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的秘密是什么
后浪电影有两个课程,年年开班次次火爆,堪称yyds级别,属于有生之年一定不能错过系列。
一个是李浩老师的表演课,另一个是任长箴老师的纪录片创作课,我更喜欢直接称这门课为“创作课”。
上课过程中,任老师从纪录片创作这个切入点开讲,一针见血告诉大家:
什么是创作最本质的东西?
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人心?
精彩故事的背后深藏的动机是什么?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文案写作、播客、短片拍摄、访谈等新媒体创作的内容。
进一步延展开,你也可以以创作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因为“故事的基本要素其实就是人生的基本要素”。
任老师的课,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没有照本宣科的念PPT,内容都是日常拍摄中的实用干货。
例如如何做选题,如何提炼主题,如何把握剪辑节奏,如何跟不同的人物交流,为拍摄做伏笔等等。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任老师把自己拍摄中遇到的坑,踩过的雷梳理出来,以及解决的方法都做了总结。
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毫不保留,在课上一股脑全都掏出来给你。
了解观众
了解故事背后共通的人性
任老师说,导演思维是上游思维,让你看到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观众思维是下游思维。
所以她说,要训练大家学会从观众思维转换到导演思维。
要弄清楚故事是讲给观众的,而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共情,并且有所收获。
了解观众,其实也是在了解共通的人性,了解主人公与观众的相似性。
她曾在课上提到当下流行的快手、抖音、直播等现象为什么会如此火爆。
其实这背后有个很有趣的逻辑,短视频大量吃播,各种情感文泛滥,所唤醒的是人的欲望,比如食欲、情欲、物欲、名欲等。
回归到纪录片创作本身,大凡精彩的好的故事,大多能够满足解惑与共情两大需求。
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大家愿意听的东西。
故事和人生都是在不断解决困境
印象很深的是,任老师放映大众银行的广告片《不老骑士》, 短片讲述5位年过八十的老人骑摩托车环台湾岛的故事。
他们个个都深受疾病困扰,漫长的6个月的准备过程中,他们拔掉了吊针,丢掉拐杖,扔掉药丸,积极锻炼身体,考取摩托车驾照...
最终他们都穿上帅气的机车装,还带上了两位故去老友的照片,毅然跨上摩托车,踏上了环岛的旅程。
短片的最后,5个老人来到年轻时合影的海边,举着故去朋友的遗像,面朝大海,就像年轻时一样。
短片细致地刻画了五个老人面对困境的种种表现,如何克服困境,如何寻求帮助,这些既是故事推荐的动力,也是人生推进的动力。
回归到我们普通人,我们关注困境,关注困境中的人如何自救,如何寻求帮助。
这困境也许是外部的,也许是内心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所在。
人生的真相之一便是我们在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跳出一个又一个困境。
任老师的课程开了好多年,很多学员来了一次又一次,最多的一个学员来了5次。
课后,有人问他为什么来了怎么多次?
他说,这些课程内容早就烂熟于心,最近拍摄遇到困难就想来见见任老师。
想坐在教室里听听任老师讲课,让自己疗愈一下,接着再出发。
帮你找到创作的灵魂
如果说对困境的克服和超越是故事和人生的重要驱动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隐性价值则是故事真正打动我们的东西。
这也是故事背后所要传递的东西,比如独立、自强、正直、善良、道义、良知、友谊、信任、希望,等等。
这便是任老师每次上课必提的《故事的道德前提》(现更名为《口碑与票房》)一书所提到的“道德前提”。
任老师特别喜欢这本书,课上她把这本书推荐给一期又一期学员,为这部书再版写推荐语:
我总是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推荐这本书。
我认为,好的片子都必须拥有道德前提,也就是经常说的价值观。
可是,什么是价值观呢?往往我们心中有,口中无。
这本书给价值观做了列表,尊严、勇气、友谊、负责任、自我控制力,都是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的网红,往往迎合的是人的贪欲,贪嗔痴的“贪”;
但是,有口碑的片子,带给人的却是智慧,戒定慧的“慧”。这个“慧”,就来自于道德前提。
看这本书,能够帮你的创作找到灵魂。
我们经常吐槽很多空有票房、情节花哨、视听盛宴但表达扁平甚至价值扭曲的作品。
套用任老师的课程中所说的话,创作者有时候太不接地气了,这些作品悬浮在空中。
他们在创作中,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忘了故事的核心所在,忘记了真正吸引人的是故事深处的灵魂。
因为这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灵魂对话,也是人性深处那些光亮的希望所在。
但凡出色的电影,或是纪录片、短片,如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时代》,引发巨大讨论的《我不是药神》。
它们都是借由故事之桥所传递的有力量的价值观,比如正直,勇敢,担当等等。
恰恰这也是人性的光明所在,因为它影响着看故事或听故事的人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而一大批观众的改变才有可能悄然地改变着更大的环境,这也是故事改变个体进而改变环境的重要武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