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当正午的阳光越来越逼近北回归线时,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夏至就到了。
夏至之后,北半球将全面开启“昼长夜短、骄阳似火”的夏季模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向来都被认为是“万物茂盛至极、阳气旺盛至极”的“极点”。
这个时节,我们更应跟随节气的变化,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顺时养生,用最健康、积极的姿态,安享盛夏好时光。
吃好三样,消夏避伏保身体无恙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是“阳气至极,阴气萌生”的转折点。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初始,代表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
接着,枝头上的蝉感知阴气渐生,开始振翅高鸣;
最后,喜阳的生物开始衰退,半夏这类喜阴的药草快速萌生。
因此,充满智慧的古人们,会巧妙地应用各种美食,来滋阴补阳、以食养生。
1.吃面,尝新迎夏
诗云:“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夏天,是小麦丰收的季节。
每逢夏至,人们都会将新收成的小麦,加工成各种美食。
以小麦磨制而成的面条,不仅简单易做,而且还富含营养,是夏至必吃的食物之一。
因此,自古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除了夏至面,人们还会将面皮擀得薄薄的,加上各种小菜烤制成“夏至饼”,作为供品奉给先祖和神灵,然后赠送亲友邻居。
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则将被夏季独有的湿热之气所笼罩。这个时节,很多人会出现体内阴阳失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此时,软糯清香的粥,既能开胃解暑,又能健脾祛湿,缓解盛夏所带来的食欲不振。因此,夏至时节,类似绿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粥”,十分受欢迎。豆类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不同的豆类,还有不同的养生功能:绿豆中含有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不仅能预防衰老,还能帮助预防血管硬化,是清热解暑的首选食物;扁豆富含膳食纤谁,既能预防便秘,还可以化湿消暑,是调理湿气的上好之选。所以,五谷的营养固然丰富,但夏至时节,各种豆制品依旧不可或缺。夏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周朝开始,人们都会在夏至这一天,精心挑选应季食材,来祭奠神灵和先祖。这既是为了感恩天地、祭奠神灵先祖,也是为了感知时节、尝新庆祝丰收。夏至之后,气温会在短短的一个月以内急速上升,迎来炎热的“三伏天”。中医上认为,当我们大量出汗、排水之后,最好进补一些像乌梅、杨梅等酸味食物,来收敛我们外放的心气。除此之外,现代医学也认为,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柠檬酸,能刺激人体释放更多的能量,消除我们的疲劳感。而酸梅汤,既能帮助我们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又能帮我们收敛心气、增加食欲、消除疲劳,实在是夏至必备的饮品之一。夏季的瓜果水含量大,营养丰富的同时还口味俱佳,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将这些瓜果蔬菜按照喜好进行搭配榨成汁水,就能在享受香饮佳酿的同时,以“汁”养人。除此之外,当季的果蔬榨汁,还能防止深加工过程中造成的营养流失。这样的果蔬汁不仅可以祛热解暑,还能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夏至时节,天气比较闷热潮湿,阴气渐生、湿气也比较重,很容易导致湿气入体、阴阳失调。姜属阳,适量吃姜,既可以增加体内阳气,防凉、抗湿。而《本草纲目》中说枣能“调和胃气、反胃吐食”,是镇定安神、养胃健脾的好帮手。因此,在越发炎热的夏至时节,时常冲泡一杯姜枣茶,不仅可以补水补气、开胃健脾,还能滋阴补阳,缓解暑湿热带来的疲劳感、厌食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夏主心”,炎炎夏日,只要我们能保证心神皆安,就能预防很多不必要的疾病发生。因此,夏至养生,不仅要注重吃喝,调节身体状态,还要注重精神和心态方面的调养。
殊不知过度的贪凉,不仅只能带来一时爽快,还会给今后的身体健康埋下祸端。所以,夏至时节,一定要自我克制,用缓和的方式来纳凉降火,切忌贪凉。因为夏季的炎热,我们经常会感到心烦气躁,变得易怒易爆。轻则精神不济、办事不力,重则造成情绪崩溃,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多看看开阔的天地,多和亲友欢聚联系,用夏日的清凉美景和可爱的人间烟火,来消除酷暑所带来的郁闷烦闷。夏至之后,我们的身体因为新陈代谢的加速,进入“夏季倦怠期”。所以,夏至时节,我们更要注意调节作息,早睡早起,用充足的睡眠来抵抗盛夏中的困倦,从而让自己拥有充沛的精力。人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各自的时节,逆时而行只会带来不顺,顺时而养生则疾病不起。夏至时节,一定要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调节自身来消暑避伏、安然度夏。点亮【在看】,愿你在夏至这个既含希望,又富生机的时节,心欢乐、身安康,畅享一夏、幸福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