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增强人类在电影制作中的创造力?
8月中旬,编剧工会又一次和制片方商谈,谈判又一次破裂。
已经持续了三个月的好莱坞大罢工,仍将继续。
漫威在拍摄《旺达幻视》期间,未经允许扫描了群演的人像数据,用作了数字备份,侵犯了群演的肖像权。
《旺达幻视》剧照
在AI尚未大举来临的时代里,就出现了如此乱象。
不得不说,人类阵营正在分裂成“亲AI”和“反AI”两个阵营。
这两个阵营争论的焦点,在于“钱”和“主权”。
看上去,矛盾不可调和;听起来,未来一片黯淡。
始作俑者是AI,那么AI怎么看AI在影视行业中的使用?
ChatGPT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这样的:
1、确保AI技术的发展和影视创作之间建立平衡
2、确保AI技术的使用是可控和有益的
3、确保AI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编剧的工作和职业造成不利影响
AI的具体回答
还记得生成了《阳春》剧本的AI“本杰明”么?(点击这里回顾)
在不尽如人意的《阳春》之后,本杰明并没有被束之高阁。
2017年,它又生成了一个剧本:《这不是游戏》(It’s No Game)。
这一次的本杰明,经过了迭代和升级,在故事结构、台词和连贯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评论认为,AI代替人类编剧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
《这不是游戏》海报
但可惜的是,本杰明并不是剧本的唯一作者,影片的导演奥斯卡·夏普也参与了剧本创作。
这使得《这不是游戏》,成为了一部“人机互补”的剧本。
由于剧组并未说明本杰明和夏普的参与比例,因此AI剧本是不是真的获得了真实的进步,也无从考证。
奥斯卡·夏普
编剧们大大舒了一口气,自己的饭碗暂时保住了。
2020年,查普曼大学电影专业的学生,用GPT3的算法,创造了AI编剧Shortly Read。
人类给Shortly Read输入了触发事件,随后Shortly Read生成了《目击者》(Solicitors)的剧本。
《目击者》海报
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一个男人声称自己是耶和华的见证人。
在故事里,Shortly Read埋入了两个巨大的反转。
宗教题材和反转,多多少少显示出了AI的创作能力。
一年后,GPT2生成了《AI:机器人写剧本》(AI: When a Robot Writes a Play)的剧本。
成片长一小时,讲述了一个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的沉沉浮浮。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剧本中表达了机器人对于人类生死、情感的理解。
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数码算法版的《小王子》”。
《AI:机器人写剧本》海报
不过,和《这不是游戏》一样,人类在剧本中贡献了大约10%的内容。
当时有业内人士预计,AI要想独立生成一个连贯的、没有毛病的剧本,还需要15年的时间。
一年后,ChatGPT横空出世,好事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有好事之徒让ChatGPT“随意创作”生成了一堆故事想法,然后从中选出了一个题目,再让ChatGPT去完善故事的细节。
每当故事的走向偏离设定,或是出现了不合理情节时,主创团队会给出新的提示,让ChatGPT自行修改。
经过多次调整后,ChatGPT输出了一个4分钟的剧本,并像一个真的导演一样,给出了分镜头表、灯光、服装、配乐等建议。
这部影片名为《安全地带》(The Safe Zone),最终成片6分39秒。
故事带有强烈的反乌托邦色彩:在被AI占领的世界里,三个兄妹为了争夺一个前往“安全区”而互相残杀。
《安全地带》剧照
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充斥着大量对话,视觉表现不足。
但ChatGPT是语言类AI模型,并不具备视觉能力。
因此,《安全地带》是残缺的,归根结底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
这部AI短片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人机合作的效果,以及未来的蓝图。
虽然在创作速度上,AI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但在作品的完整度、流畅性甚至是情感生成方面,它依旧需要人类的反哺。
这是一个需要机器来理解人类的时代,而不是人类削足适履满足机器需要。
人类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健全机器的能力,而不是被机器塑造的信息茧房所包裹。
网飞,又是网飞
一直以科技公司姿态行走于影视圈的网飞,自然也不会错过AI这个浪潮。
和生成剧本相比,网飞更加激进地采用了文本生成影像的AI技术。
网飞找来了喜剧演员、作家基顿·帕迪(Keaton Patti),他模仿机器人的语气写了一系列的剧本,再用AI生成动画,组成一系列的短片。
基顿·帕迪
后来,这些短片被放在网飞公司的《网飞是个笑话》频道上播出。
而网飞之所以会相中帕迪,那是因为他在驯服AI方面,有着自己的经验。
数年前,帕迪曾经让AI刷了1000小时《蝙蝠侠》电影,然后生成了一部《蝙蝠侠》剧本。
网飞希望能让AI技术走得更远。
2021年,网飞上线了4分半的动画《谜题先生希望你少活一点》。
在AI尚未大规模使用的年代里,这部影片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半笑话半震惊。
