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四中一路“鸡”进海外名校,留学后想跳泰晤士河……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次调研:在3-4年的高中阶段,你花了或者打算为了孩子花多少钱?
结果显示,竟然有40%的家长为学生准备了100万+的费用,还有14%的家长甚至准备了200万以上的教育预算!
这还仅仅是高中!
而这些钱,除了学费,不可避免地被用来参加各种标化考试培训、学科补习、背景提升活动、科研项目,还有留学顾问……每一项都是上万甚至十几万的开销。有学生告诉我,其实就是相信花钱能砸出一个好学校,“花的钱越多,上的学就越好”。
然而,“鸡娃”的尽头到底是什么?被“卷”了12年的孩子真的能在未来成为人生赢家吗?“卷”难道没有副作用吗?如果能够预料到这些副作用,你还会不会“鸡娃”?
回答这些问题,北京第一代“鸡娃”鼻祖王食欲可能是最适合的人之一。
95后的王食欲,从小接受“鸡娃教育”,从公立教育洼地的朝阳区,一路“鸡”进了北京四中实验班!本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伦敦大学学院,大学期间已经出来拍广告赚钱、当制片人,还写了两本小说,并卖出了影视版权。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她在留学之后得了躁郁症,一度想要自杀,妈妈说她“每天走在泰晤士河岸边,都有往下跳的冲动”。
因为从小被“鸡”,导致她虽然自律,却长期焦虑,无法发自真心地娱乐和玩耍,连谈恋爱都会掏出手机背单词,看电影也会出去打3通工作电话。
残酷的“自律”让她对休息甚至产生了罪恶感,导致严重失眠……
如果这就是长期“鸡娃”的代价,你愿意孩子担负吗?
不管你是“鸡娃派”or“佛系派”快加入爸爸真棒社群与同城家庭、升学专家畅聊吧,一起打开教育新思路!
北京小初群
北京申高申本群
🎁每周还有多次社群干货福利、国际教育快讯分享哦~
2021年,王食欲把她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全网获得了百万浏览。
今年4月,她和妈妈把从小到大的“鸡娃”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妈!这是我的人生。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长实录》,详细地记录了她上辅导班、小升初初升高、考上北京四中实验班、研究生期间抑郁症等的经历,带给我们一幅“鸡娃”全景图。
看过之后,你还想鸡娃吗?
“鸡血”的12年
升上4年级,小升初在即,食欲说,她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妈妈报的各种语文、数学、英语冲刺班填满。
周五晚上,她必须把所有学校作业做完,周六一早7点就要出门上课,除了三顿饭的时间,一口气要上到周日晚上。回来后,还不能休息,得完成9门冲刺班的作业!
其中,很多都是重复的语数英课程,为的只是在心仪的学校能占个坑。
“在这样的循环往复里,我逐渐感觉自己变得像盘子里任人切割的黄油,需要切成方形,就被切成方形;需要抹平,就毫不犹豫地被抹平。我并没有提出太多质疑,因为身边的同龄人过得都和我一样。就算有人反抗,提出不去上冲刺班,他也会被焦虑的家长推进教室里。
升学的容错率很低,而所谓‘正确’的选择又实在太少。就连这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也被家长们裹挟着向升学这个通过人数有限的独木桥进发。在这些家长看来,只要能过河、上岸,进入理想的中学,剩下的事情就都不重要了。”
4到6年级成为食欲最不愿意回忆的时光。然而,努力并没有换来好结果。因为她不是市区三好生,没有获得过比赛前3名,考级级别也不高等原因,食欲报考的每一所朝阳区学校,都没有给她面试,最后只能“病急乱投医”地去了崇文区(现东城区)一所民办初中。
小升初的挫败,让小小的食欲在初中更加“鸡血”,更加努力:
每天,她会提前半小时起床,做一套数学卷子;
在车上吃早餐,边吃边收听新闻广播,积累写作素材;
大部分的课间,她不会离开座位,而是尽量完成学校作业,没完成的部分也会在放学回家的公交车和地铁上做;
就连从地铁走回家的10分钟里,她都要听一段VOA慢速英文或者TED英文演讲……
“超人”的努力,食欲终于把自己“鸡”近了班级前三、全年级前五,还有一沓区三号、区优秀干部、区优秀共青团员的证书。
妈妈也没有袖手旁观。作为一个“鸡娃”家长,妈妈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妈妈会整理女儿初中3年大大小小考试的单科成绩、总成绩、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做成成绩卡片,分析进步和退步的原因。
每次考试后,妈妈还会研究每一科的每一张试卷:女儿为什么没有得满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帮女儿分析考点、对哪个知识点理解有误等,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拿到高分。
