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吃三食,忌三事,收三心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有书聆音 · 主播 | 应犹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当天空中的云朵,从浓厚的积雨云变成纤薄的卷云时,草木的枝叶便会随风摇动,合奏出专属于秋天的交响乐,宣告秋天的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向来被认为是万物成熟、趋于收敛的关键时节。
此时的我们,最宜根据时节变化,调节饮食起居、收敛精神情志,顺时养生。
吃三食,清热消暑
民谚说:
“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
此时虽已入秋,但初秋的天气并不冷,反而还会因为短暂的回温而变得格外炎热,这种现象被古人称为“秋老虎”。
因此,从古到今,人们在立秋前后,都会通过“立秋水”“咬秋瓜”和“贴秋膘”等习俗来清热消暑、庆祝秋天的到来。
1.立秋水,消暑除百病
宋朝典籍《武林旧事》中说:
“立秋日,饮秋水、赤小豆。”
从唐宋时期开始,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取井水或溪水,和着七到十四粒的赤小豆,面朝西边一并吞下。
赤小豆富含B族维生素及石碱,有补血、利尿、消肿、增加肠胃蠕动等功效。
而立秋之日的溪水和井水,则会因为季节的交替而涌现多种微量矿物质。
因此,人们认为,在立秋这一天,用赤小豆泡水,不仅能补充养分,还能祛除体内累积的暑气、强身健体。
2.咬秋瓜,清热免腹泻
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曾记载: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立秋的时候,古人会将当季的瓜果、茄脯以及香薷汤等物,放在院子里晾晒一天,然后在立秋当天吃下去。
应季的瓜果肉厚味美、香薷汤利水消肿,既能清除暑气,也能避免季节交替时的突发腹泻。
另外,正如俗话所说:“打春的萝卜,立秋的西瓜。”
立春后的萝卜和立秋之后的西瓜一样,都会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得寡淡无味,不合适继续食用。
因此,在立秋这一天,人们就会抓紧这一年中最后的吃瓜时机,享受夏日最后的狂欢。
3.贴秋膘,解馋补营养
老话说:
“出伏三分补,贴膘正当时。”
在经历过闷热潮湿、食欲不振的“三伏天”之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外强内虚”的状况。
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因为暑热流失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就无法适应季节交替时的各种变化,导致“体虚多病”。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在立秋之后,都会“以肉贴膘”,用吃肉的方式,给身体快速补充营养,打好基础以抵御寒冬的到来。
不过,秋季天气干燥,贴秋膘还需结合自身情况,以免吃肉过多造成上火和消化不良。
忌三事,顺时养生
古人把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有信”,立秋之初,凉爽的西风吹散盛夏的余热,为天地万物带来秋天的讯息;
接着,在某一场大雨后的清晨,会开始出现白茫茫的雾气,是为“白露生”;
最后,感阴气而生的寒蝉会用凄切的鸣叫声,提醒人们天地已经进入“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的关键时期。
此时,人体的阴阳代谢,也会随之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立秋养生,更要顺应节气的物候变化,以防寒除燥、谨防秋伤、适度进补为原则,以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
1.忌贪凉,防寒敛阳气
民谚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之后,虽然还有余热,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特别是清晨和傍晚时分,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凉秋”景象。
这时要是偶遇一场秋雨,就会无缝衔接到“寒秋”时节。
如果过于贪凉,就会寒气入体,轻则感冒发烧、身体不适,重则寒凝血脉,引起中老年人的腰肩疼痛、关节肿胀。
因此,立秋之后,一定要忌贪凉,防寒气入体的同时,收敛体内阳气。
日常饮食、作息上,不宜再贪饮冰水、贪吃凉食、贪吹凉风。
平时多喝点解表散寒的姜枣茶,早晚穿衣切记要保暖防寒,有空用热水泡脚、热水袋热敷的方式,来避免足部受凉。
2.忌秋伤,润肺除秋燥
《素问》曾强调:“肺,主秋。”
立秋之后,天气将会越来越干燥,而空气中的水含量也将会越来越低。
这时候,以肺部为主的呼吸系统,将会因为空气中的水分不足而受到伤害,是为“秋伤”。
因此,立秋养生,一定要忌“秋伤”,滋润肺部的同时,祛除秋燥对身体的干扰。
而秋天的梨不仅能生津止渴、滋阴润肺,还能止咳祛痰、缓解秋燥。
对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秋伤”症状有着绝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立秋之后,不妨多吃一点当季的梨,生吃、蒸煮都可以。
3.忌盲补,适度养脾胃
俗话说:
“一夏无病三分虚,入秋调理有八忌。”
秋天是处于酷暑和寒冬之间的季节,它没有酷暑的夏热,也没有寒冬的冰冷。所以,秋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节。
但是,凡事皆需适度,进补不可乱补。
因为,经过了高温高湿的酷暑,大部分人的消化功能都被削弱了,脾胃也处于受损状态。
这个时候,切忌不辨寒热、无病乱补,注意不要进补过量、饮食过荤,避免出现“以药代食”等盲目进补的情况。
总之,进补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忌“只挑贵的,不挑对的”。
收三心,保养心神
《管子》曰: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就如草木要经历四季轮回一样,人的一生,在经历“春生夏长”的青壮年时期后,也要迎来需要“秋收冬藏”的中老年时期。
立秋是四季轮回的转折点,而中年则是人生际遇的转折点。
因此,在生命中的“立秋”时节,我们也要学习立秋的智慧,随着天地万物一起“收敛”起来。
1.收敛野心,向内充实自我
古人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高出树林的树木必被狂风摧残,堆出岸边的土墩必被激流冲刷,一个人过于锋芒外露,也会受到众人的非议和妒忌。
人到中年,要学会藏起尖锐,收敛野心和锋芒。
不夸夸其谈,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看法,而是不断向内充实自我、丰富自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平顺地度过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体会到更深邃的生活哲理。
2.收起私心,拓宽人生道路
农谚说:“秋收忙,邻里帮。”
自古以来,农村普遍都有“秋收互助”的习俗。
每逢秋忙时节,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集众人之力一起抢收,确保辛苦种植的粮食都能全部归仓。
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秋收”季节里,收起个人私心、与人互助。
只有找到自己的同路人,才能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3.收管本心,看淡得失荣辱
《农事歌》讲: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都逃不过风霜雨雪、避不开祸福得失。
如果得时大喜、失时大悲,拿不起放不下,只会随波逐流,最终沦于苦海。
所以,人生过半之时,不如学着收管本心、看淡得失荣辱。
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坦然,面对起伏不定的人生,珍惜当下、潜心耕耘,安然等待属于自己的丰收时刻。
▽
《黄帝内经》有云: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养收之道也。”
立秋的养生之道,在于收敛。
所以,立秋时节,切记要吃三食调节身体、忌三事顺时养生、收三心调养情志。
最后,愿你我可以同万物一起“收心养阴”,用好这个由成熟到收敛的“过渡关键期”,安享属于自己的“立秋”时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