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戏精育儿法”,我劝你谨慎套用
关于“高空抛物”造成的伤人事件,我们已经听过、见过很多次了。
除了有些大人故意为之,不少疏于管教的熊孩子高空抛物酿成大错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正因此,很多家长苦口婆心,教育自家娃千万不能随便向窗外扔东西,可有些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后果,或者越不让他干什么就越要干。
(每则新闻都让人看着腿软)
不过,最近一位福建妈妈给我们展现了教科书级别的教育方法,不光把自家熊孩子“收拾”得服服帖帖,还因此被《人民日报》点了赞。她是怎样做的呢?
一天,孩子把一个玩具扔到了楼下,还洋洋自得,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摊上大事了。
“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火速开门,紧接着一个头裹带“血”纱布的男人走进来,恶狠狠地问:“是谁扔的玩具?”
妈妈也不含糊,直接指认“凶手”:“就是他!”一边说一边把男孩往受伤男子身边推。
看到妈妈干脆利落地“出卖”了自己,再看看对方凶神恶煞的样子,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他明白今天这是在劫难逃了。
随后男子又说:“这个玩具把我头都砸出血了,我要把你送到警察局去。”说着就要拉着孩子出去,这下男孩更害怕了。
他一边哭,一边侧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往妈妈怀里钻。
妈妈也趁机问:
“你以后还敢不敢扔东西了?”
男孩哭着喊:
“不敢了!不敢了!”
看到孩子真的意识到错误了,妈妈又主动提出“私了”,不去警察局但要赔偿叔叔医药费。她拉着孩子从包里拿出钱,让孩子交给了叔叔。
为了让孩子深刻认识到错误,妈妈反复问孩子:
“你还敢不敢扔东西了?”
“你知道自己犯错了吗?”
孩子乖乖地回答:
“我不敢了!”
“我错了!”
最后妈妈还引导孩子请求叔叔的原谅。
孩子怯生生地问:“叔叔,你能原谅我吗?”
听到对方说:“可以!”孩子长吸了一口气,有了这次“血”的教训,这下他大概再也不敢往楼下扔东西了。
想要学习一下的家长,可以戳下方视频:
妈妈请专业演员的做法看似很搞笑,实则暗合了教育中“自然结果法”,就是让孩子承担犯错后的自然后果。
高空抛物的危险无须讳言,但之所以有很多人(包括大人在内)都不当回事,很大程度都是大家心存侥幸:“哪那么凑巧就能砸伤人甚至砸死人啊”。而且,父母的教育着眼于未来,而孩子却是活在当下的,告诉他们高空抛物的危害,用未来或者可能的种种风险来约束孩子当下的行为,显然对他们来说有点儿缺乏说服力。
这也是为啥父母总是会和孩子发生矛盾。而这个妈妈自创的“戏精育儿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用个时下流行语来说,叫让孩子“沉浸式”地承担犯错的结果。
大概是效果太好,有不少网友都表示要把这个方法搬回家。
常爸必须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比如视频里这个小男孩,约摸也就四五岁),还属于家长装一装就骗得过的年纪。但如果是已经上小学初中,或者是有强大“批判式思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爸妈都说不过他),家长如果还照搬开头妈妈的做法,那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比如你得招架得住机灵的他们可能会抛来无数个为什么,问到你怀疑人生:
“他怎么知道玩具是从我们家抛下去的?”
“那纱布上的血,怎么跟画上去的一样呢?”
“陌生人一敲门你就让人家进来了,忘了安全教育了?”