笑话是因为它前言不搭后语,动画制作粗糙。
震惊则是,AI的剧本,已经抓住了恐怖片的本质和精髓。
《谜题先生希望你少活一点》海报
两年后,网飞和日本的软件公司Rinna合作了《犬与少年》,用AI生成了动画片的背景。
网飞并不指望AI可以替代人类,只是用AI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网飞官方表示,动画行业人才紧缺,才是促进其使用AI的原因。
当然,AI圈的老朋友“本杰明”,也没有缺席文本生成影像这个赛道。
2018年,本杰明生成了自己的第三部电影《神游》(Zone Out)。
本杰明不仅撰写了剧本、执导了影片,而且还主演了电影。
由于AI没有形象、没有摄影机,于是本杰明学习了《阳春》演员在绿幕前的表演,以及公有域的所有影像资料,并将其进行整合。
《神游》海报
剧本和《阳春》一样没有逻辑,演员的脸和公有域视频资料的“贴合”也模糊不清。
这使得《神游》仅仅是一次海量视频资料的重新剪辑和组合。
AI自主生成电影,在当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学呓语”。
2023年,湾区的设计师艾马尔·瑞施用ChatGPT、MidJourney、Pixelmator、Motionleap、Final Cut Pro等工具,制作了一部蝙蝠侠题材的动画。
2分多的视频中,展现了诸多场景,在细节、氛围,甚至是人物造型上,AI给出的答卷都令人满意。
那么制作这么一部动画需要多久。
答案是6小时。
但MidJourney终究只是一个图形AI,瑞施的“动画”,更像是一个配音、配乐的PPT。
在这股风潮和大量AI使用教程的协助下,大量爱好者和学生涌入了这个赛道。
人们用AI写作、画画、甚至在毫无编程基础的情况下,制作游戏。
未来还是来得太快了些。
在编剧和演员罢工之前,科技巨头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了令人难以拒绝的工具。
Google公司的Phenaki,就能用几行句子,生成一段1分钟以上的视频。
Phenaki可以根据要求,实现不同的景别和镜头运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处理物体的变形。
在弄潮儿的手中,大量的前置、预览甚至是重复性的工作,已经被交到了机器的“待办目录”里。
时代在向前发展,科技在更新革命。
每一次的科技大爆炸,都会让一群人流离失所,但旋即又会有新的职业出现。
罢工无法阻止时代发展;越是罢工,AI来临得就会越快。
破茧而出还是深陷于此
电影的发展基于技术进步展开,目前的技术,已经远超了“机械复制”的范畴,“机械原创”的可能性有增无减。
这就导致了人类的“主体性危机”。
在AI之前,技术一直扮演着奴隶的角色。
它本身不具有主体性,也没有参与主体性构建的资格。
20世纪20年代末的“技术决定论”出现后,“技术”成为了具备自主性的力量,它会“逼迫”人类按照其逻辑发展和前进。
编剧惧怕AI拿走署名权,演员惧怕AI拿走了肖像权,剪辑担心AI拿走剪辑权,导演担心AI拿走控制权。
一言蔽之,人类惧怕AI创建了主体性,人类沦为机器的附庸。
当然,这只是极端的情况,这只是悲观者对于未来悲观的设想。
著名信息研究公司加特纳,就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个预测。
到2030年,电影大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0%上升到90%。
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
全球最大的娱乐技术展会NAB Show 2023上,Adobe公司的AI工具Blackmagic备受关注。
该工具可以自主地在后期工作中,添加适当的内容,以增加影片的质感,解放劳动力。
目前,它已经用在了《壮志凌云 2:独行侠》《阿凡达:水之道》等电影中。
新技术正在改变电影的构思、开发和制作;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已然来临,抵抗和罢工,显得没有什么新意和作用。
也就是说,该来的,总该会来!
乐观来看,技术在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人们的进步,实现了一种良性的“人机交互”。
机器,从奴隶,变成了人类的合作者,其与人类的关系也变成了“主体-主体”。
而原本占据主体地位的人类,则演变成了“机械化有机体”,也即“赛博格”。
本杰明、安捷秀能够生成剧本,起因是人类的代码;随后,AI的剧本又会被人类解读,研究,以理解机器的逻辑和语意。
赛博格的出现,是人类被机器驯化的结果。
ta证明了技术是可以殖民人类身体的。
人类的意识被异化、逻辑被改写,主体性被重塑。
承认自动化系统是创作的主体,是一个冒犯性的命题。
艺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独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
因此,才会有人以罢工来抵抗新技术。
但这种行为,太过于卢德主义和一叶障目。
它和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一样螳臂当车。
在AI的面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技术已经无法被抵抗的时候,艺术才会出现危机。
好莱坞的俗烂剧,才会被抛弃。
当艺术出现危机,艺术家才会去思考,究竟是哪一些人类的精神财富被写进了人工智能系统。
技术,始终是,而且也只能是追求更好艺术的助力;而不是毁坏艺术的解构力量。
技术奇点将至的宿命论在AI大潮下,再度被点燃。
或许,只有度过了这个奇点,电影艺术才有未来。
作者丨云起君
好 课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