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米兰·昆德拉去世|他为我们的时代定义了何为“媚俗”

米兰·昆德拉去世|他为我们的时代定义了何为“媚俗”

公众号新闻

7月11日,法国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1984年,昆德拉凭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之后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米兰·昆德拉:“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为时代重新定义“媚俗”一词。德文中的Kitsch原指俗气、次等的艺术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由韩少功先生翻译成“媚俗”,几乎影响了整个中文世界。昆德拉说:“媚俗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

1985年5月,昆德拉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在演讲中,他一再重申小说艺术的魅力,拒绝“媚俗”。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韩少功先生翻译的版本。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2023)

米兰·昆德拉 / 文

韩少功 / 译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国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的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后面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来说,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目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就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唐·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未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拉伯雷对这些人既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
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未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破了“绝对真理”和“千人一面”的神话。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在过去的四百年间,西欧个性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小说艺术为先导。

古斯塔夫·多雷为弗朗索瓦·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创作的插图

巴汝奇是欧洲第一位伟大的小说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角。在这部小说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要不要结婚?他四处云游,遍寻良医、预言家、教授、诗人、哲人,这些专家们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的话。可惜尽管穷经皓首,到头来巴汝奇还是决定不了应否结婚。我们这些读者也下不了结论。当然到最后,我们已经从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过主人翁这个既滑稽又严肃的处境了。
拉伯雷这一番旁征博引,与笛卡尔式的论证虽然同样伟大,性质却不尽相同,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截然不同。小说的母亲不是穷理尽性,而是幽默。
欧洲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它对于小说艺术的精神,其所揭示的新知识,及其独立发展的传统,一无所知。小说艺术其实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像佩内洛碧(Penelope)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编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近年来,指责十八世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老生常谈:“俄国极权主义的恶果是西欧种植的,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无神论理性主义,及理性万能的信念。”我不够资格跟指责伏尔泰得为苏联集中营负责的人争辩。但是我完全有资格说:“十八世纪不仅仅是属于卢梭、伏尔泰、费尔巴哈的,它也属于甚至可能是全部费尔丁、斯特恩、歌德和勒卢的。”

《项狄传》首版书影

十八世纪的小说之中,我最喜欢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项狄传》。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斯特恩在小说的开端,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使他联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页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这种写作技巧看起来好像是在耍花枪。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决不仅仅在于耍花枪。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
斯特恩同时代的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中断。
因此,也许可以说,小说跟哲学有过间接但重要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不就奠基于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
当时的科学界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去寻求每样事物存在的理由。他们认为,凡物都可计算和解释。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就得弃绝一切没有理性的行为。所有传记都是这么写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起因和后果,成功与失败。人类焦虑地看着这连锁反应,急剧地奔向死亡的终点。
斯特恩的小说矫正了这种连锁反应的方程式。他并不从行为因果着眼,而是从行为的终点着手。在因果之间的桥梁断裂时,他悠哉游哉地云游寻找。看斯特恩的小说,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毫无道理可言。跟莱布尼兹大异其趣。
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十九世纪蒸汽机车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那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当然,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知道愚昧。但是由于知识贫乏和教育不足,这里是有差别的。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怜的爱玛,无论是热恋还是死亡,都跟愚昧结了不解之缘。爱玛死后,郝麦跟布尔尼贤的对话真是愚不可及,好像那场丧礼上的演说。最使人惊讶的是福楼拜他自己对愚昧的看法。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起成长。
福楼拜着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语,一般人常用来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他把这些流行用语编成一本辞典。我们可以从这本辞典里领悟到:“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福楼拜的独到之见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比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要深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但是不能没有抗拒各种泛滥思潮的能力。这些洪水般的思潮输入电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想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
在福楼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维也纳人布洛克(Hermann Broch)写下了这么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 of 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Kitsch 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 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今天,时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见其辉。为了讨好大众,引人注目,大众传播的“美学”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众传播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 起来了。现代主义在近代的含义是不墨守成规,反对既定思维模式,决不媚俗取宠,今日之现代主义(通俗的用法称为“新潮”)已经融会于大众传媒的洪流之中。所谓“新潮”就得竭力地赶时髦,比任何人更卖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现代主义套上了媚俗的外衣,这件外衣就叫Kitsch。
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正如我强调过的,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个自由想象的王国是跟现代欧洲文明一起诞生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欧洲”,或者说是我们梦想中的欧洲。我们常常背叛这个梦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股凝聚力已经超越欧洲地域的界限。我们都知道,这个宽宏的领域无论是小说的想象,还是欧洲的实体是极其脆弱的,极易夭折的。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里,我一再重申小说艺术。我想,诸位大概已经明白我的苦心。我并不是故意回避谈论大家都认为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今天欧洲文明内外交困。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受到威胁。对我来说,个人主义这个欧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说历史的宝盒里。我想把这篇答谢辞归功于小说的智慧。我不应再饶舌了,我似乎忘记了,上帝看见我在这儿煞有介事地思索演讲,他正在一边发笑。


相关推荐

韩少功 著

“视野”丛书

活字文化 策划 

中信出版社

 2015

韩少功不仅是一位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而且是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思想者。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的心灵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其在文学和思想两方面的不凡成就。
全书从《爸爸爸》、《马桥词典》、《日夜书》、《革命后记》等作者以往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采集英华,精心编辑而成,跨越时空,虚实并举,带有心灵自传色彩。
长文《落花时节读旧笺》是新作,收入了80年代以来许觉民、张贤亮、刘再复、蒋子龙、陈映真、张承志等人写给作者的信,并加以点评,是一份充满历史质感的侧记。
《夜深人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慰安妇与铁链女: 写在母亲节纪念丨关于米兰·昆德拉,这些你都知道吗米兰·昆德拉,离开“别处”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噩耗!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Keep港交所上市|首席资讯日报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一起重温他的这些经典语录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一起重温他的这些经典语录亲情的呼唤是孩子教会了我们爱Chanticleer花园,春天感受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莫言、余华等都是他的忠实读者…米兰·昆德拉,一代大师去世!自此再无“当代人的精神图腾”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曾言:无意义就是生活的本质米兰·昆德拉和凯文·凯利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他的生命有多厚重?米兰·昆德拉:在故事里,询问世界米兰·昆德拉离世:这是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之于中国的意义和影响你是我报答不完的人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一位远离喧嚣的文学隐士,一场持续半生的漫长告别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米兰·昆德拉的背影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无意义纪念米兰·昆德拉:死亡成了我们心中的一个“不解之词”米兰·昆德拉巴黎逝世,他选择法国的理由是?【文化】米兰·昆德拉巴黎逝世,他选择法国的理由是?米兰·昆德拉去世,重温他的 20 句话米兰·昆德拉去世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文学巨匠米兰·昆德拉去世94岁米兰·昆德拉去世:他一生的智慧,都藏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句话里米兰·昆德拉去世!重温他的20句话逝者|米兰·昆德拉:为了忘却的记忆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