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张献民 | 录像技术与创作的互动

张献民 | 录像技术与创作的互动

公众号新闻



张献民策划的夏季电影风剪辑课合影


张献民 | 电影教学



录像技术与创作的互动 
作者:张献民

越战是胶片现场记录的开始,也是终结。之前的现场画面都只是新闻的用途。越战最精彩的16MM画面之一是1975年北越攻克西贡时澳大利亚的摄影师对着坦克炮管拍下来的。我国的胶片记录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新闻性,其实大部分录像记录也如此。但胶片的终结可以看作被毛主席逝世那个瞬间所预示。

当晚,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值夜班的摄影师(该机构如同现在央视时政组)接到中央电话,备齐器材,被小车接到人民大会堂。他和助手以为那里半夜有活动,没想到小车进入大会堂地下,在黑暗的隧道中行驶了四十分钟才钻出地面,来到一个半山坡的别墅区。摄影师判断可能是西山附近。上面也没有人交代任务,自然哪件事情重要就拍那件,如果对事件没有判断能力,谁官大就拍谁。他们很快发现最大的那个躺着不动。他们就化悲痛为力量,把在他们之后赶到的江青等人到现场时的表现一一拍了下来。 

注意:这些素材是没有声音的。就是那辆北越的坦克碾倒美国大使馆的围墙,是个默片彩色镜头。当时治丧室里众人的话语和哭声也没有记录下来。 

但两者还有个差别,就是越战的现场画面我们大部分可以看到,而那个貌似西山的临时治丧室的资料我们一直没有看到。封存之后的资料画面连新闻的资格也没有,新闻电影后来播放的是数日后一切整理停当后拍摄的大家毕恭毕敬。看不到的画面,唯一的作用是内参。内参之只有画面没有声音,倒象个比喻。 

现在难以想象西方经历了60、70年代的家庭录像运动后,激进的纪录片工作者到70年代中后期还在使用没有声音的16MM。一方面,制造业中心在从美国往日本转移,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工作者表现相当保守。这一点中国的故事片创作者们也一样,大家对专业性的追求太自觉了,后来只有纪录片工作者跟录像跟得紧。当时专业录像非常笨重,被认为留在影棚中最合适。野外和现场只有家用录像和胶片。文革期间1967年有个法国大夫来中国拍了两盒录像完全业余,69年一个日本女共产党来中国拍了一些胶片非常专业,可惜都不如后来安东尼奥尼的名气,所以其影像一直没有传播。

80年代中后期普及开来的野外录像设备标准格式是大3/4。这是英寸格式,可是日本的专利,这也开始了直到今天日本设备对专业领域的统治。通行的两个级别,广播级和电教级,也是这个阶段开始的,大3/4的广播级是BVU,电教级是U-MATIC,共同点是分体机,就是信号读取和记录是两个不同的机器,相互间用数根电缆连接。

现在纪录片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典型人物是陈汉元刘景琦等,分体机时代的代表人物是王海滨。之后是模拟beta的时代,代表人物为吴文光、段锦川、蒋樾等,这是90年代初的事情。再往后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DV了,中国最早使用是在1999年。DV的普及是有前兆的,96年开始就有人使用家庭设备拍摄纪录片,如杨荔钠的《老头》,更不用说80年代末就有当代艺术家使用同样低端的设备拍摄录像艺术,如张培力的《洗鸡》。DV的出现只是顺应了这些人的需求。 


杨荔钠《老头》剧照


张培力《洗鸡》剧照

 
胶片、分体机、模拟BETA、DV四代主流产品的相互更替大约平均7、8年左右。这个年限是日本电器制造厂商在模拟时代设定的,当时为促进消费,他们给专业设备内定了这个更新的速度,为家用摄像机内定的是4-5年,虽然说明书上的使用期限要更长。这7、8年的周期,就居然真的在过去几十年中,与中国纪录片运动的几个阶段完全合拍,可见技术与创作的互动,在录像领域比在更古老的印刷术和更新鲜的互联网都要准确有效。


