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外资在华研发中心:八成在做全球研发,选址看重人才和产业集群
编者按:
2023 年 4-6 月,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起“外资研发中心调研项目”,主要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基本情况、落地要素、配套政策落实情况等展开问卷调研,并根据受访者意愿展开企业个案访谈。
文丨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一跞 唐家乐
责任编辑丨顾策
国际旅行重启以来,2023年密集访华的跨国公司全球CEO/董事长们再三刷屏,除了探访中国分部,与各级政府官员会谈,出席在中国设立的新生产和研发中心动工/揭幕仪式,也是他们的重要日程之一。
据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3年3-7月,至少有10家外资研发中心宣布成立、启用或扩建。
2023年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明确外资研发中心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部委第一次专门发文提及外资研发中心的重要性。其实,不论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还是接种疫苗针头、隔离防护服,都离不开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的研发和创新技术。只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低调的科创主体。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跨国公司以合资/独资的方式,带着生产设备和技术、管理人员来到这里,45年过去,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汽车、智能终端、半导体等产品的最大单一消费市场,今天已经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研发和创新的关键要素。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主要向工厂输出产业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人口红利。但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高校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出技术人才、研发人才。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在校学生超过4000万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仅60.5%,高校在校生85.6 万人;到了2022年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9.6%,在学规模达到4655万人。
早期,跨国公司主要在生产制造环节,通过外派专家和中国本土人才一起来做针对本地化的二次开发。今天,中国本土人才成为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绝大多数,有些甚至直接担纲某些品类的全球研发工作。他们是跨国公司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力量。
同时,依托中国这一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电子与电气、汽车等全球最大规模的产业集群,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快速捕捉市场需求,也在向本土竞争对手学习,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从中发掘科技创新点,甚至与用户共创,与中国本土科研机构携手,实现敏捷创新,并把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越来越多的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正成长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球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新站点,集结和发挥更多人的聪明智慧,推动全球科创发展,以更好的产品和技术造福全人类社会。
2023年4-6月,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起“外资研发中心调研项目”,主要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基本情况、落地要素、配套政策落实情况等展开问卷调研,并根据受访者意愿推进个案访谈与企业走访。我们将在2023年7月下旬陆续与大家分享调研结果与个案,希望对科创企业、政府、个人有所启发和提供借鉴。
以下是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报告。
调研样本情况
外资研发中心是指外国投资者设立、从事自然科学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包括为研发活动服务的中间试验)的机构,研发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等。
综合各级地方政府对外资研发中心的认定条件,它们需要满足三点要求:
1. 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从事自然科学及相关科技领域研究开发和实验的机构,组织形态包括独立法人、独立部门或分公司;
2.有明确的研究开发领域和具体的研发项目,固定的场所、科研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必需的科研条件;
3.累计研发总投入在200万美元以上。
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地区对透过VIE架构、实控人为外籍的公司也认定为外资研发中心。我们本次调研仅面向总部在中国以外,并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
不同公司对其研发中心的称呼不一,研发中心、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科创中心、研究院等,在此都统称“研发中心”。
本次调研主要以定向邀约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94份,回收42份。
尽管样本量不大,但我们预估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数量在 500 家左右,部分公司因总部未授权其披露涉及中国市场的部分数据而无法参与,且许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不止一家,我们认为以公司作为受访对象的42份问卷,仍是具备分析研究价值的样本。
从行业分布看,参与本次调研的公司,85.71%的在 2000 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主要来自医疗健康(33.3%)、综合(33.3%)、汽车(9.5%)、石化(9.5%)、电气(4.8%)、日化(4.8%)、信息技术(4.8%),其中总部位于欧洲的企业占61.9%,28.6%的来自北美,还有9.5%的企业来自日韩。
参与本次调研的公司,绝大部分把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其中71.4%在上海,23.8%在北京。中国员工规模则集中在千人(47.62% )和万人(47.62%)区间。
中国市场对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贡献良多。
在本次参与调研的公司中,超四成在中国市场营业收入达百亿元人民币规模,还有两家达到千亿规模。如果从中国市场在其全球营收中的占比看,超六成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在其全球市场中排名前三,更有3家的中国营收在其全球营收中排在第一位,38.10%的企业排在第二位。
投入超过很多中国上市公司
受访企业多为研发投入大户,超五成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在8家以上,其中最多的一家在全球设有36个研发中心。
