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pay+:蚂蚁集团的国际化道路
腾讯通过一系列的成功投资,建立了庞大的海外体系。从Epic Games到Sea Limited,从日本乐天到印尼Gojek,腾讯的投资触角伸到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大部分行业,可以称之为“投资型”国际化。 字节跳动通过TikTok这款成功的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对Facebook等传统社交媒体形成了挑战,并在广告、电商等多个维度开始变现,可以称之为“产品型”国际化。
肯定会有人疑惑:为什么东南亚、南亚有这么多种支付方式?为什么它们需要Alipay+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这要从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说起。
首先,在东南亚、南亚各国,银行卡是一个稀缺产品,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其实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常态——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直到2022年,全球15岁以上的人口当中,仍然有17亿不拥有任何银行账户,从而无法使用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这17亿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位于东南亚、南亚。
有趣的是,在这些没有银行卡的用户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反而比较高,这就为移动第三方支付的流行打下了基础。疫情期间,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出现了井喷式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害怕现金支付会传染疾病,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和企业通过移动支付发放补贴。Facebook联合贝恩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有37%的东南亚消费者选择电子钱包为首选支付方式,首次超过了选择现金(28%)以及银行卡(15%)的比例。
问题在于,东南亚、南亚的移动支付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其混乱状态丝毫不逊于国内十年前的“百团大战”“百播大战”。数以百计的创业公司前仆后继地投入这块战场,还有电商、打车、社交、游戏公司……几乎每个APP都想开发自己的电子钱包,建立“交易闭环”。印度国家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本土存在的电子钱包一度超过了90个;Boku联合Juniper Research的调查则显示,印度、印尼消费者人均要使用2.74个钱包。
绝大多数钱包的用户数量都不大、使用场景零碎,不但让用户不便,也让商户头疼不已——去东南亚的小城市看看就知道,零售店的柜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POS机和收款码,简直比集邮册还要琳琅满目。
在这些国家,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非常常见,就像我国劳动力的跨省流动一样。例如,在香港的朋友很多都聘请过菲佣。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打工人”,不仅需要跨境支付,还需要跨境汇款,以便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寄回给家人。单一钱包本身去发展跨境支付能力成本高、回报小,因此并非他们的优先级工作。
而具备成熟的跨境支付能力和经验的卡组织,由于业务主要是基于银行卡进行但东南亚、南亚还有大批没有银行账户的人。
因此,很多国际性移动支付提供商开始投入做服务当地用户跨境的业务。例如,PayPal加强了在印度跨境支付方面的投入,Google Pay与马来西亚iPay88进行了战略合作,另一家美国第三方支付厂商Stripe则与新加坡GrabPay达成了合作。但是,这些国际巨头往往是与本地厂商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最终目的还是推广自己的服务,或者借助本地服务商达成“暗渡陈仓”之策。按照这种竞争策略,在东南亚、南亚的移动支付市场,最终必须决出一个或几个赢家,巨头们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代表自己胜出罢了。
Alipay+的策略则大不相同: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接入各种各样的电子钱包,而不是在其中选边站队。换句话说,Alipay+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跨境支付技术解决方案”,是给第三方钱包做服务的。
为什么Alipay+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支付宝从2013年开始持续出海打下的底子——先主打中国用户出境游,逐渐扩张至本地用户服务,就连北极圈内的芬兰圣诞老人酒店都能看到支付宝的蓝色logo。2015年起,支付宝在东南亚、南亚进行了大量投资和推广,从而具备了连接本地钱包及商户的能力。这一点,不但国内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美国互联网巨头也难以超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