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这种酸臭寿司的人,几乎都不在了
如果你在街上问路人:“寿司长啥样?”
得到的除了白眼,很可能是,“一疙瘩饭团上搁片生鱼”“紫菜卷米饭,里面有鱼有菜”。
餐厅里常见的寿司
图片来源:restaurantclicks.com
如此极简的外形,让很多人以为寿司从一诞生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早期的寿司,不仅外形让人意想不到,连味道都一言难尽。
而且,你是不是觉得寿司是起源于日本的食物?顶多会认为起源于韩国,毕竟紫菜包饭和寿司也挺像的。但其实,这些答案都不对!
酸饭:老家在东南亚
寿司(sushi)的原义是“酸饭”,原本是一种将盐渍肉类和米饭放在一起发酵的食品。在日本,寿司往往被写作“鮨”(yì)或“鲊”(zhǎ ),鮨在公元前中国的《尔雅》中,是碎鱼肉的意思。“鲊”在中国的《释名》中,是用盐、米、鱼腌制的食物,但是要做熟了吃。
很多寿司店都会出现“鮨”或“鲊”
图片来源网络
这……难道寿司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实追溯起正根来还真不是。
这种料理方法起源于东南亚湄公河一带,为了便于保存,当地人将鱼类、贝类和其他肉类盐渍并压上重物储存。一开始不加米饭,后来人们发现,加入米饭一起发酵,能产生大量乳酸,大大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后来,这种方法传入了中国,又从中国来到日本。
熟寿司:寿司鼻祖
公元8世纪初,日本出现了最早的寿司——“熟寿司”。这里的熟不是煮熟,而是熟成发酵的意思。
熟寿司用的是淡水鱼,至今日本滋贺县还有鲫鱼熟寿司。将鲫鱼抹盐腌一个月,用水冲掉盐,一层鱼一层米饭地铺满木桶,盖上盖,用重物压实,然后倒水隔绝空气,短的放上好几个月,长的要放四五年!
一层米饭一层鱼
图片来源:sushiuniversity.jp
到时间了,开盖需要勇气。米饭发酵成浆糊状,散发浓烈的酸味,混着鱼的臭味扑面而来……我有一句“yue”不知当讲不当讲。
好在饭不用吃,弃之,只把鱼挖出来,切成薄片上桌。哪怕是日本人,也只有一部分人能接受这种酸臭的黑暗料理。
鲫鱼熟寿司
图片来源:sushiuniversity.jp
生熟寿司、饭寿司:鱼饭同吃
制作熟寿司的周期实在是太长了,而且不吃米饭也有点浪费,日本人就思考,难道非得腌那么长时间吗?
从镰仓时代(约12世纪)开始,便有人“偷懒”,只腌4至15天,米饭刚带酸味,还维持米粒的形状时就取出,发现这样就能连鱼带饭一起食用。这种寿司,被称为“生熟寿司”,也就是生的熟寿司,发酵并不完全的意思。至今,本州岛中部还有用秋刀鱼做的生熟寿司,米饭粘稠,口感似年糕,酸味比较清淡,鱼肉有挺重的腌渍味。
秋刀鱼生熟寿司
图片来源:maff.go.jp
和生熟寿司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饭寿司,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米曲来促进发酵,米饭会变得更甜。这种寿司在寒冷的日本北部还有留存,优秀代表是北海道的鲑鱼饭寿司。吃起来偏甜,几乎感觉不到酸味。
鲑鱼饭寿司
图片来源:sato-suisan.co.jp
箱寿司:饭里加醋,四四方方
渐渐地,日本人做寿司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保存鱼肉,而是享受那种微酸开胃的口感。既然吃的是酸味,那不一定要靠长时间发酵,直接加醋也行嘛!从室町时代(约14世纪)开始,出现了在米饭中加入食醋的做法。
米饭蒸好后,一边打散,一边拌入专用的寿司醋,花上1~2个小时才能让米饭与醋完美融合。图片来源:nenrin-kirakira.net
人们把醋饭放在小木箱里压实,上面铺上煮过或腌过的鱼肉,盖上盖子,用大石头压好(这一点保留了熟寿司的古意)。做好的寿司一般呈长条形,用刀切块吃,这就是出现在关西地区的“箱寿司”。一开始,箱寿司也要象征性地发酵一段时间,但到了现代,这个环节便被省去了。
鲭鱼箱寿司
图片来源:openrice.com
江户前握寿司:随捏随吃
江户时代(1613~1868年),关西的箱寿司传到了江户城(现在的东京)。19世纪初的江户城,商品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很快,寿司也开始走上即食的快餐之路。
