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调研方法论教程:准备工作
报告,即精心准备、具备一定标准格式、以系统文字方式呈现的资料。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在阅读有组织、有格式的文字资料,就是在“读报告”。 调研,即除去报告之外的其他一切形式。从广义上看,只要我们不是在“读报告”,就是在“做调研”。
起步期,研究者对行业的理解比较肤浅,主要依靠报告,尤其是大而全的普及型报告获得知识。在此阶段,研究者要么尚未意识到调研的重要性,要么因为认识不足而无法充分利用调研。 爬坡期,研究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理解,能够与业内人士比较流畅地沟通;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报告,但是已经学会利用调研去补充甚至批驳报告。调研的地位已经与报告不相上下。 成熟期,研究者已经非常熟悉自己的领域,对报告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此时,报告已经从“主要学习手段”降低为“学习的出发点”。研究者主要依赖大量、频繁、多种多样的调研来获取知识。
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根本不想改变观点。 过度依赖报告,尤其是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的报告。 试图以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事实。 对自己的地位或经验抱有迷之自信。 试图在调研中毕其功于一役。
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根本不想改变观点。
过度依赖报告,尤其是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的报告。
试图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
对自己的地位或经验抱有迷之自信。
试图在调研中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种最古老,就是依靠特殊的私交,尤其是人生早期阶段的私交——同学、同乡,或者职业生涯早期的同事。、 第二种是工作关系,例如你的同事或上下级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刻意坑你(也未必) 第三种是基于性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方面的共同点,这一条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现实。毕竟我们的老同学、老乡数量都是有限的,也不一定从事我们的行业;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地交朋友,就是一门技术活了。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报告太多(而不是太少),漫天飞舞的文字资料,读到何时是个头?到底应该先读什么? 任何报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会让我们养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尽力避免这一点? 如果报告与我们的朋友提供的信息矛盾,应该相信哪一个?
如果调研经验足够丰富,我们或许会发现:“不带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一般恰好也是“容易接触”的;“带有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一般恰好也是“不容易接触”的。这不仅仅是巧合。在一般人眼中,第二类才是真正的调研对象,也是可以写到对上级的报告或者最终决策文件里面去的;但是在我看来,第一类也非常重要。让我们在下一章探讨这个问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