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毁掉一个人,让他孝顺就够了
1
今天下楼的时候遇到一位带着两个娃的母亲。
大娃看上去八九岁,小娃也就两三岁的样子。
小娃在扯着嗓子嚎叫,想要姐姐手里的玩具。
妈妈说:把玩具给他玩啊,忘了孔融让梨了吗?
大娃在嘟囔:我不想给,他自己有。
妈妈有点生气: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大娃委屈巴巴,但硬是没有把玩具弟弟。
众人皆知孔融四岁能让梨,但孔融让梨是在父母“诱导”下进行的。
成人世界都可以为蝇头小利大打出手,却还让孩子分享和奉献,这根本不符合人性。
何况,当初孔融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杀掉的。
2
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变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直白点是:父母有了孩子是一时情动,谈不上恩情。有了生命本身是没有恩情的,怀孕期间就像东西装在容器里,出生就像瓜熟地落,大自然再生的过程一切都是无比的和谐和自然,以至于谈什么恩情就庸俗了。
这言论放现在,还有人会跳脚指骂有违人伦不孝顺;放在当时,自然成为曹操杀掉孔融的一大“罪证”。
不过在中国古代,孩子根本不是孩子。
孩子是懂事、听话、乖巧为父母分忧的小大人,是提供劳动价值的父母附属物;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当时孩子基本功能的总结。
在这种环境之下,孝顺是为了规训。
例如《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家里吃的不够,为了养母亲把儿子给埋了。
如今看来,这种行为就是变态。
但是,在当时郭巨就受到了嘉奖,其意图不在于对老人好,而在于教导人们不要质疑权威。
孝顺的观念和封建统治互为表里的,孝顺的本质是皇权的下层延续,是服从性的延展测试。
孝顺孝顺,重在顺,即顺从权威、粉饰矛盾、以保稳定。
3
上高中时,学校总会进行感恩教育。
我清楚的记得高三那年,台上讲演的那个人姓张,一把鼻涕一把泪对学生讲着我在心灵鸡汤和意林上看过的故事。
后来因即兴发挥超时向学校领导当场提出加价,却被领导以“为孩子们好”而拒绝后,继而表情愤懑不平。
孝顺本身是一件投桃报李的事,中国历史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却都是在宣扬单方面的感恩。
我们从小被灌输怀胎十月的辛苦,养育之恩,即使父母再怎么伤害孩子,别人也会劝:好歹他是你父母啊。
怀胎生孩的痛苦是一开始就能预估的,就譬如打工,怎么不想劳动还想拿钱?此外,如果生了孩子不养,是要犯遗弃罪的。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首先就要建立在子女“受恩”的基础上。
如果父母没有尽到自己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便必然减损子女“孝顺”的义务,调整双方关系,以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进而实现人格的平等与独立。
曾奇峰曾说:
用爱替代孝顺,是全文明级别的巨大进步,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将享受这一进步带来的无限福利。
因为爱,是自愿平等的。
你爱我,我才爱你。你伤害我,我就不爱了。
4
王小波曾说:
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举例言之,我们讲究孝道,人人都说孝子好。
除了人类之外,没有一个动物会倡导孝顺。
因为物种的成功在于基因延续,为了生存养育,抚养子女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父母对子女有着有生以来的牺牲性奉献精神,但子女对父母好却并没有写在基因里。
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孝顺,这是正常的因为符合人性。
不孝,是人类发明了孝顺一词后做出的道德绑架。
总有人在说养老院条件差,虐待老人。
或许养老院没那么差,只不过是:
如果大家接受老了去养老院,就会把钱用于自身消费而不是为社会做贡献了。
韭菜们,也更不愿意生孩子了
没有了新韭菜,上面的人吃什么?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