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圆桌回顾|科学与艺术:在生命力的山顶相遇

圆桌回顾|科学与艺术:在生命力的山顶相遇

公众号新闻
文/李宇 赵舒萌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交融,然而,如何使二者的相遇迸发出内在蓬勃的生命力,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8月4日,由澎湃新闻联合拜耳中国举办的“看见生命力”多元共创艺术展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开幕。当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翔,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数字流行艺术家、本次艺术展览策划人李政钟等四位嘉宾围绕“生命力”这一主题,从科学、人文、艺术等不同角度展开圆桌讨论,探讨如何以“生命力”为媒介搭建起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并最终助力赋予人类社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动能。


何为生命力?

随着生成式AI、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替代了许多原本需要人类劳动的工作内容,躺平、疲惫等词汇频繁现身于社交媒体之上,生命力的概念与意义似乎正被悄然解构。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节点上,澎湃新闻艺术资深记者、圆桌主持人陆斯嘉发问:“什么是生命力?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李政钟提到,自己与父亲李磊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是关于“生命力”的具体表达。他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包括家庭在内的上一代人的影响是实然存在的,但是正如“细胞的产生不仅是复制,还有它自身的裂变”,新的一代仍会有自己的新思考。无论是代代传承的艺术传统还是Z世代的个性创新,都是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李磊则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感知生命的能力,但在当下的不少时候我们的感官会被遮蔽。但事实上,每个个体都是生命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倾听、接受外在的事物,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交流互动,仍然可以达成“生命力”的表现。

高翔则引用了《孟子》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的典故,对“生命力”作了具象化的阐释。禾苗枯萎,大雨倾盆,蓬勃而生的自然生长过程,便是“生命力”的真实模样。在本次“看见生命力”艺术展中,同样有许多作品以自然风物的生长凋谢过程为母题,展现周期性变化中蕴含着的无限生命能量。

“这个竞争世界是需要‘力’的,我们不仅要讲生命,还要讲‘生命力’。”许纪霖强调了生命中的力量概念,从晚清严复所言“德力、智力、体力”谈起,过渡至普遍化“竞争”的当代社会,许纪霖认为竞争力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力”。

针对年轻人面对挫折感时的“躺平”“低沉”倾向,如何让当代人走出充斥着焦虑的“系统”?许纪霖这样回答:“看见生命力,不是看到外在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看见自我的生命。”在充满竞争感、考核化评定的社会语境下,尝试淡化或脱嵌于外部环境施加的社会压力,将“看见生命力”的视角与精力由外部转向内部,由他者转向自我,也许能提高内在的坚韧生命力。

至于“生命力”的具体理解,许纪霖从肉身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肉身的生命力依靠的是医疗科技的进步,是一个硬性的指标;精神方面的生命力则是人类更深层次的追求与思索,是理性、情感、理智的力量。”

以艺术表达生命力

“看见生命力”多元共创艺术展举办的初心为“通过装置、油画、雕塑、摄影等多样艺术形式,展现当代人对生命母题的细腻体察与多元洞见。”本次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征集了数百件作品,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用自己擅长的形式,以艺术为方法,讲述着独具个体经验的“生命力”故事,并最终凝结在展出的三十件作品之上。


用李磊的话来讲,即“艺术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提到:“生命力有很多的表达方式,在人类的文明当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性的表达,一类是感性的表达。”前者走向了量化、科学的领域,后者则常常被纳入人文艺术的版图。

作为一名教师,李磊深耕于艺术教育领域数十年。在如今的教学中,他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通过艺术形式完成学生自己的独特表达。“把他(学生)那种敏感的、还没有确认的想法确认下来,一点点发现自己。”在这种意义上,艺术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促进自我生命表达的一剂良药。


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许纪霖也认为“人类最值得珍惜的生命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科学、人文、艺术都是以人的想象力为起点,或借由量化实验计算推演,或借由知性思考表而达之,或通过视觉效果展示出来。许纪霖还提及,艺术家、人文学者、科学家都要珍惜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同时也要保护孩子们讲故事的能力,让表达的生命力代代传承下去。

以科学赋能生命力

科学技术由人发明、使用,也为了增进人的福祉不断推进。陆斯嘉以对“科技背后的人”的关照,开启了嘉宾们关于科技和生命力之间互动关系的讨论:科技是否促进了人的生命力?以何种方式?


在高翔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肉身”生命力的理解。高翔深耕营养、睡眠、神经性疾病、衰老等生命科学领域。他认为,现代数据的科学技术及相应的网络思维,为生命科学的“多组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让我们对健康“生命力”的理解更加多维。

李磊则谈到了科技和生命力在精神层面的交互:“科技作为一种工具,使我们的能量大大地延伸了。”他分享到,在艺术教学中,他常常鼓励年轻人们掌握新工具,去延伸思想和表达的宽度和广度:“AI工具创作,我画一张画,大家一看就是一张画面,他们做的1秒钟24张画面。”李磊认为,在科技支持下,艺术呈现出的庞大信息量是新一代艺术家的优势。

然而,正是因为科技仅仅是一种“工具”,李磊强调,生命力的精神深度才是艺术的本质。“精神的穿透力在哪儿?这才是艺术最感人的根本之处。”

科学与艺术,未来何去何从?

