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像拇指姑娘一般大小,就可以整个人躺在它毛茸茸的毛发里了!”
当失去家园的小小人遇到体型巨大的流浪狗,两个漂泊的灵魂发生碰撞。他们要去哪儿?是寻找下一个家园还是继续远行?也许这些已不重要,他们正并肩同行,成为彼此的“移动城堡”。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AniOne线上展」专访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孟莹、周唯、王江珊同学带来的毕设作品《大不点》。在一片森林的某个树洞里,住着一个小小人,虽然她是小不点但她的名字叫大不点。一天她的树洞被暴雨摧毁,无奈之下她踏上了寻找新树洞的旅途。在跋涉途中大不点的背包无意间被划破,掉落的果子吸引了一只流浪大黄狗前来,大不点开始骑着大黄狗继续她们的寻家之旅……学术趴:本作给人带来温暖安定的直观感受~尤其是结尾的设计,狗狗的背鞍成为小小人的家,这个点子是怎样想到的呢?孟莹:感觉想到这个点子还是挺水到渠成的!因为我家现实中也养了一只叫布丁的大金毛,它站起来的时候,可以把爪子搭在我的肩膀上,跟我差不多高,所以我经常会幻想如果我们俩的体型差更巨大一点的话,会是怎样的场景!王江珊:开始和导师讨论剧情的时候,我们设想了两个走向:一个是小小人和狗狗最后找到一个适合的场所并且定居下来;还有一个就是这版“狗狗的移动城堡”——小小人在狗狗身上仿佛置身温暖的金色麦田。不过最初只是在狗狗身上放一个小帐篷,后来感觉有点假,就结合了狗狗背鞍和马鞍的样子,设计了小小人的房子。学术趴:本作标题《大不点》、英文标题LITTLE DOUGHTY有勇敢之意,主角却是一个失去家园、到处寻找新家的小不点,为什么想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为什么选择“家”这个话题呢?王江珊:一开始出于对狗狗的热爱,孟莹同学提出想围绕狗狗来创作故事,于是我们开始头脑风暴,不断提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题材、世界观等等。当时提到微观世界的时候,想到孟莹之前说她喜欢抱着自家大金毛狗的感觉、可以把脸埋在毛里,于是我们就畅想着:如果我们像拇指姑娘一般大小,就可以整个人躺在狗狗毛茸茸的毛发里了! 孟莹:在与导师们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狗狗身上“家”的符号性是很强的。狗是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的动物,如果换成其他动物这个故事就很难成立。而选择《大不点》作为题目还想表达一种反差感:小人身上是有着与体型完全相反的勇气的!就像我们自己,也许很渺小,但不妨碍拥有巨大的勇气或是其他美好的品质,这也是我寄托在这个作品中的愿景。王江珊: 与其说为何探讨“家”的话题,倒不如说是因为最后想把故事主题范围缩小,以便清晰表达的时候,发现“家”这个意象是最贴切的。首先我们希望小小人和大大狗应该是一个温馨可爱治愈的伙伴故事,其次我们想避免在故事中出现人类(考虑到故事发展和工作量的原因)。既然如此小小人就要住在离人类远一点的地方,狗狗也只能是和人类比较少接触的流浪狗,所以我们最终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农村附近的森林里。因为流浪狗本身就有“无家可归”的标签,它和小小人产生的羁绊说到底和人类是相似的,还是一个陪伴和家的概念,因此就顺势将小小人设置为“因意外失去了家,需要寻找新的家园”。这样两个失去家的灵魂碰到一起,自然而然会产生火花~我们想表达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像旁白里提到的,一开始小小人会把家的定义,简单而狭隘地和物理上的“树洞”挂钩,也可以理解为“以树洞为家“是小人一族的生存本能。而与狗狗的相遇让“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有其它抽象但珍贵的含义,比如“陪伴”“温暖”“友情”等等。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负责给《大不点》做原创音乐的李冰同学将树洞理解为舒适区,我觉得这种视角也很有意思。学术趴:本片的故事简单、生动有趣,请问在三人担任导演的情况下,大家是如何统一口径、协商出最后版本的故事的呢?最后敲定的情节符合各自的期待嘛?孟莹:我觉得故事能有现在这副面貌我们的导师们功不可没!在我们三人都持有不错的观点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会帮我们各方面梳理选择最合适的。最后画出的情节在我看来还是舍弃了蛮多的,前期头脑风暴时大家提出过许多有趣的点子,但因为篇幅限制和其他一些原因最终没能呈现出来。比如,小人最初有一个易拉环做成的门牌,还有一个树叶做成的地图等等;最早期的故事版本跟现在的也很不一样,最初小人搬家的理由是她实在忍受不了生活环境像垃圾堆一样,而在狗狗的帮助下,终于到达了向往的远方,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从一个垃圾堆搬到了另一个垃圾堆。