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娃难带了,试试让娃带着我们走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2年前的这一天,你安静的到来,没有哭,只是一个劲儿地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从此你的喜怒哀乐,饱暖饥寒都深深地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摘自小七2周岁时《写给孩子的第一封信》)
看看当时我的随笔记录,再对比现在,短短几年,我从一个试图引领的角色,变成了陪伴者和后盾。那么,我的孩子经历了什么,会带给我如此多的惊喜呢?
周三
成长 🌏
全文共5033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孩子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让我自己成长的契机。我总是在观察孩子的喜好,时刻准备着给他的爱好搭一把手。但是,我帮助孩子的方式,并不是给孩子铺天盖地的报班。
学跳绳、学游泳、练体能,这些都有助于长身高、让中考的体育分更高。
我清楚,这些都不是我内心中想要的答案,而答案似乎是在行动中慢慢浮现出来的。
就说运动吧,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网球?
其实,最初只是因为我注意到孩子从小好动,片刻不停。这让我意识到不如尽早给孩子选择一些运动,帮助他消耗精力,同时改善体质。
我们试过让孩子学跆拳道用于防身。
也试过让孩子踢足球,因为小区里就有足球场,爸爸也能陪着一起踢,还能多一些玩伴。
还试过其他的运动。
所有这些尝试中,看起来孩子都喜欢。
但是,所有的运动项目中只有网球与众不同。我从孩子与这项运动的互动中,看到了热情。
渐渐地,孩子对网球的痴迷,也促使了我们想办法帮助他从兴趣课转为了更加专业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快的进步。
也是因为孩子学习网球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也跟着孩子一同“长大”了。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看到孩子,肯让孩子在前面领头,才能让孩子真正获得自驱力,愿意去成长。
并且,他学习网球的整个过程,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发紧密,今后无论再遇到什么坎坷,我们都会是亲密的朋友。
一、一段插曲
记得2023年2月上旬,一次偶然的契机,小七参加了短式网球市运会集训。
集训的前几天,总教练陆陆续续发微信告诉我:
“小七性格内向、不够活跃。”
“要成为种子选手,胆子、气势、自信等都是必备条件。”
“打高级别比赛,关键分的时候就看谁更自信更敢打。”
“小七输了就要哭,那接下来的比赛就没办法发挥好。”
“他需要一颗坚强的心,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短短的几句话,却很有冲击力。
我以为,孩子热爱网球又似乎有运动细胞,技术进步速度也不错,进入集训队一定能打出更好的成绩。
我还真的没有想过技术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内在的性情品格。
随后几天,在跟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大家戏称小七“一个充满热情的游击队员,首次加入了正规军”。
原来,好几个主力训练开始的时间更早,且选择了市里数一数二的训练队。从师资稳定度、训练体系和训练强度上都是更优的。
有的队员父母也是网球教练、有的队员有自己专属的教练,他们可以陪同参与集训,而其他家长都不可以进到训练场。
我不禁又担忧了起来。
“我们没有取胜的可能。”
“小七过去训练强度小、突然强度加倍可能吃不消。”
“这不公平。”
“太卷了。”
“要不算了。”
“就当做是一次人生体验好了,至少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一次集训。”
从满怀希望、信心满满,到充满忧虑、开始怀疑,都只在短短几天之间。
二、一次冲突
又过了几天,一次晚上孩子训练完回来跟我说“妈妈,队内进行了一场对抗赛,我7:11输了。”
起初,我只是像往常一样听孩子讲讲训练情况,并不以为意。
直到孩子在复盘中提到,他是一个人同时面对对手和对手自己的市队教练。那个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全程单独指导自己的学生。
孩子说:“虽然我是一个人,但是我每一个球都打得很认真,我不想输。”
当时,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孩子,独自同时面对一个孩子和一个成年人,而身后空无一人。他在孤军奋战。
一下子就有一种情绪涌上心头。
我快速止住堆到眼眶的眼泪,匆匆肯定和安慰了几句孩子,就结束了聊天,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关上门。
委屈、无能、生气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掉下来。
脑子里除了一种声音:
我想让孩子退出训练。
我想跟主教练反映情况。
身体被情绪包围。
就这样一个人,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开始心情平复,恢复思考。
我意识到,我过去的思维模式,似乎就要不自觉地平移到孩子身上。我讨厌自己的不争气,现在我又似乎要把这个讨厌的样子潜移默化给孩子吗?