相传1820年前后,寿司师傅华屋与兵卫(是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华屋、兵卫两个人)率先放弃压制环节,改用手将米饭和鱼攥在一起,成了后来的“江户前握寿司”。所谓的“江户前”,指的是江户城前的一大片海域,水产十分丰美。依托着江户前的各种海鲜,人们对腌渍过的鱼不再感兴趣,而开始追捧新鲜生鱼那种嫩滑清淡的口感,越新鲜越好。把生鱼片放到用醋调过味的米饭上,再用手捏成长条状后,马上就能吃,十分方便,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
制作握寿司
图片来源:hotpepper.jp
当时,握寿司属于街头快餐,一般都是吃正餐前垫垫肚子,最多就吃一两个,而且只能站着吃。直到明治时期,握寿司才升级为正餐,再站着吃不合适了。还出现了坐着吃、可供人们喝酒聊天的寿司店。
现在好多人用筷子夹握寿司吃,认为更加文雅。其实直到今天,最正宗的握寿司吃法还是用手拿着吃:大拇指按在生鱼片上,食指放在饭团侧面,中指托住饭团底部。而且蘸酱油时,要用生鱼片去蘸,不要用饭团蘸。否则,饭团会吸收过多酱油,掩盖了醋的风味,且很容易在酱油碟里散架。
你都吃对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卷寿司:海苔加入,大展神威
和握寿司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还有同属“江户派”的卷寿司,如今也桃李满天下。1750年左右,片状的烤海苔被发明出来,随后就出现了用海苔包裹着米饭和各种配料的卷寿司。在小竹帘上铺一片长方形的海苔,然后铺一层醋饭,中间放上配料,用竹帘卷成圆柱状,切成小段吃。
别看只是拿海苔卷起醋饭,日本人同样将卷寿司玩出了花样。直径比较大、配料比较多的叫“太卷”,比较细小且只有一两种配料的叫“细卷”,从海苔的长边横着卷起的叫做“中卷”,将半片海苔铺上醋饭和配料,用手卷成圆锥状、圆筒冰激凌样子的叫“手卷”或“手握”。
太卷,看谁卷得过谁!
图片来源:news-postseven.com
此外还有配料堆在寿司顶端的“军舰卷”。用海苔将米饭包裹一圈,上沿高出一点,这样海胆、鱼籽这类松散的食材就可以收纳在“军舰甲板”上了。
军舰卷
图片来源:gogen-yurai.jp
寿司店还常见一种加州卷,听名字是不是以为是美国加州?实际人家是加拿大出品。
20世纪70年代,寿司开始进军北美。但西方人不喜欢吃生鱼,并不买账。一位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日本厨师东条英员把生鱼片改为熟蟹肉,再加上西方人爱吃的黄瓜和牛油果。他还把海苔卷在里面,和正常寿司是反着的,这种寿司被称为“反卷”或“里卷”。饭表层撒上芝麻、鱼籽,再挤上蛋黄酱丰富口感。
这样一改,广受欢迎。后来,这种做法传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发扬光大,被称为“加州卷”,大家反而忘了它的诞生地是温哥华了。
加州卷
吃寿司时常会吃到青芥末酱。正宗的青芥末酱其实应该叫“山葵酱”,是将山葵的地下根茎磨成泥状而制成。大多数时候,我们吃到的“芥末酱”真身并不是山葵,而是辣根。上图为山葵。图片来源:japan-wasabi.asia
腌姜片也是吃寿司必备。通常在吃寿司之前或之后吃,用于清洁口腔。姜片用糖和醋腌过之后,口感清爽而略带甜辣。图片来源:nhk.or.jp
寿司的发展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可以看看下面的寿司演化图复习一遍。
👇
寿司演化图,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绘图:郑秋旸
除了我们上述讲的主流寿司,其实在寿司店还能看到很多奇怪又好吃的寿司,比如茶巾寿司、稻荷寿司、炙烤寿司、散寿司、马肉寿司、手鞠寿司,你都吃过吗?
来,上一桶酱油!
图片来源:gizmodo.com.au
往期内容回顾
撰文 | 语泰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9年5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