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二马受邀去伊利参与了伊利的2022年投资者开放日活动,并且和大家分享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空间及伊利产品、战略及发展情况。有小伙伴邀请二马对于伊利和蒙牛做一个对比。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双强并立,前两名的市场份额明显超过其他玩家。要分析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就离不得伊利和蒙牛的对比。今天二马从几个主要的点上做一个乳制品双强对比。
2021年,伊利市场份额为25.8%,名列第一;蒙牛以22.8%紧随其后。两者的销售收入都突破了1000亿规模。备注:对于浦银国际提供的收入数据,这里二马有一个小疑问。伊利的数据非常接近其报表营业收入数据。但是蒙牛的报表的营业收入数据只有880亿,对比这个数据还是有些差距。对于具体的数据,我们这里存疑。但是基本上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伊利和蒙牛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第三名。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主打产品白奶方面,伊利稍微领先蒙牛一点。但是两者的体量相当。其中高端白奶方面,蒙牛的特仑苏领先伊利金典一筹。
酸奶方面各有千秋,其中常温酸奶方面,伊利领先蒙牛27%,这方面伊利具有绝对优势。低温酸奶方面蒙牛领先伊利6%。总体上看,酸奶方面伊利领先优势明显。
奶粉方面伊利领先蒙牛11%,蒙牛在奶粉方面的市场份额基本可以忽略。伊利的奶粉份额考虑了收购澳优的因素。目前伊利的奶粉市场占比全国排名第二。奶酪方面:蒙牛因为收购第一品牌妙可蓝多,目前市场排名遥遥领先。
对比伊利和蒙牛的产品队列,我们发现在最主要的白奶方面,伊利、蒙牛旗鼓相当,伊利小幅领先。但是伊利的产品队列更为均衡,其他产品的总体发展都不错。蒙牛的产品队列偏单薄。
中国是奶源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2021 年,中国人均原奶产量 26.2 千克,远低于新西兰的人均 4.4 吨。中国所有大型牧场(奶牛存栏量 580 万头)的原奶产量总和不足中国下游总需求的 50%。
而伊利和蒙牛通过控股及参股的方式控制了大部分大规模养殖牧场。伊利通过控股优然牧业(中国第一大奶牛养殖企业)、中地乳业、新西兰Westland diary等牧场,2021年实现330万吨的自产原奶供应。蒙牛通过控股现代牧业(中国第二大奶牛养殖企业)、中国圣牧、原生态牧业等牧业公司,2021年自产原奶265万吨。
总体上看,伊利和蒙牛的自产原奶规模相当,伊利领先一筹。通过对于优质奶源的控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双强并立的局面。第三名很难对他们构成冲击。
我们知道销售费用投入对于快消品的销售至关重要。2021年伊利销售费用193亿,销售费用/营业收入 = 17.4%;蒙牛销售费用为235亿,销售费用/营业收入 = 26.7%。第三名光明乳业的销售费用为36.5亿,销售费用/营业收入 = 12.5%。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销售费用的绝对规模,还是销售费用/营业收入占比,CR2都明显领先于第三名,加大了第三名的追赶难度。
销售费用投入方面,蒙牛比伊利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2006年开始,伊利实施“织网行动”,积极开展渠道下沉。截至2021年,伊利有 1.5 万余个一级分销商,500 万个分销网点以及 1.8 万个销售人员。伊利的这种深度分销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成,将为公司带来强大的渠道与终端掌控能力, 大幅提升分销效率。
而对比伊利,蒙牛一开始实施大商模式,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一开始铺货快,投入小。但是长期看,运营效率低,渠道控制力差。自2018年开始,蒙牛启动“村镇通”计划。加大渠道投入。蒙牛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和其渠道改革关系很大。
渠道方面,伊利领先;但是站在投资者角度。我们可以期待蒙牛完成渠道建设后,如果可以减少渠道费用投入,那么蒙牛存在利润释放空间。蒙牛2021年销售费用/净利润 = 468%。这里面存在很大的利润释放空间。
伊利的股权非常分散,没有实控人。管理层持股8.01%,呼和浩特投资有限公持股8.41%,剩下的股份为公众持有。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伊利为管理层控制的公司。近20年,伊利的管理层没有大的变动。管理层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性高。和小微股东利益一致性也非常高。分红派息慷慨,分红率约70%。
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持有蒙牛23%的股权。蒙牛的管理层持股非常少,可以理解为是职业经理人。蒙牛分红一般,分红率只有不到30%。
考虑到蒙牛和伊利的品牌影响,牧场资源、销售投入、产品队列,二马倾向认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双强并立的局面还将在较长时间为维持。目前看不到有第三名冲击他们的可能。-----------------------------8月7号读书1小时,行走10200步,50个俯卧撑,50个开合跳。
坚持不易,请小伙伴点赞支持二马。
------------------------------
如果觉得二马写的不错,点赞+标星,确保可以收到二马的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