这时,我又想起了小七生日的时候许下的愿望:“2023年,我要在网球上再突破一次。”
现在,一切都还没开始,我这个当妈妈的就想先打退堂鼓吗?
跟高手切磋的机会,不是我跟孩子一直很期待的吗?
但是,现实情况看起来我们想要取得参赛资格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担心什么?
花了时间和精力,最后还是失败了?
无法接受努力却没有结果的事?
既然希望不大,为什么还要那么傻傻地去开始?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拼尽全力去争取的。
我常常沾沾自喜于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有个不错的结果。自以为自己从未达到优秀,只是不够努力而已。
我常常会说,如果当初我努力一点,如果我不因为害怕而逃避上台主持、拒绝出国实习等各种锻炼的机会,今天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太习惯于,根据自己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事先预判一件事成功的概率,以此作为是否参与的依据。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有些有挑战的事,事后看其实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而胜任。我错过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下次我要去尝试改变,那我以后肯定就会不一样了。
下次、再下一次,还有下下一次,看起来道理是明白了,事实上还在纠结徘徊中。
我又想起了跟孩子说过的话:
“享受努力的过程,结果没有那么重要。”
“考试成绩只是检验你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错误背后的原因,然后快速消灭掉。”
在接下来的2天里,我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拷问自己。
直到我想明白,“我以为”、“我觉得”只是作为不努力的借口,事后又说“如果当初怎么样,就怎么样”,只是没有意义的自我安慰。
本质上,是我不敢面对失败,我不自信,但是又不愿意承认。是我在乎外界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于是,编织了一堆美丽的泡泡。
我不能一边跟孩子说成长的过程很重要,只有暂时的不成功,没有绝对的失败。结果自己在行动上完全南辕北辙,知行不一。
我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现在,等待我行动的契机就在眼前了。
不如放下内心的担忧,勇敢地支持孩子的愿望和热情,顺其自然地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冥冥中自有天意。
这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教练。
半年前,我受孩子的影响,也开始学网球锻炼身体,碰巧就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网球教练。正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助力。
赛前时间只有短短几周,如何科学利用时间,既保证每日的学习和合理休息,又能尽可能的在训练中专注高效,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配合。
每一天,小七在集训后复盘、我积极与朱教练沟通孩子情况、我的教练每周帮孩子有针对性的改善最薄弱环节。
渐渐地,小七能越来越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比如性子急。在打球的时候会急于进攻导致失误过多、多拍回合中不太有耐心。
有时候心里也会推演一下,如果我先那样打、再那样打,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一边欣喜于孩子的努力与变化,一边不断地肯定孩子。
有时候,最难过的关是我们的内心,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内心安定了,想清楚了,才能给行动提供最大的动力和支持。
三、意义在哪里
很快就到了2周后的队内选拔赛,9进4,车轮战。
赛前的晚上,我想让孩子不要轻易放弃,就说起在3局2胜制的比赛中,一开始比分落后或是第一局输了也没关系,不要受前面比分的影响,继续专注于后面的比赛就好。
小七马上说:“妈妈,如果我第一局输了以后,第二局也输了呢?”
“如果我输了一场以后,第二场也输了呢?”
对话中,我听出来孩子全程的焦点都是自己会输,以及对不好的结果的想象。
甚至开始问我:“妈妈,我不知道参加市运会有什么意义?”
我从没想过这么小的孩子会问这个问题。我突然有点紧张。赶紧开始开导起来。
“网球不是你的最爱吗?你忘了你的年度愿望吗?”