而在中国,近一半的受访企业设立了两个以上的研发中心,最多的一家有6个。
这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资金和人力,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的中国上市公司。
查询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企业科创力数据库,研发投入超过亿元的企业2073 家,545家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超过千人,研发人员中位数为222人。
该数据库收录了截至2021年底的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全部A股、绝大部分港美股公司,合计6287家。
在受访企业中,一半以上2022年在华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规模超亿元,更有5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十亿元;近五成的外企在华研发人员超过千人,仅一家企业研发人员规模在百人以内。这样的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规模,如果放在中国上市公司序列中,也是属于靠前的位置。
换言之,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的投入,其实超过了很多的中国上市公司。部分接受个案访谈的企业表示,公司总部在华研发业务的投入并没有设置所谓上限,很多时候是依据研发项目实际需要,总部予以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中国研发中心发起的项目,也可能因为其创新性和市场前景而上升为全球项目,这类案例很多。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利用中国产业集群、人才优势开展研发,从近年高技术产业的外资使用情况看,这一趋势十分明显,逐年上升。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327亿元人民币、增长6.3%,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亿元人民币、增长28.3%,占比超过三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增幅更分别高达56.8%、35%。
这两个行业类别,也是今天中国科创生态的一个侧影,前者代表着中国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引领,后者源自中国科创发展的市场需求。
八成在华研发中心承接海外研发
近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升高,部分外资将生产链迁移去成本更低的国家。同时,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发布的《2022 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在全球132 个国家/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11名,同比上升1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最高。
外企也看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研发中心的主要优势体现 在产业生态(76.19%)、规模市场(71.43%)、创新环境(61.90%)。
在地研发,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可以更好地获知、响应用户需求,并快速开发创新技术和产品。随着中国的产业生态、规模市场的壮大,在华研发中心研发实力的增强,一些产业和领域也可能引领全球,最突出的可能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用户体验。
如果说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最初是以in China for China(服务于全球产品的中国本地化落地)为目标,而今越来越多地往in China for Global(在中国为全球)的方向延伸。
在本次调研中,超过五成受访企业表示其在华研发中心隶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总部,这意味着它们是其全球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同步参与全球的研发工作。
仅一家受访企业表示其在华研发中心只针对产品的中国本土化改进,将近四成的企业表示在华研发中心除了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还有面向全球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85.71%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华研发中心承接过面向中国以外市场的研发项目,这也印证了在华研发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个案访谈中,有企业透露其中国研发中心的KPI甚至已纳入全球考核,这意味着它们的工作,会影响公司的全球业务;还有企业的在华研发中心,就有某些产品/技术的全球唯一研发团队。
外资研发中心选址看重人才资源
受访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超过三成的企业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其次是深圳、苏州、成都以及南京。
北京和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聚集了一定量的高端的技术人才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外资研发中心聚集在这里,并不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2023年上半年,上海新增了9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922家,新增38家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544家,其中有部分研发中心不止是中国,而是亚太乃至全球研发中心。
这得益于上海一直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同时,它们对外资研发中心的认知、重视和支持也早于其他地区。
早在2017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研发人员超过100人的全球研发中心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给予500万元人民币开办资助,随后在2018年1月针对外资研发中心聘用外籍人才来沪工作办理工作许可相关事宜出台专门政策,2020年11月又出台了《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推出跨境研发通关便利、跨境金融服务便利、人才引进与培养、研发用地保障、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等。
其他省份也在努力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地。本次受访企业中也有不少在苏州、无锡、西安、佛山、长沙等地建立研发中心,特别是那些原本有外资生产基地的城市。
2023年4月,浙江省商务厅发布《关于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 2027 年经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要达200家,世界500强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不少于20家。
