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的印度,真赢麻了?
作者:贝吉塔
来源:格隆汇APP(ID:hkguruclub)
印度赢麻了。
一边从俄罗斯加大原油进口,一边又在美国受到热烈欢迎。
更爽的是,股市也创新高,超越英法,重回世界第四。
把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的便宜占到了极致。
当地时间22日,莫迪访问美国,受到空前热烈欢迎。
纽约,2架飞机拉着74米巨大横幅的拜莫拥抱像,横在天上。
检阅仪仗队、红地毯,给莫迪表演民族舞蹈,安排莫迪去国会演讲,互换礼物。
一切外交表达政治的戏码,都达到了最高潮。
此外,双方还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军工、生物技术、制药等多角度大范围深度结合,一种全新的美印关系浮上了台面。
如今,五眼联盟+印度+日本,人口超过20亿,GDP38万亿,基本形成了对欧亚大陆的包围圈。
前所未有的变局,可能已然开始。
政治,从来都只是戏剧。
当真你就输了。
2014年,莫迪刚上台,欧美大大小小的媒体,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铺天盖地大吹法螺:
莫迪老仙,法力无边。印度制造,值得依靠!
等到2022年,印度公开拒绝制裁俄罗斯,大量进口打折的俄油,二次加工高价卖到欧洲,当起了二道贩子。
从此,印度就从所有欧美媒体中消失了,连比较中立的法国媒体,也一样。
唯一还能看到印度消息的,只有德国之声。
年初,BBC还专门拍了一部《印度:莫迪问题》的“纪录片”, 以2002年担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杰克·斯劳特的视角,批评莫迪煽动对穆斯林的仇杀,挑起宗教纷争。
结论是,经过英国政府的“调查”,正是莫迪政府的不作为,“为暴乱者创造了一种有罪不罚的氛围”。
BBC官网《印度:莫迪问题》页面
1月19日,印度官方发言人回击,称这是西方社会对印度的“新殖民思维”。1月21日,印度政府要求YouYube等平台屏蔽这部影片。1月23日,印度全境禁播这部片子。
可惜,抗议无效。
1月24日,《印度:莫迪问题》第二季继续播出。
CNN说,印度政府不得干涉新闻言论ZY,要正视人民的声音。
双方一度闹得很僵。
1月底,世界“权威”评级机构,美国穆迪和惠誉,均发布了对印度经济评价为负面的报告:
根据预期,印度将陷入债务过高、就业恶化等泥潭,从而使经济陷入困境。
基于此,1月27日,世界银行发表《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也将印度2023年的增长预期由6.8%下调至5.8%,幅度较大。
同一天,高盛也发表报告称,印度将由于投资疲软、出口收益下降以及借贷成本上升,很可能在2023年失去增长势头,并存在经济衰退风险。
以上,都是前几个月,西方对印度经济的预期。
没想到,这么快,就变了。
CNN:莫迪从被美国屏蔽,到被美国拥抱
6月22日,莫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
“当我作为总理第一次访问美国时,印度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今天,印度是第五大经济体。我们很快就会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对此,英美媒体一改几个月前的姿态,又大肆吹捧印度。
印度斯坦时报则称:美印关系史上最好。
国内也有许多人评论,这一幕,和上世纪伟人疏远前苏联、南巡和改革开放,实在太像。
客观来讲,印度成为世界第三,是板上钉钉的事。
人多,就是最大的资源。
最近,我们一直在讨论: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是红利还是陷阱?
当然是红利。
更何况,印度的人口结构十分健康,不存在什么人口爆炸一说。
自1964年至今的半个多月世纪里,印度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400万左右,三代人的数量规模相差并不大。
这就导致,他们的年轻人数量超过50%。同时也意味着庞大劳动力市场和内需市场。
同时,印度正在大力施行教育普及。
自从喊出“免费”教育的口号后,印度大学数量一路飙升,目前已经达到8410所,比美国还多2000多所。
别看印度现在有2.8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总人数的37%。
这也是国内许多人嘲笑印度的点。
但你要想想,这批文盲,大多数是老人。
就像在90年代,我国文盲率也曾高达15.9%,他们大多是出生于建国前的老人,因为客观条件,受到的教育才比较少。
印度也是一样。
目前,印度的基础人才数量,已经是个恐怖的数字。其人口红利,现在才是真正开始爆发的时候。
再加上,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有一定语言优势。
虽然只有10%到20%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说英语,但你想那也是两三亿人,单拎出来都能排到全球人口第四大国了。
至少,作为新一轮工业转移的承接地,印度是完全够格的。
千万不要被短视频中的部分现象,迷惑了双眼。
只是许多国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印度的崛起。
这点,也很正常。
印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国家。自独立建国后,向整个南亚次大陆扩张,一直是印度维持国家统一的基础。
其国防开支也一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应有的程度,大量隐藏在政府国防开支之外的隐形军事投资被忽视,各种“地方部队”名目繁多而且不占国防部预算。
对这种邻居如果感受不到威胁,多半是傻。
但也不必过于忧虑。
印度必然会崛起。
但要说超过中国,还是不太可能。
有句话,我们经常用:
任何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2006年,还是参议员的拜登,在印度发表讲话:
“我的梦想是,到2020年,世界上最接近的两个国家,是印度和美国。”
印度人听得心潮澎湃:那不是意味着,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二?
