:积极进行生活方式改善,适时调整药物治疗剂量,“照亮”漫漫心衰管理路出血和缺血双高危患者如何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 CIT 2023社论:美元荒风险不容低估李勇教授专访:助力“健康中国2030”,我们如何管理好高血压需要那么多村官?溶栓后反复脑梗发作,卒中预警综合征了解一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进行抗栓治疗? | CIT 2023刘教授专栏 | 美国复制中国模式制衡中国,“去风险”难以去风险陈桢玥教授专访:血脂领域新进展及ASCVD血脂规范化管理变迁每2人就有1人感染,儿童感染率高达40%!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中国扩大对欧洲港口码头的控制权不仅致癌,还增加痴呆风险!空气污染危害不容忽视设计大芯片,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李毅刚教授专访:畅谈左心耳封堵最新进展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批阳的人,有个令人不容忽视的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关于房颤消融成功后是否应停止抗凝治疗,这5件事不可不知!梁春教授专访:ASCVD降脂治疗,以LDL-C为主要靶标,兼顾其他重要血脂指标对话70位抑郁患者:3亿中国人的隐痛不容忽视NEJM:房颤患者卒中后早期DOAC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残余缺血可增加PCI后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可行μQFR评估| EuroPCR 中国之声刘少稳教授专访:着眼患者获益,探索抗凝新策略直播预告:关注肉瘤,关注“被忽视的肿瘤”吴永全教授专访: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共话房颤消融领域进展澳宗生物TTYP01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II期临床全国研究者大会顺利召开实地看房不能只关注房型和装修,还有这些问题要额外注意许俊堂教授专访:胸痛、呼吸困难,生物标志物如何选,专家推荐“心血管三项”要文凭还是要发财?(小小说)冯仑:香港中环外资撤离背后,不容忽视的两点变化陈鲁原教授专访:9个问题,带你解密"沉默杀手"高血压 | 世界高血压日女儿劝父母离婚放养官宣!“国民神车”最高降1.3万元!5000亿市场即将 “引爆”,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美国大量女性重回职场,生活成本因素不容忽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