艺术家克里斯托费·马利曾说:“艺术与生命科学二者密不可分,就像音乐与舞蹈一样契合。”对于山脚下分手、山顶相遇的科学与艺术如何密切互动、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生命力的双重变奏,各位嘉宾又作何理解?


策展人李政钟多年从事数字艺术创作,其专业领域正是科学、艺术共同创造生命力的体现。李政钟认为:“数字艺术的魅力在于,在充满不可控与随机性的数字艺术展品中,随机序列隐含着生命艺术自由迸发的密码。艺术创作也在数字序列中得以永生传承。”科学技术延展了艺术创作的存续周期与展示形式,在更多元地呈现生命经验的同时,本身也体现了生命力的内在力量,数字艺术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针对借助AI工具生成艺术作品的创作现象,李政钟认为虽然AI参与塑造了作品的样态,但创作的核心冲动“其实不是技术带来的,而根源于人自己的所思所想”。

李磊同样认为“不同的时代一定有不同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但他也提及,艺术家思考问题,可能需要超越感知的局限,达到更为宏大的尺度。从微观视角来看,借助AI工具,人类已极尽地拓展了官能与知性的感知边界,发展着自己的生命力。但放到宏大的宇宙视野中,人类所为也许只是沧海一粟,甚至人类个体的兴衰存亡都是微而渺小的。李磊提到:“我们要重视生命,同时还要以一个更加宽大的心去看见生命。”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外,高翔还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书法艺术》课程,是一位具有科学素素养和人文视野的跨界学者。他认为艺术与科学虽有明显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从零开始、无中生有的艺术,都创造着‘生命力’。”论及未来二者的互动方式与方向,高翔希望,“艺术赋予科学发展的生命力,使科学理性更有温度。”


强人工智能的时代之到来如同潘多拉魔盒之开启,既为人类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许纪霖认为,随着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正在被消解。许多人在网络空间中通过游戏、VR成为强者与勇士,与现实世界形成反差,“他们的生命力在哪?”这是一个“既古典,又非常现代的话题”。

在圆桌论坛的最后,主持人陆斯嘉就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的未来抛问。许纪霖认为,从理性层面来讲,ChatGPT一定会超过人类。但真正的创新需要自我生命力,需要充满饱满精神的生命力,目前ChatGPT仍然是欠缺情感功能与自我意识的。

同时,许纪霖提到,目前ChatGPT等强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向“具身智能”阶段发展,其自我意识仍有被唤醒的可能。当曾经异道而行的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同频共振,当代表工具理性的科学与象征人文知性的艺术“在山顶相遇”,AI工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能是无法预期的。正如许纪霖所说:“毕竟我们只是碳基生物,很难想象一个硅基生物的‘生命力’是什么样。但不管怎么样,未来的世界需要穷尽我们的可能去想象,而这种想象恰恰代表了我们人类。从这一点而言,‘生命力’可能会提升,这个提升不仅需要人工智能,也需要生命科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速度与艺术的激情!宝马艺术车1975年至今创造了什么?活动回顾|可持续作为一门慢生意活动回顾 | 老品牌如何焕发生命力让"一票难求"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这才是"现场"的生命力梁永安 :摸鱼的人,才是清醒、有真生命力的人老品牌如何焕发生命力? | 金字招牌微博连麦预告【光子映画】往期回顾|在玉米地一直流传着关于光子映画的传说点赞一下黄永玉人本主义为什么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国际存在-人本学院创始人亲授「OH卡牌工作坊」回顾|逃离职场压力漩涡华安基金25周年记:投研进化论,绽放“有机体”的生命力戏剧活动回顾|舞台之上,寻找真实自我开幕在即∣一同奔赴“看见生命力”的艺术旅程老钱:什么人在反对这些提案?致同咨询:2023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洞察报告青时际会|专访 温妞妞:在生命选择的际遇里,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入围艺术作品揭晓丨澎湃新闻x拜耳中国邀请您“看见生命力”2023 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为艺术爱好者带来一场当代艺术盛宴别的简报|科学家确认土卫二适宜生命居住直播回顾|高考后的另一种选择 爱尔兰中外合作办学详解双林奇案录第三部之川黔连环案: 第二十五节当大模型时代到来,如何借助 AI 驱动生命科学与医药创新活动回顾|读书会实录:赵英男老师《美美与共:法律多元的理论透视》Light ad Shadow-6 Night Train艺术手帖招聘 | 加入我们,与艺术做同事人本主义为什么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国际存在-人本学院院长亲授6个故事,记录微小但磅礴的生命力采风回顾|与著名散文家共游五天四夜是种怎样的感受?宁成春|如何做出有生命力的书籍?27年「好戏不断」从周年庆看银座的创新力和生命力载歌在谷活动回顾|最火中秋游园到底多好玩?探寻中华文化数字生命力,“探元计划2023”正式启动虚拟的山河大学与真实的教育困境教练开青少年班了沙龙回顾|AI应用创新治理与互联网 3.0 创作者、创意保护研讨沙龙顺利举办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