比如胶片时代,宏大叙事很重要,解说词一定要气壮如牛、委婉如歌,配乐肯定是交响乐,典型的是《长江之歌》(该片其实并非胶片拍摄,只是赶上了那个时代)。分体机时代是专题片开始盛行,受第五代的影响,精英知识分子走向边疆、也常常就是他们曾经插队的地方,拍摄当地的系列纪录片,西藏内蒙等都是典型,如《藏北人家》。模拟BETA时代开始了新纪录片运动,部分人的书写更加个人化和本土化,但他们往往还依赖着媒体资源,推荐蒋樾的《彼岸》。DV时代完全个人的影像,一个人前后期全活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的精英作品是《铁西区》。

当代艺术领域对活动影像记录媒介的使用,没有时段的差别,但从美学风格上来说,大致张培力、邱志杰、蒋志等人是个HI8的创作状态,杨福东是胶片版古董,董文胜、高世强、陆春生、韩涛是HDV即高清版。

王兵《铁西区》剧照


故事片领域,格式同样交错无规律,2007年还有16MM的作品《金碧辉煌》。

翁首鸣《金碧辉煌》剧照


对比不同时代、使用不同技术格式拍摄的接近题材作品,以及揣摩技术格式对艺术特征形成的影响,类似文化考古工作。在这里列出几个对比。有些作品几乎不可能看到,虽然这在电驴时代是匪夷所思的,但假以时日,部分读者在网络中的考古挖掘一旦成功,也可以乐两三天。


第一对: 

吕乐拍摄于1987年、完成于1990年的《怒江:失去的峡谷》,主要为香港投资,拍摄了怒江沿岸的二十几个村落,牵涉到7、8个民族和7、8种宗教,是云南遭到产业性旅游开发之前的全面写照,16毫米胶片拍摄NAGRA同期录音。此片难求,国内估计没办法看到,巴黎人类学博物馆有藏,有心人去掏吧。


赵大勇拍摄于2007年的《废城》,是一个82年被废弃的碧江县城现在的状况,在怒江边的山脊上,其复杂和多面,在中国纪录片中罕有匹敌,诗意与时代指向也恰到好处。HDV拍摄。该片另一个技术与艺术互动的明显之处,是他曾经于90年代末用数字BETA上那里去拍过,花了20万,拍出来的素材后来一点都没用。 


赵大勇《废城》剧照


第二对: 

孙增田拍摄于1997年的《神鹿啊神鹿》,接受过美术高等教育的鄂温克女子柳芭离开都市回到山林,在鹿皮上作画。孙导是电视系统内模拟BETA时代的代表人物,之前关注过鄂伦春人。唯其不完整,方彰显着文明的破碎。


孙增田《神鹿啊神鹿》剧照


顾桃拍摄于2006年的《敖鲁古雅,敖鲁古雅》,DV拍摄,拍摄对象是柳芭的两个亲戚,也是鄂温克,其中一个也是上过美术学院回到山林的。在这两个人的拍摄之间,柳芭已经醉酒倒在河中冻死了。是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自我意识最强的几个作品之一。 


顾桃《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海报


第三对:

赵亮和胡jie分别拍摄的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前遣散圆明园画家群落的情况,两个作品分别在事隔十年之后,在栗宪庭先生的鼓励下、在胡jie的妹妹胡敏的鼓励下,终于诞生出来,为历史留下一页。当时两个人都非常不专业,摄像机都是家用的HI8,而且都是第一次使用。据说胡杰只有两盒磁带。这是时局对艺术的影响,也是艺术对时局的奔逃。 


赵亮《告别圆明园》剧照


胡jie《圆明园的艺术家们》剧照


沈晓闽等人拍摄的798。沈导的作品就叫《798》,拍摄起于2001年止于2004年,一个工厂的变迁,只是背景,前景是艺术在地方行政管理和全球商业势力的挤压和哄抬中,如何将798归于卖场、将创作归于更遥远的乡村。就是艺术在商业中的快感和奔逃。DV拍摄,沈导纪录片工作很专业,却在当代艺术大火的局面下仍卖不出去。 
第四对: 

王海滨拍摄于1990年的《藏北人家》,大3/4分体机,12集有关西藏的作品之一,四川台与西藏台合作,非常忠实地重建了藏北牧民一家一天的标准生活,女子在家忙碌捡牛粪,男子放牧捻线。解说词非常少,但部分藏语对白和几首藏语歌曲没有汉语翻译。 


