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票房近17亿背后,藏着不得不说的6条人性“潜规则”公众号新闻2023-08-09 09:08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者: 帆书 · 落落最近,电影《封神第一部》火了。精细的剧情、走心的演绎、震撼的特效,加上众多传统元素的叠加,口碑一路逆袭,票房轻松破16亿。网友们纷纷感慨:没想到,《封神》这次真的要封神。更没想到,电影还带着商朝历史一起火了。越来越多的人看完电影,依然意犹未尽地议论:商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纣王真的是残暴昏君吗?那个年代真的用活人祭祀吗?“他们知道,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当大一统的商王朝如日中天时,兴于西土的周族尚十分弱小。作为生长在羌人为主的环境里的一支小族,周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韬光养晦、休养生息。自始祖后稷以来,周族一直有谨小慎微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一边自命姬姓,以显示自己和羌人不同;一边在西土族群抵制商朝的战争中远遁山林,避免冲突。他们知道,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有逐鹿天下的野心,曹操故意说出:“如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听后,立刻假装被雷声吓得筷子掉落,以此来打消曹操的疑心,这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的机会。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具备足够强大的实力时,锋芒毕露绝不是聪明的行为。生活中,那些能力、成就略高于常人,备受期待的“种子选手”,跌落神坛的速度往往也快得超乎想象。外界的金钱、声望、地位、权势,会带来他人的奉承、夸奖和自我的虚荣、膨胀。他们逐渐看不清外界的危险和自身的处境,最后难免登高跌重、令人唏嘘。真正优秀的猎手,都懂得蓄势与等待。百战不殆,不如一击即中。“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是说周文王在被纣王囚禁期间,推演创作出了《易经》。很多人以为,《易经》是本算命之书。其实,它记录的是文王发现的世间规律。这是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可以颠倒重来。也正是这个规律,坚定了他推翻商朝统治的决心。世间万物此消彼长,商朝曾经很弱小,如今也可以变得强大;目前的强大未来也终将灭亡,弱小的周族也可能取而代之。有了这份信念,果然,在后来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败殷商大军,建立西周。西方哲学家讲事物永恒发展变化,中国哲学家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散兵游勇的项羽能攻入秦关,成就西楚霸业;卑微不幸如勾践也能卧薪尝胆,逆风翻盘。世间之事并无绝对,我们当下一时的失意坎坷,自然也不会成为永恒不变的绝境。这世上,没有永远的低谷,也没有永远的落寞。无论当下有何艰难,只要耐心等待,转机就会到来。“唯一能影响天命的因素,是人的‘德’,也就是人处理现实问题的准则。”殷商时期,用活人祭祀的行为颇为频繁。除了奴隶、战俘,连贵族有时都不能幸免。而这样的暴行,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殷商的灭亡。当西周取而代之后,周公果断废止了这一残酷的风习。他认为,王朝兴替的背后,虽然有上天意志的改变,但唯一能影响天命的因素,是人的“德”。西汉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分析了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为什么能推翻一统六国的强秦。答案正是,秦没有做到“仁义”。这一点与周公所说的“德”不谋而合。周公认为,人不能奢望揣摩上天的意旨,只需要把世间的义务履行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活中的许多事,明明我们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但结果可能还是不尽人意。考试、晋升、项目、感情……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并非我们能一力支配。但只要我们“尽人事”,天命就终会给予最好的结果。其他的,我们既然左右不了,自然也不必再想。“过度扩张给早商带来了荣耀,但更有隐患和教训。”对于商,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以纣王为代表的晚期殷商,也就是殷墟时代。但其实,早商的奇迹更多。它拥有地跨千里的遥远殖民城邑,以及规模庞大的仓储设施,甚至拥有一种几乎抵达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气象。但这份过度扩张带来的荣耀,本身也成为了隐患。正如《荀子》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商族人凭借常年奔走贸易,了解并结交了包括周族在内的不同族群。他们希望这些族群能为我所用,充当他们的马前卒和附庸。但商朝统治者或许想不到,未来的周族不仅在军事实力上对他们产生了威胁,还动摇了他们用活人祭祀上天的信仰根基。现实中也是如此,那些曾经成就你的品质,未来也可能成为伤害你的利刃。大胆实践的人,可能会因急躁冒进而马失前蹄;小心谨慎的人,可能会因保守求稳而错失时机;脚踏实地的人,可能会因缺乏想象力而发展受限;天马行空的人,可能会因不够实际而被迫停滞。一旦超出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范围,优点也会变成缺陷,真理也可能变成谬误。“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回顾起自己创作过程。面对遗址中残破不全的累累白骨,即使是再冷静的学术研究者,也很难做到心如止水。历史上,殷商的血祭是由周公终结的。而除了行为上的禁止,他还抹除了关于所有的相关记录。正如作者所说:“忘却是比禁止更根本的解决方式。”但考古发现与研究,无疑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他一边为揭开历史面纱兴奋不已,一边又对挖掘出的杀戮与嗜血负罪不安。“这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犹如独自走过撒满尸骨的荒原。”到最后,他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慨:“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人类归根到底,是充满好奇心的。但并非所有东西,我们都能够承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结果。无论是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奇观,还是情感世界里的聚散离合。做学问者固然需要追根究底,但普通人为求心安,有时不妨过得糊涂一点。正如老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生活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也许,我们至今也还难以完全了解我们自己。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或许每个人都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有人说,是为了知识、为了情怀,为了格局,为了气度。但其实,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会发现它实实在在的作用。人类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周而复始,千百年来,人心始终不曾变过。正如《春江花月夜》中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了解过去就是了解现在,了解古人就是了解自己。如今的月亮仍是古时的月亮,如今的成败兴衰也和古时一般无二。我们常说,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结局如何。但我们能通过了解历史中那些与我们个性、处境相似之人的行动,加以推测。考古,就如同挖掘出深埋于地下的镜子,照出那些被我们遗忘、忽视、不曾关注的形象。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商灭夏是如此,周灭商亦是如此。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周文王如此,商纣王亦如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性的循环却从未走远。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的教训,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要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或者至少,不要再摔倒一次。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END 来源于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上帆书,听懂好书!不想错过我们的老铁请动动你们的小手指点亮星标☆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