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皇帝题字“道南正脉”,究竟有多大威力?
“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五代时期,僧人智璿乘一叶扁舟于雾霭遍及的湘水飘荡,待天朗气清,岳麓山映入眼帘,智璿恍若在天地不宁的尘世间看到一把最聆听的召唤。山间绿荫遮蔽,与世隔绝,几处破屋相错而落,岳麓书院的初形便是如此。
那时谁能想到,曾经如此凄清破落的书院,却有着当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一立就是千年。天地悠悠,山高水流,随滔滔湘水蜿蜒绵长的岳麓书院,便是历经几代王朝更替、几次摧毁与改革,都能在冰火之中涅槃而重生,历久弥新,日益光大。这份力量,是来自湖湘学子的岳麓传承,更是来自一代代岳麓出世盛名的思想巨擘。
北宋时期,书院盛极一时,岳麓书院得以重建,宋真宗正式题匾“岳麓书院”。而真正让这所书院得以名声的,先有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后有“传道济民”的张栻。“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身为孔孟之后的第一人,他光复儒学,为从何处而来的儒学寻根,为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一代大家立源,在他的启示下,湖南一派张栻不断向学,与朱熹开辟先河会讲于赫曦台,名震一世,开创了岳麓书院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朱熹曾言“南轩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朱熹的大儒生涯,皆启发于本次会讲。“儒润
两岸,泽被千年”湖南有了周敦颐,岳麓书院出了朱张会讲,后世儒学大豪也有了精神寄托之所。
“斯文不绝,则华夏不忘”,相继陪伴两宋走过的岳麓书院,依旧向世人发散智慧火星。元朝立汉,当行汉事,“书院之盛,莫盛于元”,以至于大明到来时,岳麓倒更加光芒四射,召唤各地而来的求学之士,这是属于它独一于历史深处沉淀的筋骨与底气。就在这里,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等待必成大器却又深陷囹圄的迷途学子王阳明。在岁月的轮转里,这位老人引领王阳明穿过濂溪祠,走过赫曦台,品读“传道济民”,看一代代岳麓人几百年的传承和执着,流连七日,这束岳麓之光,启迪着王阳明于思想上重新起航,乃至于后来龙场悟道扬万世名。
岳麓书院,不是为了培养只为科考的功利酸儒,也不是培养津津乐道却毫无担当的附庸雅士,而是要像张栻一样,成为真正匡正时弊的有用之才。吴道行担任书院山长后,积极汲取外界信息,与当时最盛极的东林书院来往,切磋观点互相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两所书院相伴一段赤诚的交集,情见乎词。
“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夫之还没踏入书院之前,便对这里心神驰往,于书院读书后,更是对这里情感深厚,受山长吴道行的影响,他虚心涵泳深造自得,将“传道济民”印刻心中。一草一木与轮回,春去秋来于片刻,怀着历代出仕名人都有的报国天下,最终,却也只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王夫之科考了,也考上了,他的前路是有光的,可他的国家却是天空掉落的启明星,隐入夜色。当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山间自缢,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绝食而亡,王夫之的光又在何方?“孤心拼不尽,试一问苍天”大明亡了,岳麓书院被毁,空有反清复明的执念却消耗在南明的颓靡之中,奔跑过,奋斗过,但都济济无事,归隐山林不投清便是他最后的反抗。“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岂活埋”从岳麓书院悟理开始,那便将理传承下去,将道潜心问下去。“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四十年的归隐生活,便是“船山先生”名垂千古的记录者。“立乎其大,着眼于远”,船山先生的传统学问、哲学慧识织出了一座思想高峰,也织就了岳麓书院的后继奔赴者。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再次在历史的尘埃中挺立,名扬天下。康熙皇帝赐匾“学达性天”,乾隆皇帝赐匾“道南正脉”,岳麓书院的崛起,注定使它在浮浮沉沉的磨难中愈加坚韧。
大清晚年,经世致用成为主流,岳麓书院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书院。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曾国藩、郭嵩焘、刘蓉相继于岳麓书院虚心求学高谈阔论,受理学影响,他们都决意追求“内圣外王”“整体严肃”成为经世致世之人才。没等来大清明星闪烁,倒是迎来了太平军的刀光剑影,儒家文化的存活只在弹指间,儒士捍卫儒家正统的任务迫在眉睫,随身携带《船山遗书》的曾国藩终于组成湘军,与王夫之的信徒们匡扶属于他们的正义。而王夫之遗作的现世,也随着岳麓书院开放包容的传播,将其深深刻在魏源心中。《海国图志》也好,“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办军械所,搞工业也罢,推动旧中国向新时代迈进的步伐,便是由这些深受岳麓书院思想启蒙的学士们来完成的。“中国早醒一日,有一日的益处”带着岳麓人务实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毁于一世,郭嵩焘在赴英诸使前众叛亲离,前仆后继的岳麓人在传承,在寻找,他们,不曾后悔。
身为岳麓书院最后一位山长,王先谦好似已经看到了一个舒缓笃定的时代离去,书院提倡“新”,可却不能容忍“太新”,年轻人在西方文化的渲染下不断变法,老祖宗的儒家血统被打的支离破碎,“乾坤毁,则无意见易”,青年们在急功近利的时髦之学冲击下,彻底反儒,和梁启超从互为知己到渐行渐远,看着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王先谦怕了,怕寒门子弟无书可读,怕太多工业学堂无法匹配中国少之又少的工业基地,但他更怕中国文明的随之沉沦。后来,梁启超在经受国外常住后记载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以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多了许多灾难”,或许再次回想起王先谦,他内心也算是非常认同了我们儒家文化吧。
民国时期,岳麓书院即将迎来他的更名“湖南大学”。留学归国的宾步程与千年学府山长王先谦相聚一起,湖南省督谭延闿便大手一挥,工业专科和传统文学相互碰撞,碰出延绵不绝的湖南大学。在宾步程的思索下,岳麓书院也有了属于自己混合体的校训“实事求是”。
树立理想,求真务实。青年的毛泽东也踏上了湘江求学之路,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他,每逢暑假便由老师杨昌济安排到岳麓书院住宿,抬头低头之间,便是伫立在不远处的校训“实事求是”,是否每逢眺望时都会对着这四个字冥想,这不得而知,但“实事求是”却成为了毛泽东带领中国走向新道路,开辟新光明的思想路线,是他对于马克思中国化一大贡献。
从千年中来,随湘江跌宕起伏,载学子来去,看王朝兴衰,叹世界变革,这座学府,不仅改变自己,更是改变着中国。“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它的故事,还在继续,余音袅袅,润泽绵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