此外,妈妈专门制作了错题本,分门别类地帮女儿抄每次考试和作业的错题。考试前,再让女儿把所有的错题做一遍,如果还会做错,就回到课本,找出知识点复习。
Buff叠满的食欲,终于没有重蹈小升初的覆辙,在初升高阶段考进了当时北京四中著名的“道元实验班”,成为了第一届学生,当年道元班只招了18人。
10多年后,这些学生中有的前往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继续攻读硕博士,还有的在金融等领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
“道元实验班”全称“北京四中杰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道元实验班”,于2010年开办,选拔的标准是:
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迷恋的程度,有着扎实的基础和超越同龄人的学习潜力,且在此领域具有超常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敏感性和创造性,并有超乎寻常的学习内在动力。
在北京四中的3年,是食欲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道元班虽然也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但学法却和高考完全不同。比如数学课,老师会着重讲数学公式在几千年前是如何被发现、推导出来,以及这个公式要怎么应用于实践,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课,老师更注重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背知识点,考试不是做卷子,而是写论文。
生物课,老师甚至允许食欲自学,在高二下学期,食欲用微距镜头拍摄了一部《足边世界》的小短片,记录校园内蚁群的生活习性和搬迁节奏,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还顺带学会了拍摄、剪辑视频。
当食欲在学校的一门电影选修课上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后,学校还帮她联络了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导演薛晓路作为她的校外导师,辅导她入门了剧本写作。这是何等的支持力度和资源!
用现在的视角看,道元班上课的内容非常适合出国留学的学生。事实上,到了高二结束,食欲和同学们就面临着分流,有一半学生决定出国留学,另一半则被分配到了其他的文科班或理科班学习。
食欲因为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所以转入了四中的人文实验班。从没有学过高考内容的她,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只考了200多分,全班倒数第二!
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年时间。
对此,食欲非常坦然,“道元班虽然没有让我们狂背高考知识,但却传授给了我们很多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食欲在书中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感兴趣的可以找原书一读。她说,与其泡在辅导班里消磨时间,倒不如学会对校内教育资源精准识别和把握。比如:
复印学霸的笔记和作业,理解学霸的思维模式;
“吃透”教科书,想象自己就是高考出题人,会从什么角度出题,打算考核学生的哪一种能力;
去看教科书里的基础练习题,因为大部分高考难题都是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中衍生出来的;
带着剪刀去阅读,遇到不理解或是背不下来的知识点,就把这一页剪下来再分类记忆;
遇到高难知识点,可以和教科书来一场“角色扮演”……
如果说小学和初中,食欲是“被鸡”,那么高中她完全是“自驱”。
最终,她不仅以全国第一的分数拿下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还在高考中考出了628分!远高于北电的录取分数线。
△图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官网
“鸡娃”成功了,也抑郁了
看到书三分之二的地方,我感觉食欲真的是成功“鸡娃”的典范,她极度自律、学习能力强、又见多识广,在大学里事业就小有成就,还在大学毕业后,拿到了英国研究生的offer,即将出国留学——她是所有“鸡娃”家庭的理想孩子。
可是,就在出国后,食欲却遭遇了一场“心理危机”。
一天英国伦敦时间凌晨1点多,妈妈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哭着说“妈妈,我不想活了,活着是在没意思!”“没有具体的事,就是活得很丧,毫无意义!”