王江珊:印象之中剧情讨论没有什么太大分歧,故事剧情从大纲到剧本到分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细节。在组内讨论和导师讨论的时候,大家会一起选择对故事发展和工作量最优解的情节。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很完整,也是符合我的期待的。学术趴:本作整体的美术风格给人带来温暖柔和的视觉印象,请问如何确定这种美术风格的? 以及温暖的氛围感如何营造出来的呢?孟莹:美术风格方面我们参考了《大坏狐狸的故事》,氛围营造上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龙猫的一张海报(如下图),是由黄海老师创作的。两个小女孩在龙猫的毛里、仿佛置身于麦田的画面,一下子就让我感同身受。王江珊:画面整体氛围、色调的话,主要随着故事情节和时间线的发展进行配合。比如小人出发是白天,遇到狗狗再出发是午后,然后她们共同经历了很多,最后到晚上的篝火结束一天。和乌鸦打斗那段选在了黄昏,这是为了让小人和狗狗心意合一的时候,有更温馨的氛围。周唯:在具体操作上,确定这样的美术风格之前我们做过两个大方向的尝试,“纯手绘感的”或“注重形状切割的”:采用前一种方式的话,效果自然且丰富,但耗时耗力又不太好统一;后一种办法是沿用了大三联创时探索的背景绘制方法,虽然效率很高,但我认为缺乏创造性,比较呆板,画面效果不好,而且要用这种画法画一百多个镜头的背景,创作热情都被消磨干净了。最后还是决定采取远景大色块渐变过渡+中景贴材质+近景硬笔风格化绘制的方式。美术风格参考了《大坏狐狸的故事》,大坏狐狸的背景是水彩手绘,它的动画也有一些水彩效果,比如阴影的水彩边缘,我们借鉴了这一点。在此之外,我们还给人物添加了水彩材质,使大黄狗看上去更加毛茸茸。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首先我们的片子里包含了清晨、正午、下午、黄昏、夜晚,再确定色调之前整合了大量真实照片,取色后尝试绘制小稿,进行微调后保持统一,再保存色卡。另外,比如小人和狗狗在寻找新家蒙太奇那段,氛围比较欢乐,所以我们就调高了画面饱和度明度;而离别时,则降低了饱和度,使整个画面看上去灰暗,更符合人物当时的情绪。关于哪些是纸质水彩,那些是电脑绘制,可以说基本全是电脑...只有一个镜头是手绘。学术趴:这个手绘镜头是小小人躺在狗狗背上的主观镜头吧,像是躺在麦田里仰望天空的感觉,很朦胧、很温暖,请问为什么选择这种表现形式呢?周唯:对,这个小人躺在狗狗背上的主观镜头是用的纸绘,电脑绘制虽然可以模拟但是比不上手绘,同描几张就能产生丰富的肌理和比较随机的运动,很像麦子随风摇摆的效果。
王江珊:这个镜头主要是呼应我们对这个片子的主题印象“金色麦田”。本来期望这个镜头的效果是微风轻抚麦田、微微摇晃的细腻的感觉。最初打算用木偶动画实现的,后来拿到手绘稿后综合整体考虑,还是通过透明度变换的效果比较融洽一点。
孟莹:而且纸绘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有情怀的动画形式,对于如此重要的毕设我们也很想尽可能多尝试,因此就在这里安排了纸绘画面。
学术趴:在背景处理上,本作采用大色块的平涂方式,在笔触和肌理的处理上却很有层次和空间感,其中进行了哪些设计呢?
周唯:我在初期整体绘制时区分了前中后景、做出了明度差。一般来说远景如天空或者树的剪影,都使用水彩技法,比较虚有透明度;中景硬笔切型,软笔塑造,使其有一定细节量;前景风格化处理,使用硬勾边,和一些白色勾线模仿纸上作画的高光效果,显得松动且有手绘感。背景这样处理的话,整体比较统一且效率高。
学术趴:本作的音乐设计很巧妙地丰富了旁白的情绪表达,音乐起伏与情节起伏衔接得恰到好处,这一融洽的节奏感是如何实现的呢?
王江珊:声音这部分主要是由我来沟通、交接和监制。我在后期完成前先剪出了定时长的版本给到分别负责配乐和音效的同学,两位同学根据时长节奏进行创作,然后我在后期进行画面的缝合。
但是这里我想特别转述分享一下音乐的设计理念!李冰同学和我谈过,角色“大不点”的主奏乐器是一支长笛,配的是比较有颗粒感的弦乐拨奏,体现主人公小小的一只,自由穿梭的感觉;而狗狗“小小黄”的主奏乐器则是巴松。小小黄和大不点一起找家的时候,两个乐器没有完全合奏在一起,巴松的旋律更多是在模仿长笛,因为这时候她们还没有真正成为朋友且双方在遇到困难之前各揣心思。而在最后两位主角战胜乌鸦心意相通后,长笛与巴松之间的“对话”变得更丰富了。希望通过这种相互对话的概念,以体现主角之间的微妙变化。
学术趴:非常感谢大家接受本次采访!恭喜大家的毕设终于成功放映,并备受关注,回望这一年的毕设经历,相信大家都会很有感触,想请问大家对于自己的毕设经历有何感想?对后辈们又有什么寄语?
王江珊:感想:终——于——做完了。谢谢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在毕设期间的帮助和支持。也谢谢我自己熬过来了。加油,都会过去的。
孟莹:做毕设的日子是痛并快乐的,毕设真的是很难得的、可以潜心创作的机会,虽然刚做完制片表的时候两眼一黑,只觉得永远都做不完了。但是突然不用做毕设了,我又不知所措了,甚至会怀念在电脑前边哭边画的日子,只能说惯性太大了。所以我想对后辈们说,即使痛苦如毕设,还是要尽力去享受它的(笑)。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