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做一件事,让孩子学好数学
本文来自张新未老师在全村的直播,十七整理。张新未,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奥数国家集训队成员,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一等奖,三角龙教育创始人。文中图片来自pexels, pixabay
毁掉兴趣的做法
其实不论学习什么,都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一个人愿意在某一方面长久地学习,他一定对这件事情是有兴趣的。所以对于孩子,尤其是1、 2 年级和学龄前的孩子,千万不要着急去做什么,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孩子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第一步,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愿意去探索、去尝试、去挑战、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如果对一门学科失去兴趣,大概听到学科的几个字都会厌烦,更不要谈有效的学习了。
毁掉兴趣的做法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但有时候有些做法反而适得其反,会磨灭了孩子的兴趣。总结下来两大类:
无聊的事情天天干,无聊的事情巨量干
就比如同样类型的应用题一天做50道,计算题一天做200道,日复一日,兴趣基本就说再见了。适量的练习有助于强化记忆,但过量的练习不仅没有意义,更是一种消耗。
永远不会获得成就感的难题
总是给孩子超过他能力的题目,由于题目难度太高,没有办法攻克,孩子在其中只能感受到挫败,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会再有兴趣继续下去了。
最容易遇见的场景是什么呢?奥数题。孩子在做奥数题时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疯狂接受打击,可能好不容易做完一道难题又来一道更难的,所以如果不是孩子主动愿意挑战,不要过早地强加给孩子。要给孩子他踮脚就能够到的难度,这样成就感的不断叠加才能保持住孩子的兴趣。
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学习
有些人总会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教孩子。比如觉得怎么孩子连数都数不明白?百以内加法计算多简单啊?但事实上数数并不简单,不信你这样数数试试:1、2、3、4、10、11、12、13、14、20……44、100……你还数得下去吗?
这样数数的规律,44+44 等于多少?(答案下面公布)
看似有顺序,其实不知其所以然,就是数不下去,你看出来了吗,这是五进制数数,我们上来不解释十进制,就要求孩子会数数,对孩子真的不公平。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字,第一次接触加法运算,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上面五进制的数列,排列规律都搞不明白,更别说计算了。所以孩子数数也数不清楚,这很正常。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就可以发现其实每件事都是很难的,成人只是忘了小时候刚刚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成人也是在大量的数量化描述、大量的数学素材输入后,才慢慢得以熟练运用的。所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给孩子多一些机会积累。
答案:44+44=143
解析:44+1+44-1=100+43=143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再比如家长很多时候可能只看到了结果,只看到问题做错了,只看到孩子做题不够快,但问题错了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比如家长会问口算速算100题总错一个怎么办?
首先,问题做错了这太常见了,但我们要去看它的基数,如果是两个题里总错一个,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但100个题里总错一个,那没问题。
因为99题都对了,说明孩子不是不会,但过于追求1、2分的成绩会消耗大量精力,反而会使整体的学习效率降低,就变成了简单事情巨量做,毁掉了孩子的兴趣。
所以我们应该返回去看,去看过程,找原因。通过过程判断是哪个部分的知识没有理解,然后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如果真的在过程中发现有问题那就可以深挖一下,数学结果有错那一定是过程上有问题,那我们就去过程中找,发生了什么问题。
但是找过程其实应该由更专业的老师来做,因为数学是系统性的,家长并不清楚其内在逻辑,勾连关系是什么,从点去辅导,毕竟会鸡飞狗跳,有时候从高维度解决问题,甚至会断了孩子的知识连接,比如用方程的思维教三年级的孩子解应用题。
不要考孩子
家长要不要在家出题考考孩子呢?家长会说我经常在家给孩子出些简单的计算题培养他的数感,比如“2+3=?”看起来很有数学氛围,为什么孩子就不喜欢呢?
二加三等于几看似很数学,但数字并不等于数学,数字只是符号,是一种文字表达,文字本身不附加意义是没有含义的。
两个苹果是2,两本书是2,为了方便记录写作“2”,读作“er”,但“2”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如果孩子能解释2是什么意思,那这才是数学。
所以在认识字(数学里的数字、符号)、写字之前多跟孩子说,多让孩子听,多让孩子玩。小孩子在学龄前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学习,他的抽象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就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开始,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让小朋友有具体的感知。
家长能出题是好事,说明家长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提问题有方法,我们不能要求家长像老师一样可以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
比如问题的难度合适,正好不是很难也不是太简单,正好比孩子的能力高一点点但又能够得着……所以提出合适的问题交给老师,家长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就很好了。
比如说时间时可以说:“10分钟之后我过来陪你玩。”而不是“过一会儿、马上、等会儿!”多用准确的时间来表达,多数量化地描述场景,孩子就会觉得数学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再比如一本书在什么位置,你可能会说:“就在那。”这种方式是可以沟通,但不是好的数学沟通。关于位置你可以说它在桌子的右边,在书架的左边。总之,多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多陪孩子玩就够了。
所以,兴趣是一切的起点,千万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上适当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构建数学底层思维,学好数学。
一土全村邀请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张新未老师研发了一套给孩子的素养课,通过趣味性的动画和提问、讲解,帮助孩子理解知识根本,培养数学兴趣。
课程适合1、2年级的孩子,现在报名可优惠200元。长按扫码或点阅读原文链接,即可下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