后来妈妈才知道,那段时间是女儿躁郁症最严重的时候——连续好几个月的失眠,偏头痛、寻麻疹、感冒等疾病压垮着她的身体。每天走在泰晤士河岸边,都有跳下去的冲动。
在查询了关于抑郁症的相关信息后,妈妈发现,青少年中抑郁症患者不在少数。根据最新的数据:
19.5%全球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其中中国中学生的发生率为27.4%!(柳叶刀·公共卫生)
24.6%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国民心理健康调查2021);
17.5%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国家卫健委2021)
在反思原因时,妈妈认为,可能是因为:
她只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从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情感需求和情绪状况;
每次女儿想向她倾诉自己的苦恼,她都会批评和指责女儿,让女儿更加焦虑、痛苦,再难再不容易都是自己扛、自己消化;
多年被“鸡”的教育经历一直让女儿觉得,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功成名就,但当女儿发现大学毕业后,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求功名不得,从半空中走下来归于平凡又不甘心,巨大的落差让女儿突然之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而作为当事人,食欲认为,自己的焦虑和失眠一方面确实来自于长期的“鸡娃”教育。
从小训练出来的过度自律也给食欲造成了长期的焦虑——无法放松下来玩耍,稍微打一会儿游戏,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内疚;连谈了两任的男朋友,都坚持不到一个月就被分手,因为他们受不了食欲在等餐位的时候背单词,看一场电影要接3个工作电话,掐着表约会,唯恐时间被浪费。
而另一方面,食欲还有“政治性抑郁”,即在社交媒体上浏览了太多负面新闻,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在她失眠严重的时候,头脑里都是大学一年级去肯尼亚贫民窟做艾滋病临终关怀志愿者,亲身经历的当地人被截肢事件;走在英国的大街上,看到流浪汉,她总是忍不住给对方买食物,要不然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悲剧,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不给予帮助,悲剧终将会降临在我们头上。课我找不到办法去帮助别的房间里的人,这让我十分挫败。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老师、家长、社会都对我们给予厚望,大家都相信我们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长大成年后我对自己只剩下失望。”
找到人生支点
为了治愈自己,食欲说,她尝试过很多方法。
比如达·芬奇睡眠法、清醒梦训练法等,但都收效甚微;也在国内外都看过心理医生,医生推荐给她许多“亲测有效”的方法,比如拿走卧室和书房里所有中标、关闭手机日历的待办事项提醒功能、不在床上做一切与工作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强迫自己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等等。
其中,对她起到最佳疗愈作用的,是食欲从小到大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写作。
在初三时,食欲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她写的一篇科幻小说登上了杂志,获得了150元的报酬!爱上写作的她,每天就只想写小说,还和妈妈商量能否休学一年,专职写作。
这样的提议当然被妈妈驳回了,但热爱写作的种子却就此埋下。
在食欲申请四中道元班的时候,招生老师说,他们看中的不是孩子市级三好生的身份,而恰恰是她发表的小说!
当在英国确诊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后,食欲开始动笔写她的两部小说《生活没有太多眼前的苟且》和《妻子是制片人》。在小说中,她不仅疗愈着自己的情绪,还卖出了影视版权,养活着自己。妈妈说:
在写完两本小说后,虽然没能完全矫正睡眠习惯,但至少,食欲开始能睡着了。
经历了如此痛苦的一段经历后,妈妈和食欲都在反思过往的“鸡娃”经历。
妈妈说:
现在想来,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孩子寻找热爱和喜爱的领域,比如画画、运动、音乐……帮助孩子找到几个人生的支点,让他们在一个方面有挫败感的时候,还能找到其他慰藉,而不至于陷入绝望。
看了王食欲的故事,你还想鸡娃吗?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和经历。
本期福利
在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对本文的看法。
8月7周一晚19:30
听如何围绕梦校打造自己
8月9周三晚19:30
听英美加大学就读体验大不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