……
一旦孩子发现你在演戏,还是找的群演替身……得,你的苦心经验就要付之东流了,人家原本对你信任的小宇宙一下就坍塌了,再怎么找补恐怕也于事无补了。
其实日常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挺“爱演”的,尤其看多了各大平台短视频之后,发现不少爸爸妈妈为了吸引眼球,各种戏精上身,感觉奥斯卡真的都欠这届父母每人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但常爸必须要指出:“戏精育儿法”虽然看着好玩,但如果不得要领,盲目套用演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这可不是常爸危言耸听。“戏精育儿法”,演戏只是表现形式,教育方法才是内核。如果内核缺乏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以及对孩子的尊重,那么这样的教育方法还不如不用,它所起到的效果远抵不了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一个5岁的小女孩犯了错但又不肯认错,妈妈又是安抚又是讲道理,但孩子还是不听,还委屈地哭了起来。于是妈妈就“戏精上身”,对孩子训斥道:“你哭吧!你越哭,我越高兴!”妈妈一边说还一边拍手,表示自己真的很开心。
显然,妈妈此时就在演戏,她并不希望女儿哭,也不会因为女儿哭而开心。这样做,只是想让女儿承认错误、停止哭泣。
但是,与上面那个妈妈相比,这个妈妈的“戏”完全是东施效颦。
首先,“你越哭我越开心”,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一点儿都不关心你,你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你的情绪与我无关”。在一个5岁的孩子看来,这是妈妈要抛弃自己的前兆,与其说这是教育,倒不如说是嘲讽和威胁。
其次,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用情绪对抗情绪。让孩子承认错误的前提是,孩子真的认识到了错误。但这个妈妈却选择避开这一点,试图用情绪迫使孩子服从,但孩子始终对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明就里。
所以很遗憾,这个妈妈的这场戏非但没有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反而传达给孩子“我被妈妈攻击了”“我被抛弃了”的信息。而这正是年幼的孩子最害怕的。
在巨大的恐惧面前,孩子一心想该如何重新获得妈妈的爱,而“我到底错在哪儿”“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些孩子曾经坚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在妈妈说出这句话后,女孩很快就停止了哭泣。
这一刻,妈妈似乎获得了胜利,但对女孩来说,这可能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有个网友在成年后,每每想起幼时自己被父母冷嘲热讽的画面时都很难受,“还不如打一顿,好好哭一场。”
为什么孩子宁愿被打也不愿意被父母这么嘲讽?
因为父母打孩子时,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我打你是因为你犯错了,我想让你变得更好”。孩子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发泄一下情绪,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种冷嘲热讽、正话反说,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困惑和不安中。
“我哭了,妈妈真的开心吗?”
“是不是我不在了,妈妈更开心?”
“妈妈是不是根本就不想要我?”
不确定和不信任的环境会让孩子心绪难安,虽然身体没有遭受痛苦但心灵却一直在被凌迟,比被打还要难受(当然我也不赞同孩子犯错就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那个妈妈:受害者是找人假扮的,而妈妈的立场、表达的观点自始至终是一致的。所以,孩子很快就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要怎么做才能弥补错误。
除了家长的“心口不一”,还有一种戏精大人演戏则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
有一年,家里长辈过生日,我们举行了一个家族聚会,各家都带着孩子,很热闹。
大概是因为贪玩,不到4岁的小侄子尿了裤子。就在孩子妈妈帮孩子换裤子时,一个亲戚走到孩子身边说:
“你要是再尿裤子,我就剪掉你的小鸡鸡。”
说着,他用手在孩子面前比划了一下。
小侄子就被吓得哇哇大哭,这个亲戚反倒哈哈大笑,洋洋自得地说:“放心,这小子以后肯定不敢再尿裤子了。”
听到这句话,再看看亲戚一脸的笑意,我就很生气:你这是哪门子教育啊,你这分别是吓唬孩子、捉弄孩子啊!
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小孩子泌尿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膀胱容量小,尿量比较大的时候就很难憋住。尿湿了裤子也不是孩子故意的,压根就称不上是犯错误。
后来我听孩子妈说,在一段时间里小侄子都不敢尿尿了。
自那以后再见到这个亲戚,我心里就堵得慌。后来我发现,像他这种打着“教育”的幌子实则捉弄孩子的真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想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就逼着孩子亲自己或说讨好的话。如果孩子不答应,就开始演戏,装作要把孩子心爱的玩具丢掉,直到把孩子逼哭了才算完。当别人说他过分时,他还振振有词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而这到底是培养还是捉弄孩子呢?相信他自己心里最明白。
曾经看过一句话:“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捉弄,是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换来大人的自娱自乐。有些无意犯错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的孩子,被捉弄后变得畏手畏脚。
所以,“戏精式育儿”的确是为爸妈们教育孩子开拓了新思路,但是不能盲目照搬。
想要借鉴这种育儿方式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具体实施是否有问题,都需要一一甄别。
不过不管家长有什么奇招,底线就是: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各位爸爸妈妈们,你支持开头妈妈“找人演戏”的做法吗?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
往期推荐
论“碰瓷儿”,有的爹妈是专业的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伤?
谷爱凌妈妈说得都对,但你就是学不会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