王海滨《藏北人家》剧照


季丹与沙青合作拍摄于1999年的《贡布的幸福生活》,HI8拍摄。贡布一家的事情。他把女儿们派出去看羊,自己喝酒或与同伴掷骰子喝酒,还跟老婆又生了个儿子。任何规则都不鼓励的生活方式,却洋溢着幸福,甚至和谐。 


季丹、沙青贡布的幸福生活》海报


数字录像(DV)作为技术格式对创作的鼓励显而易见,之前和之后独立作品的数量大概有个百倍的差距。其起始年份可以定为象征性很强的2000年,与家用影碟、互联网的普及同步。目前的创作倾向有:各地和各民族本土化、少部分纪录片和故事片都向抽象和荒诞发展、创作者非常成熟等。但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其创作质量或作品价值,而是另两个: 

一个是这个文化运动的瓶颈现在不是创作而是传播。包括小众传播和学术收藏。比如中国电影资料馆或录像资料馆都不收藏,好像这些不是作品;再比如小众传播也非常困难,各地不同机构对此态度不一,中央政府的个别管理部门设定的违法罚款的范围也特别宽泛。比如邮寄影碟,可以证明它是家用的、或公家盖章同意的、或者有购买正版的发票。这样一来,自己做的作品如果寄来寄去,个人作者一不小心就已经欠了那个管理部门几十万元的罚款。DV的创作已经覆盖全国。但其有组织的放映只覆盖过一半的省份。独立的制作和发行机构无法成长。 

另一个是这样的文化运动与过去二十年中国的近似运动相比,皆应为有始必有终。从录像格式的更替规律与创作的互动来看,似乎这个终结点正在来临。但特殊之处是这个运动与家庭录像普及同步,潜在的创作人群基础有赖于咱祖国地广人多,所以会再拖上几年。我个人看来,DV独立故事片创作在两三年后会进入低潮,纪录片在四五年后也会如此。所以,有作品要做的人们,得抓紧啊。 

然后将是什么情况?就是在这个领域,2015年到2020年会发生什么?我看是在创作力萎缩之后必须等待五年,而后才会又新局面,所谓新局面绝对不是创作意义上的,只有往两个方向上奔逃的可能性:一是官方,就是个别管理部门突然看到DV作为一具尸体的利用价值了;二是软化和娱乐倾向,比如煽情的纪实主义进入主流媒体。那是要等90年代的下岗者已经成为他们儿女的回忆时,才会发生的事情。 


张献民 
2008-12-28 


张献民老师将于8月21日和8月22日出席华语地缘影展与故事农场影像工作坊在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特别策划的影像主题工作坊。



免费观影预约 | 这些中国城中村影像作品,将在南方集结
工作坊 | 影像城中村,种楼种故事

【引言】
必须问的问题是:
电影人看到的是什么?电影观众看到的是什么?电影放映员看到的是什么?
……
影像越小,电影人所完成的最终创造就越多。
影像越大,电影人所完成的最终创造就越少。
……
摒弃电影艺术!
摒弃视觉艺术!
摒弃电影文化!
摒弃幻觉本身!
——《直觉空间》(the Intuition Space),1988,格雷戈里·马科普洛斯,美国先锋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电影代表作有《一个男人的两次生命》等

那么,怎么回应前辈的问题与口号呢?本次种楼种故事创意影像工作坊除了展映,也安排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讲座与对谈,毕竟,电影也讲究功夫在诗外,一览如下:


【参与方式】

单场讲座199元,现场将赠书等值绝版电影书任意3本。


活动地点

深圳南头古城if工厂多功能厅


扫描下方客服微信可进行付款预约




张献民

大学教授,自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自2017年起也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曾师从让·克洛德·卡里耶尔、帕斯卡尔·伯尼策、彼得·布鲁克、罗曼·波兰斯基、伊维特·比鲁、尤里斯·伊文思等前辈。曾任亚太电影奖、亚洲纪录片基金等评委。在巴西、意大利、韩国和奥地利等国组织展映中国独立制作的电影,致力于推广中国艺术电影。