“我不记得了。”
这完全不像小七平常的反应,他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和愿望是从来不会忘记的。
我举了他的偶像德约科维奇曾经失败,又重新站起来的经历。没用。
我又从理论上跟孩子解释,比赛中第一局往往是彼此试水的过程、暂时落后很正常。没用。
我又说,球场上再厉害的人也只是取胜的几率更大一些,没有人会一直赢。很多高手甚至都经历过低谷期,但是他们会因为对网球的热爱,始终坚持走下去,有一天就到达了他们自己的更高峰。
然而,说了半天都似乎没效果。
不过,我也在交流中越来越深入的觉察到孩子赛前的压力。无论是想象自己失败,或是说训练太苦,背后都是他想要逃避那个紧张和压力,他对自己的不自信。
这时候,我又换了一个方式。
我带着他回想过去的经历,回想他自从正式开始学习网球以来,每天忘我的在家对墙练习,主动在B站上找网球比赛视频、训练视频学习,常常都要三催四请才能放下球拍的情景。
我也跟孩子聊起:“小七,还记得疫情期间,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帮妈妈做各种家务时的忙碌时光吗?”
“妈妈,那个时候我挺开心的,你每天都能陪着我一起,我还学会了洗碗烧饭、切菜煮饺子、洗衣服拖地等很多事情。”
渐渐地,孩子不再抱怨训练的辛苦,心绪平稳了一些。
接着,我又问道:“如果输了比赛,你会失去什么吗?比如不能去学校上学?爸爸妈妈不理你?”
孩子意识到,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似乎什么都不会失去。
最后,我提议“那如果明天你没有获得参赛资格,我们全家出去吃一顿美食好不好?”
终于,孩子开启了对美食的期待,放下了对未知的担忧。
很快就安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的比赛,小七打得沉稳了很多。仅有的一轮输球,也只是偷偷背着我们抹抹眼泪,然后很快投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中。
自始至终,情绪都稳稳的。
最终,也很顺利的拿到了参赛资格。
三周后的市运会赛前,即将面对更厉害的对手,有了前次的经验,我特地把当天晚上时间留出来,用于做思想工作。
没想到,那一碗特别得平静。
我都没有机会去做点什么。
反而是小七自己主动跟我说:“妈妈,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一定能取胜的。”
看来,经过一个多月的磨炼,孩子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已经成功了。
在那一刻,我既激动又意外。
赛后,在小七的总结中,曾提到:“妈妈,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和比赛,我碰到了一些对手,他们很有实力,但是没有我之前担心的那么强大。我觉得自己更加自信和勇敢了,以前总是纠结自己能不能拿冠军。虽然,现在比赛的时候还会紧张,但不会害怕了。”
四、我的尝试
还记得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二学年学习结束后,开心队长在群里发了一个接龙,统计想报名参加景芳老师年度总结会的人员。
6月12日我就看到了链接。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仅报名旁听,更想要发言。
这一次,我只在内心中简单地挣扎了一下,6月13日,也就是1天后报名了。不为别人,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直觉。
虽然,那时候第二年的课程还没补完、还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想说什么,也怀疑自己会不会说得不好,甚至单纯地想想就很紧张。
6月26日晚上,我决定不去想我该说什么,就说自己内心中的所思所想。
我回顾了自己这两年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变化,也向景芳老师请教了关于AI与如何培养深度思考这2个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
这次体验除了满满的收获和激动以外,那些我担心的事情都不存在。
有队友反馈说,我把她想表达而没有说的部分说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通过景芳老师的解答,我理解了对待科技除了担心之余,更有保有一颗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做一些真正能够改变的事情。
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不断地思考思考再思考。我的问题主要是思考还没有足够深入,就提前结束了,而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
我豁然开朗。
如果没有勇敢的尝试,我也不会有机会马上得到指导和反馈。
从认知的改变,到行动的改变,过程很缓慢。或许几个月才有小的进步,几年才有突破,必须要从每一件事上一点一点的去做,有一天才能真的将一种认知化为行动、成为习惯。
孩子,你就像上天降临到人间的天使。你就像一束光照射到妈妈身上,打开妈妈的新世界。
帮助我看见我不曾觉知的部分,给我力量和勇气,让我如婴儿般重新认识自己,让我经由你的成长思考生命的本源,然后开启自己的新人生。
看到孩子,帮助孩子打开思路,鼓励孩子坚持进步,让孩子真正获得“内驱力”。
孩子不是要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也是童行通识教育理念,如果您感兴趣,欢迎扫码,下方体验「共学营」,让孩子从科学、艺术、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作者 | 何梦为鱼
一个致力于不断提升认知,始终践行终身成长的妈妈。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带娃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瓶颈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