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看到孩子闲下来就心发慌?饱和式学习,到头来多是无用功
广告
广告
摘 要
做父母的,有时总会看不惯孩子彻底闲下来。信奉“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父母也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甚至不惜让孩子“饱和式”学习。
前不久,有博主分享了在高铁上遇见的一对母子的故事:
一开始,那位妈妈柔声细语地指导孩子写作业,写错了,她问孩子再写一遍好不好;孩子改对了,她也会立刻鼓励“对,就是这样”。
孩子说累了,妈妈也一起休息。她会跟孩子聊高铁为什么这么快,给孩子介绍路过的桥是怎么修建起来的,看到其他乘客取行李也会考考孩子英文怎么说……
这位妈妈真的很努力,但是也真的太努力了,在作者乘车的两个半小时里,她完全没有停下来过一分钟。生怕孩子少做一道题,少思考一个问题,就被别的孩子甩在身后。
其实不止中国父母会这样,美国不少父母也这样。担心孩子未来工作、收入不理想,生活质量、幸福感倒退,让大家谁都不敢“踩刹车”。
“相信良好的教育能给孩子更好的工作,相信辛勤工作总能保证向上流动。这让美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痴迷于物质上的成功,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不懈努力。”
这是《大西洋月刊》特约作者Derek Thompson在《工作主义让美国人痛苦不堪》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场景,也是当下父母的写照。
在工作主义的思想下,为了保证孩子未来的工作与收入,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像对待工作一样,觉得学习越多越好,只要学习就一定有正反馈,不惜让孩子饱和式学习。
但连轴转的劳累也在讲述另一个事实——埋头忙碌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斯坦福大学就曾有研究发现,超过限度的持续忙碌,最终会毫无结果。
有少儿频道曾做过一项调查,虽然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享受一些纯粹的快乐时光,但还是有超过1/3的家长希望,孩子们在休息时看的电视节目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看完能学到点什么。
布朗大学教授Hilary Levey Friedman在走访了近100户中产家庭后发现,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音乐、体育的兴趣培训已经成为标配。为了防止意外让孩子不能继续学习,只要孩子的时间足够,每一类还都选了两项来培养。
错误信念让家长和孩子陷入无效忙碌
斯坦福经济学教授John Pencavel就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就会急剧下降;每周工作70小时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和每周工作55小时的人相同。
那对孩子来说,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遗憾的是,很多研究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先说学习方面。
担心学校的作业练习量不够,很多家长都想着给孩子加加餐,安排额外的练习题,觉得多练习多熟悉能让孩子学得更好。
但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就发现,过度学习在短期内效果很好,但长期来看,基本没有用。
实验以抽词汇卡测试的形式进行。第一组参与者共进行了5轮,没有一位参与者能够在一轮内一个词都不错;第二组是“过度学习组”参与者进行了10轮,每个参与者都至少获得了3轮满分。
一周以后,第二次实验中,过度学习组的成绩依旧领先。但是四星期后再次实验,两组的成绩已经没有差别。
仅仅四周,过度学习的优势就已经减少了这么多。此后又有多项不同的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人员们认为,如果目标是长期记忆,那么过度学习或许并不是很好的策略。
到这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想着,那让孩子学点不同的东西,换换脑子,是不是就能避开过度学习的负面效应了?
那这就不得不说说大脑是怎么学习的了。大脑特别重要的一个区域就是前额叶皮层,它有三个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功能——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和动机,帮助控制冲动并忽略干扰,让人可以制定并执行计划。
但是前额叶皮层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它过度劳累,那三个重要功能都没办法执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累的时候,就算是父母把他们按在座位上,他们也很难集中注意力,还容易发脾气。
而看起来比较不费脑子的课外活动,也讲究一个过犹不及。
今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参加一项学校体育活动和另一项非体育课外活动的学生比没有这些追求的学生更可能进入高选择性的大学。重点在后一句,但参加任何一种类型的两项或多项课外活动,并不比只参加一项有优势。
简单来说,让孩子课外踢足球很好,但同时还让孩子打篮球和游泳,并不会产生两倍、三倍的好处。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