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 昆德拉教给我的科学原理|袁岚峰
米兰·昆德拉
著名文学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特此纪念。我看过他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和《不朽》,从中得到的最大的震撼是:小说居然还可以这么写,在虚构与现实、哲理与叙事之间来回穿梭。
歌德
贝多芬
最奇妙的是,米兰·昆德拉居然让我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学到了一些东西。《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个反复提到的主题是尼采的永劫回归,后来看了理论力学的书(如俄罗斯数学家阿诺尔德的《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才知道这是有科学原理的,即庞加莱回归定理(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
亨利·庞加莱
这个定理说的是:如果一个经典力学的体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每个粒子可取的位置和动量都是有上限的,即整个体系的“相空间”(phase space,对于N粒子体系它是一个6N维的数学空间,其中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体系所有粒子的3N个坐标与3N个动量的一个组合)的体积有限,那么从这个体系的几乎任何一个初始状态出发(不见得所有的初始状态都能回归,但那些不能回归的状态即使存在,在整个相空间中所占的比例也是0%,即它们不能构成一个体积),都会在经过充分长的时间之后,回到离初始状态任意近的状态(“近”指的是两个状态在相空间中的对应点接近,即它们的距离变得很小,小于任何一个预先给定的判据。这个距离不见得能减到0,即不一定能精确重复,但这个定理说的是:只要你预先给个“近”的判据,无论这个判据多小,都可以达到比这个判据还近,也就是说要多近都可以达到多近。当然,“近”的判据越小,所需要的回归时间就越长)。
这个定理的证明非常简单,也非常巧妙,用的是反证法。经典力学满足一个性质:相空间的体积在随时间演化时不变经典力学满足一个性质:相空间的体积在随时间演化时不变(对这个性质的证明来自经典力学中的哈密顿正则方程,需要学了哈密顿力学才明白)。因此,如果我们在初始状态附近取一个邻域U,取一个时间步长Δt,把“演化Δt时间”作为一个操作g,那么把这个操作反复地作用到点集U上,就会得到一个点集的无穷序列:U, gU, g2U, g3U,……这个序列中每一个的体积都相等,都等于最初那个U的体积。那么,它们会不会出现相交呢?
哈密顿
如果这些体积永远都不相交,那么它们的总体积会变成无限,这就和定理的条件“相空间体积有限”矛盾。因此,必然会有至少两个区域相交,即存在两个自然数k和m,k < m,使得gkU ∩ gmU不等于空集。
然后我们令m - k = n,把g-k作用在gkU ∩ gmU上,即让时间倒流k步,就得到U ∩ gnU不等于空集。这就说明,U中至少有一点在n步之后又回到了U中,无论U是多小的一个邻域。定理得证。
庞加莱回归定理是对哲学冲击最大的物理定理之一,因为它隐含的意思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只要你等得够长,任何事情都会(接近)重复地发生。如果你把一个盒子分成左右两格,中间有个隔板,最初有一些气体分子全都在左边的格子里,然后抽掉隔板,那么常识是这些气体分子会迅速扩散到右边去,最后在两边达到平均分布。然而庞加莱回归定理告诉我们,如果你等得足够长,这些气体分子总有一天会全都回到左边。用熵(entropy)的语言说,就是虽然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孤立体系的熵总是增大,不会减小,但实际上,只要你等得足够久,熵必然会出现减小。
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观察到这种现象?回答是,理论可以推出,回归所需的时间随粒子数是指数增长(可以参见李政道的《统计力学》)。所以对于稍微大一点的体系,回归时间就会变得比目前的宇宙年龄(137亿年)还长。
但这又会引出一个问题:整个宇宙是否满足庞加莱回归定理?整个宇宙会不会回归?答案非常奇妙,还不确定。
以前的标准看法是,宇宙在膨胀,所以它不满足庞加莱回归定理的条件“相空间体积有限”。实际上由于膨胀,宇宙中可容纳的熵也在增长,它增长得比宇宙的总熵还要快。
然而这只是以前的标准看法。自从1998年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以来(诺奖对话Adam Riess(一):宇宙膨胀不断加速,不只有暗物质在作祟|袁岚峰),又有人认为加速膨胀会导致宇宙最外围的部分膨胀速度超过光速,于是我们就再也观察不到它了,这会导致与我们有相互作用的那部分宇宙反而变得有限,即出现一个类似黑洞的“视界”(event horizon)。结果是,加速膨胀又会导致宇宙满足庞加莱回归定理。不但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而且是整个宇宙无新事!
不过,这些都只是理论设想,远没有确定的结论。宇宙会不会回归?会不会在另一个宇宙里,也有一个米兰·昆德拉,他正在探讨尼采的永劫回归?这仍然是引人遐思的问题。
■ 扩展阅读
世界读书日,推荐《量子信息简话》和李政道《统计力学》 | 科技袁人诺奖对话Adam Riess(一):宇宙膨胀不断加速,不只有暗物质在作祟|袁岚峰
■ 作者简介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