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理性公众号新闻2023-08-03 15:08┃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法治与理性文\朱海就 编:瑞秋的春天☄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在于在这些运动中产生了上述理性,这种理性又进一步催生了法治,法治又带来了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法治可以放到目的手段框架下理解,因此是一个与理性(选择)相关的问题,由于选择总是个体的,所以法治的出发点是有目的的人的行动。法治从经济学上说,是一个功利主义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理性,这种理性使人能够进行这样一种“选择”,即把有助于个体幸福的普遍增进的制度“选择”出来并予以确立,或消除那些阻碍个体幸福的普遍增进的制度,法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这种理性支配下的选择过程。这种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认识“自发秩序原理”获得的。假如人们没有这样的理性,那么那些阻碍个体幸福普遍增进的制度,由于没有受到上述理性的审视,就有可能长期存在,人们甚至有可能会构建阻碍自发秩序的制度,这种行为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法律实证主义,它意味着错误的选择或非理性。每个人的行动都在塑造着法律,他们有什么样的理性,就在塑造什么样的法律。假如人们想拥有能够普遍改善自己境况的法律,那么他们就应该运用上述理性。在这种理性的作用下,“法治”作为一个过程将会展开。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具体结果,即具体的经验性规则,往往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这也就是哈耶克说的“自发性”。这种理性的作用,不是直接产生这种具体的、经由演化过程产生的规则,而是保障了一个自发秩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具体的经验性规则得以产生。这个框架本身也是抽象的,处于演化的过程中,并且也是人的行动的结果。可见,法治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它不是静态的与建构的。历史主义之所以与法治是相悖的,是因为历史主义不是从有目的的人的行动出发理解社会的,没有把人视为能够进行选择的主体,因此也就没有把制度视为人的选择(行动)的结果,而是把制度视为独立于人的行动的事物。他们缺乏这样一种认识,即应该让那些有助于分工合作(自发秩序)的制度,通过人的行动演化出来,因此,学者的任务,不是构想具体的制度,而是使上述秩序框架有可能出现。对学者来说,他并不具有那种建构具体的经验性制度所需的理性,但是,假如他具备有关自发秩序的理论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将为他提供有关构建秩序框架所需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指规划具体的蓝图,而是指一种新的认知,如对文明、野蛮、法治和美德等概念的新认知,对既有制度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社会前景的展望等。所以,法治的前提是“理性”,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立在自发秩序原理之上的理性。这种理性,使人们能够对制度进行“选择”,判断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消除等等,也就是上述理性的运用,法治的过程正是这种选择的过程。而法治的敌人是这种理性的缺失,它导致选择的盲目性,即人们接受或支持了不利于改善自己境况的制度。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由于人们缺乏上述理性而导致“非法”的制度的产生。目前,在高校的经济学圈子中,竟然产生了这样一条“潜规则”,即经济学论文一定要用“实证”,在论文中不使用实证,那么论文将难以发表,如是毕业论文,更是有可能在选题时就会被枪毙掉。这样一条规则的存在,是对经济学的莫大讽刺,因为实证恰好是经济学的敌人,但却被作为一个“要求”或“标准”,施加到经济学论文的写作中。这种规则的产生,源于主流经济学界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无知。这个例子推而广之,就是假如人们对社会存在与繁荣原理(自发秩序原理)无知,那么会导致在更大层面出现不利于个体幸福普遍增进的制度。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在于在这些运动中产生了上述理性,这种理性又进一步催生了法治,法治又带来了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合作公众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