在当月浙江省发布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对跨国公司在浙投资外资研发中心,经认定后,省级财政在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3%的比例给予奖励,累计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其他省份的力度也不容小觑。就在2023年6月,江苏省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外商投资设立和发展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从支持开放创新融合发 展、提高研发便利度、支持引进人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二十二条措施。
2023年7月底,长沙发布《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提出2030年要初步建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明确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将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亿元支持,并按每年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10%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从各省份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看,2022年江苏为全国最高、305.0亿美元,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03家;其次为广东省,约为270.7亿美元;上海239.6亿美元。山西、河南、贵州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率超过100%。从问卷收集的反馈信息看,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中心选址,首要考虑条件是人才资源,其次是营商环境和产业集群。
受访企业中超过四成的研发中心选址优先考虑人才聚集,近两成企业将产业聚集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受访企业中有超六成表示,其研发团队成员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本土,人才资源成为研发中心选址第一要素并不让人意外。高等教育资源发达,特别是以住房价格为代表的物价水平适中,再加上产业集群,倒是给了更多中、西部城市引入外资研发中心的机会。
在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里,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只有9家位于北上广深,其中大多数集群位于新一线城市,它们对外资研发中心同样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事实上,接受个案访谈的企业,在考虑新的研发中心布局和扩张时,明确表示要在一线城市之外。
政策需要落地,
知识产权保护仍是重要关切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中国自2014年首次成全球最大FDI接收国,这些年一直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商投资也同时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竞争。
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产业政策一再加码,补贴效应立竿见影,如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洲芯片法案》(TheEuropean Chips Act)推出后,英特尔、格芯等一众大厂宣布在欧洲建厂。
一方面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对高端制造业的引流,另一方面则是明确地域限定的补贴政策倾斜,间接带来东南亚地区对外商投资的分流。
尽管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一系列新挑战,仍有大多数(85.71%)受访企业认为,在地化的研发中心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资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超过四成的受访企业表示2023年在华研发中心有扩张计划。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规模市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这些年持续的扩大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支持政策。比如,在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方面,外资研发中心可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支持。
2021年,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首次明确外资研发中心采购进口设备免税资格;《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
不过,从调研情况看,这些优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约六成受访企业知晓针对外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科技创新进口税减免等税费支持政策,也有近四成企业表示不确定。
在确定知晓税费政策的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享受了针对外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进口税减免等税费支持政策。
2023年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明确外资研发中心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研发便利度、鼓励引进海外人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4方面提出16条政策举措。
在本次调研受访企业在对中国科创环境提升建议中,超六成企业将知识产权保护排在首位,其次是海外交流交往、基础研究、财税支持。
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在稳步提升,并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在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外资研发中心、扩大开放吸引外商投资政策中,无一不把知识产权摆在重要位置。
当然,政策从出台到落地落实需要时间,同时知识产权又是科创生态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外资研发中心,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期待在各类科创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创生态各要素都得以提升,真正以科创引领发展,以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除了调研问卷,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还独家访谈了8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接下来还将陆续发布调研个案,与大家分享外资研发中心的科创故事。
调研个案
从跟随到同步研发,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做对了什么?
杜邦中国:从中央研究院到开放式创新
哈曼汽车事业部:研发“全球一盘棋”
欧姆龙大连:30年“学生”如何变“老师?
碧迪医疗:“百年老店”里的中国创新
霍尼韦尔中国:把创新放进各业务单元里
日立中国研究院:全球创新更依赖“中国场景”
中国如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活动主要贡献者?
点击关注 i科创力 查看调研个案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