其实他们没听懂话外的意思:印度是如此糟糕,如果印度是世界老二就好了,它将永远无法超越美国。
它,实在是太好用了。
中餐里有道残忍的菜品,叫作“活叫驴”。
就是在驴活着的时候,把它绑好,食客想吃哪个部位,就用开水把那地方浇熟,再用刀剜下来,蘸一些调料吃。
这样,既能吃到最新鲜的驴肉,又不伤驴的性命,以后想吃再来。
于美国资本而言,印度市场的作用,其实大差不差。
实际上,华尔街在印度的布局,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2000-2007年是潜行阶段,2008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年后是加速阶段,第二波收割期或许并不远了。
就跟股市里的某些狗庄差不多。
07年之前,国际资本在印度淘了一大堆资产,基本掌控完毕后,就开始鼓吹印度,把当地说成淘金圣地,将大量不明真相的鱼儿引诱上钩。
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闭幕,印度人憋着一股劲儿跟中国比,印度财政部长说,要把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办得比中国还好。
利好消息一来,庄家自然要出货了。整个2008年,印度大盘跌超60%。
等跌得差不多了,外资再来接盘,印度股市逐渐回到2007年的高位。
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收割,是因为印度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0年后,在国际资本的推动下,印度的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输入性通胀极为严重。
而印度的外汇储备,则从则从2008年的2500亿美元,一度增长至2022年的近6500亿美元。
逆差一年比一年大,外汇却越来越高,只能有一种解释:有大量外资进入资本市场。
数据统计,印度的股市中,本土的投资占比不到三成,海外投资方面美国是头号大国,其次是英国和卢森堡。
简而言之,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大半都是外资创造的,价差和股息都是在为华尔街输血。
这让印度沦为一个外资和本地权贵的经济殖民地。
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鼓励到印度投资,但坚决不扶持印度工业化。
更重要的是,印度体量够大,它不像泰国等东南亚小国,时不时来收割一波,死不了。
只要死不了,下次我再来。
今年初,阿达尼集团被做空,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反抗外资剥削,印度搞出一个奇葩的没收制度,对外企敲诈勒索。
无论美国、欧洲、中国还是日韩,一视同仁。
最近小米的钱被没收,根源就是这里。
一旦风险系数较高,海外资本跑路,印度根本拦不住。
毕竟,实体产业来钱太慢了,钱生钱多快啊。试过一次就不做他想了。
所以,华尔街收割印度是一茬一茬的,全球经济繁荣,市场稳定,我们大可以去捞金。
若嗅到不寻常的味道,趁早跑路。
时间拉长、格局放大看,先起后落的过山车模式,在印度经济史上演绎了很多次。
印度原本是非常富饶的。
背靠喜马拉雅山脉,吹着来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着恒河的滋养,80%地区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大半国土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占全球10%。
同时,由于气候湿润温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简直是天赐之地。
但印度人,基本没过过安生日子。
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来打跪了一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来打跪了一次。
12世纪,突厥人打进来,16世纪,蒙古人又来,同样都是秒跪。
就连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融入印度文化后也是一样,没有武力保护财富。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先后入侵印度。
据史学家估算,仅英国在印度掠夺的财富,就高达54万亿美元,很快壮大为“日不落帝国”。
印度,则从一片富饶之地,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GDP从占全球25%降到了2%。
英国人均GDP突突突往上蹿,印度就一直趴在那儿没起来。
一切的因果,都要回到老生常谈的种姓制度上。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闭环。
印度人认为灵魂是轮回的,这辈子是贱民,下辈子就可以是贵族,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以享福。
这刚好安慰了大量翻身无望的底层人民,这群人坚信忍受此生贫穷,就可以在来世投胎成为贵族,所以他们十分拥护种姓制度。
印度虽然是农业大国,但5%的富农和地主掌握了32%的耕地,他们才是印度真正的主人。
服从文化保护了地主阶级的权力,促使规模效应不足,进而导致制造业弱小、经济自主性差。
别看印度经济这么猛,其实主要是服务业带来的。
2014年,莫迪启动“印度制造”计划,为了搞活制造业,先后推出《征地法》、《劳工法》,动作不断。
结果到2022年,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在15%上下徘徊,甚至比破产的斯里兰卡还低。
不是政策不好,不是大环境不好,只是地方上各邦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土地问题严重,武装组织横行,阶级问题严重......
补贴也好,投资也罢,莫迪开启印钞机,聊起这些宏大叙事,所有人都要问一个问题:这笔钱经过各级大人层层盘剥,落到自己手中能有多少?资本家又会吸走多少?
无论印度经济走得多漂亮,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狂欢。
狂欢过后,即是收割盛宴。就像那只驴,一遍又一遍。
孟买
印度人,永远是最美味的韭菜,永远割不完。
只是每个时代,拿刀的人不一样。
众生皆苦。
众生本不应该这么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格隆汇APP,中国领先的全球投资研究平台。全球视野,下注中国。微信号:hkguruclub。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周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