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一个聪明孩子变傻,就经常和TA这样说话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刘爱梅朗读音频
音乐:Dakota Suite-This Failing Sea (Peter Broderick Remix)
歌曲:pylat - Nightmare
作者|刘纯婷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一个小女孩,在她姐姐美貌的光环下长大,妈妈总是豪不吝啬地夸奖姐姐的美貌,总结一下就是肤白貌美。而她,又黑又丑。
因为妈妈说的太多了,她就信了。
此后很多年,无论有多少人多少次,说她长得好看,她都觉得是客套,这些话在妈妈那句“又黑又丑”的魔音面前,不堪一击。
说了很多很多之后,她才觉得这事可能是真的。自己是好看的。
这一年,她40岁。
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大两岁的哥哥,她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和哥哥一起学数数。
每次哥哥都数得对,数得多。但是她不会。妈妈总是说,你真笨。
等她上学了,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笨,学得慢,应付不来,妈妈就越发说她笨,学业成绩一直乏善可陈。
不仅如此,她还对自己的不聪明,充满了内疚和抱歉,认定自己就是无法令人满意,长期的无力感让她感觉生活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她总是说,我为什么生活得这么难。
等到后来的后来,她才知道,自己能看得懂很深奥的书,能完成很艰巨的任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她也可以做到,一点都不笨。
只是,这一年,她45岁。
一句话,说多了,就变成了真的。
这就是父母的魔力。
每个孩子出生,他原本有很多种可能。
但是,父母早期的定义,会成为孩子最初的出厂设置,限定孩子的发展。
这个出场设置,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情感方面,我是不是一个被照顾得好的,可以被充分满足,被充分喜爱的孩子——这个设置关系到他以后对人际的基本信任,我是不是一个被喜欢的、受欢迎的人。
另一方面是,他从家人那里知道,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脾气好的,还是任性的——这个关系到对他性格和能力的塑造。
这个出场设置一旦确定之后,想要改变这个程序将极为困难。
我前面写的两个例子,这两个女士一个被定义为丑的,一个被定义为笨的。
这些标签可以跟现实没有关系,即使这两个女士是美的、是聪明的,这个定义依然能发挥作用。
甚至她们可能还会去营造和寻找自己是丑的、笨的、被嫌弃的、是没用的证据,并对此深信不疑。
这几年,有一个热词,叫“普信男”——明明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
这也是一个出场设置,在我们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一些男孩子,一出生便得到了太多的疼爱和喜欢。
我很好——就是他们最初的出厂设置。哪怕其实他们无甚优点,也不影响这个感觉。
这个部分不需要与事实相符,但是却可以起到比事实还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现实。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身上那些不好的品质,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如此,我们只是发现了这些。
比如:他是懒的,脾气不好的,聪明但是不努力的,没有毅力的……
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们给了他这些品质,孩子才有的。
我们的沟通模式里面,隐藏着很多不易被我们察觉的陷阱,而这些陷阱让我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比如说一个妈妈特别讨厌人偷懒,她觉得自己勤快,做事情有规划且雷厉风行,她就不希望孩子偷懒。
于是她就对孩子身上偷懒的品质非常警惕。
孩子才三年级,看电视是偷懒,玩耍是偷懒,做手工是偷懒,先玩再写作业是偷懒,找同学玩也是为了偷懒……
然后,她就很焦虑,经常训斥孩子,你这么小,就学会了偷懒,长大了游手好闲,要吃尽苦头。
但是她感觉孩子越来越懒了,她很苦恼。
可同时,她又觉得孩子不愿意做事做功课,总是帮孩子做。
当我们讨论偷懒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自己除非是在上班,或者是在学习成长,否则她都很自责,会自我攻击。
所有的休闲娱乐,对她来说,都是偷懒。
她为什么一刻都不能允许自己歇下来呢?这里有一个很伤感的故事。
她家一直期待男孩,她的第二个姐姐被送养了,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女儿,为了获得父母的一点喜欢和疼爱,她变成了那个最会干活的人,只有在勤快这件事情上,妈妈是能够给她一点好脸色的,甚至是依赖她的。
但是同时,她也很悲伤,为什么家里的衣服和碗都是自己洗,为什么自己需要那么努力去付出,需要如此辛劳。
所以偷懒却被妈妈喜欢是一件多么令人渴求的事情,但是在她的感觉里,妈妈只爱她的勤劳。
这是她建立关系最重要的砝码,她不能丢。
于是,这种未解决的冲突,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地出现,一方面帮孩子做事情,一方面骂孩子懒。
是因为她内心有想偷懒却不敢释放出来的恐惧,但是在孩子这里达成了——这个孩子终于不需要做那么多事情去讨妈妈欢心了!
不断地指责孩子懒,是对自己有个交代;让孩子偷懒,是愿望的达成。
可孩子给整懵了,一方面帮我懒,一方面骂我懒,我到底是要做,还是不要做啊?
经过长时间的投射,孩子可能真的会变懒,另外对孩子学习的打击,也可能真的会摧毁他勤奋的念头。
那么这个孩子就真的啥也不愿意干了。
这个塑造就逐渐被固定下来。
很多亲子关系都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身上都长着我们最讨厌的品质?孩子为什么不像我?也不像我期待的样子?
这真的都是好问题。
事实上,孩子的这些特质,不是他们本来有的,而是被塑造的。
塑造的过程,就藏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中。
沟通中存在两条线路: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这两条线各自运行,在沟通中起着不同的影响。
如果这两条线目标不一致,那么我们就会跟孩子去互动一个冲突,或者说把一个冲突植入到孩子身上。
就像我们上面的案例中,妈妈希望孩子变勤快,这是明线,是她能够意识到的;
她希望孩子偷懒,这是暗线,这条线是她意识不到的,而暗线才是妈妈最深处的愿望。
如果您觉得:我越期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孩子却越不符合我的期待……
那么,我们不妨按照这个思路,从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入手,观察一下自己的话中暗藏了什么玄机。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风雨,冒着风雨前行的家长们,不要忘记了自己。
把我们自己照顾好,比帮助孩子、改造孩子更有效。
明明想要离孩子更进一步
却说出冰冷无情伤人的话
强势、情绪化、不善于沟通的父母
容易碰上叛逆的孩子
而耐心、温和、善于沟通的爸妈
往往培养的孩子是温和、温暖的
《旅美25年博士妈妈的高效教养法》
28节精品音频课
给你28个具体而微的孩子养育方案
28招亲子沟通技巧
↓↓↓
画云老师的课具备系统性,能让父母更好地自我觉察。
沟通前的自省、沟通时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沟通后的行为模式,整个过程,画云老师用她育儿中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进行透彻地讲解,深入浅出,给了很多父母启发和思考。
最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全面培养孩子的8大核心竞争力
原价99元
限时特惠:79元
高效亲子沟通
从容面对孩子成长的各种问题
实现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更优秀,妈妈更省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订阅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作者介绍
主播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