文学顾问:《我的青春期》、《照相师》、《云霄之上》等。艺术指导:《路边野餐》、《何日君再来》、《金陵范特西》等。监制:《老狗》、《塔洛》、《之子于归》、《内沙》、《轻松+愉快》、《东北虎》、《离散的范畴》、《好友》、《郑少帅的奋斗》(纪录片)、《异国》(纪录片)等。制片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日常生活》等。演员:《巫山云雨》、《举自尘土》、《柔情史》、《金陵范特西》、《日常生活》等。



【赞助商】

朱翥居

芙力

黑胶房子


主办方
南头古城是一个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在这里,艺术与文化融汇于近1700年的城市肌理中,我们尊重自然、历史、人文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原生状态与规律,共同营造一个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共生空间。让人与空间、时间有机交互和碰撞,创造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价值。




华语地缘影展(ChinaGeofilm Festival)由导筒directube主办,举办地点将逐年变更,在中国各地进行地缘影像探索,以借此对应影展的核心诉求与思考。



故事农场,一个跨媒介创意集群,与各类机构在不同空间合作,以工作坊的形式策动多元视角的表达、讨论及传播。




展览信息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分展场:南山区南头古城
展览主题:春景梧桐-城村拼图
策展人:张宇星、韩晶
展览时间:2023年8月18日-11月19日

指导单位: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南头街道办事处
空间设计:趣城工作室
视觉设计:韩家英设计

Exhibition Info

9th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Shenzhen)
Sub-Venue: Nantou City of Nanshan District
Exhibition Theme: Urban Village Tangram
Curators: Zhang Yuxing, Han Jing
Exhibition Time: August 18-November 19, 2023

Supervisor: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rganizer: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ommittee Publicity Department,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Tourism and Sports Bureau
Co-organizer: Shenzhen Wantong Nantou City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o., Ltd, Shenzhen Vanke Co., Ltd
Supporter: Command Office of the Nantou City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Leading Group, Nantou Sub-district Office
Spatial Design: ARCity Office
Visual Design: Han Jiaying Design








深圳+北京 |《奥本海默》零点首映场开启预售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那场用尽所有东西来玩的游戏,叫作电影 |张献民的电影课陶泥之中,时光长存 | 陶艺主题展与创作分享裤《天涯客》特别剪辑版 2周年张献民 | 战地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专访影动医疗创始人龚南杰:打造全球领先的AI医学影像技术这门技能,也许是所有影视动画创作的基础揭开AI神秘面纱:精准识别机器生成文本,捍卫人工创作的最后防线!工业“智”造转型,如何兼顾技术与经济效益 | 直播报名预约能够保持在场、保持创作的方式,就是举起手机徐志摩与《再别康桥》纪录片创作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才是电影创作的正式开始?项目路演征集 · 投融资对接 | 2023(第十四届)细胞与基因治疗研讨会暨抗体工程与创新免疫治疗技术论坛王传君:我们是创作的工具张献民 | 电影教学Twillingate 冰山之都 - 遗世之境纽芬兰(四)冰岛4: 世界尽头的黑沙海滩【首发】Aureka完成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高通量数字生物技术与AI结合颠覆大分子药物研发范式B站《时光代理人2》收官:从单元剧到强悬疑,一次创作的冒险旅途900亿收入,2200万名创作者,快手希望创作者能赚到钱二维的创作能力,终究还是动画创作的基础青年创作者扶持计划第三期 | 高质感大片挑战来袭,创作欲爆棚!在昆明,发现创作者,成为创作者...转发 | 大模型驱动的创新时代:技术、应用与创投机遇下周开幕!2023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论坛四嘉宾日程更新—邀您共谈抗体工程与创新免疫治疗技术新突破!只写百姓能听懂的音乐!他创作的这首名曲你一定听过清华教授用AI创作的科幻作品,参赛并获奖项目路演征集 · 投融资对接 | 2023(第十四届)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研讨会暨抗体工程与创新免疫治疗技术论坛Cell | 延时显微荧光成像技术发现了新的微生物暗物质如何赢得美中竞争李奥贝纳为麦当劳创作的户外广告被指抄袭;贝恩资本与秦淮数据达成私有化最终协议(广告狂人日报)V&A博物馆韩流特展:东亚流行文化与欧洲精英文化机构的互动高分美剧的剧本是如何创作的?抖音最新创作方向和变现机会是什么?一文回顾2023抖音创作者大会芬兰动画师和自己创作的动画角色互动,两个小家伙简直太可爱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