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 30 年,中国房地产会步入后尘吗?
封面图 |《东京奏鸣曲》,讲日本经济危机下的家庭
文|风马牛地产研究院·内容组
近年来,由于信托基金违约和巨型地产企业暴雷等,企业和个人行为空前一致:收缩消费和投资,全力争取现金、降低债务。
这与日本曾经历过的麻烦类似,少子老龄化、通货紧缩有苗头、房地产泡沫有刺破的风险,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毕竟,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停滞,此后进入了「失去的 20 年」,足以令其他经济体警醒。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日本已经成为了一件专业且必要的事,《动荡时代》《战后日本经济史》《M 型社会》《低欲望社会》《繁荣与停滞》等书畅销,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今年也成为业界、学界最重要的研究命题,近期更是掀起了一波相关概念、政策的大讨论。
那么,中国房地产也会陷入失落的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吗?
01以史为鉴,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先说结论,是否步入后尘这件事没有谁敢百分百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日本曾经历过的麻烦,我们都可能会经历甚至正在经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代,普通人和企业家该如何应对?
失落的三十年后,现今日本经济复苏在数据层面是货真价实的,经济增长率超过 1% 已属不易,而反过来看,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状况与当年日本衰退初期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红利消失,人口负增长
在 90 年代的「失去的十年」里,日本的新生人口确实和房价出现了同步下跌的趋势,劳动力结束了快速增长态势,与之对应的是同期 65 岁以上人口加速上升。同时,其房价也达到最高点。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劳动力总人口(15-64岁)从 2013 年峰值 10.1 亿人下滑到 2020 年底的 9.7 亿人。2022 年,中国人口甚至出现了近 61 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也迎来了它的人口负增长,令人措手不及。
②城镇化接近尾声
而城镇化又具有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房价的差异化正逐步拉大。据日本统计局数据,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日本房价见顶时,其城镇化率已达约 78%;据国家统计局,截止 2022 年底我国城镇化率 65.22%,提高 0.5 个百分点。
但多个团队的研究数据都表现,受户籍制度和行政定位影响,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还是被低估了,这对房地产市场并不友好,意味着新房市场有可能提前到顶。
③储蓄增加,居民杠杆率高企
在日本房地产市场火热时期,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加杠杆购房或土地,全社会投机风气严重,日本居民部门杠杆率 1985 年后自 52.1% 迅速上升至 1990 年 68.4%,此后整个 90 年代基本处于 70% 左右高位,直至 2000 年后逐步回落。
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与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接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二季度起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一季度 63.3% 升至 63.5%,不过并未出现明显上升。
与此同时,「超额储蓄」再度引发关注,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有效需求下降,储蓄率相应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进一步导致房价下跌,会反过来损害居民资产负债表。
④受到美国打压,金融贸易战
不过日本的衰落,房地产只是表象。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联合英法德等大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正是这种货币价值的快速浮动,助推日本股市与楼市泡沫的形成,同时重创日本贸易出口,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最终走向破裂。
历史不断重演,当年美国搞垮日本经济,现在又想用同样的手段阻止中国崛起。
02见仁见智,中国是否会重蹈覆辙
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市场与日本上世纪 80、90 年代初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内里来看,又有较大的不同。
首先人口负增长并不直接导致房价下跌,当人口规模减少时,住房需求是降低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或许家庭总量才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人口总量,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有助于支撑住房需求。
当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家庭人数分别为 2 人(2018 年)、2.27 人(2020 年),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户均人口数为 2.62 人,二人户家庭取代三人户家庭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家庭结构类型。
另一个数据则更能说明,自 2001 年以来日本房价的持续回升中,一线城市要比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高,在东京的首都圈趋势尤为明显,这与核心城市人口流入率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有关。未来我国也可能出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圈房价表现好于三四线城市的类似情况。
其次是城镇化率,前文说过我国城镇化率有可能被低估,是因为在区域分化下,不少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 90% 以上,北上广深集体负增长的背后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对 2030 年县级行政区城镇人口进行估算,就城镇化率变化推动人口增长的口径来看,假定届时中国人口维持在 14 亿左右,城镇化率由 65% 上升至 70% 以上,城镇人口的增量仍可达到 8000 万量级,相关住房增量需求达到 30 亿平方米。
然后居民杠杆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部门杠杆率阈值为 85%,从趋势来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绝对值不断逼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房贷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令人担忧的,其实是不健康的家庭资产结构,我国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占比达到 74% 左右,远超于美国家庭 36% 左右的水平,与 1990 年代时期的日本较为相似。若房价大幅下跌,不仅将导致居民财富严重缩水,还将引发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和相关债务风险。
需求端债务风险可控,风险较大的其实是供给端。
对比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典型房企,美国主要是专业化、高周转、低杠杆的住宅建筑商模式;中国香港是租售并举模式;新加坡是资产管理模式;日本则是综合经营模式,全产业链布局。我国内地大部分房企业务模式仍以开发建设为主,资金需求更大、杠杆率更高,房企债务风险不断累积,近期碧桂园、远洋等头部稳健型房企爆雷就可见一斑。这或许比日本当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03后事之师,漫长且艰难的战斗
对中国的地产商而言,虽然不见得会完全重蹈日本的覆辙。但相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会以相似的方式呈现在现实中。泡沫崩溃后,地产行业倒也不是说一切都没得玩了,日本还是有部分房企穿越周期的。(之前风马牛地产研究院写过文章《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后,房企们是如何挺过来的?》)
根据日本房企穿越周期的经验,我想至少可以学到这几点:
一是能活着就转型、活不下去就转行。赚小钱、赚慢钱、赚长钱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房企们几乎都在围绕地产开发探索轻资产业务,从发展定制建设及经纪业务,到房地产收费业务,再到持续投资租赁事业,弯腰捡硬币。
二是有背景的妖怪都被领导接走了,没有背景的大多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日本的案例明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尽可能抱紧「大腿」,不然很难撑过漫漫寒冬。不过现在央企也现金流吃紧,骆驼腿也快成马腿了。
三是化解房地产债务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到位的过程,或许要经过几轮去杠杆,要拥有「归零」心态,之前冯叔在文章中写过《对未来房地产方向的 N 个思考,地产人都需要重活一遍》很值得一看。
房地产行业无法再现过去的荣光,无论是从经济形势、还是人口红利、国际局势等角度,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很难在短期内向好。但也不会消亡,这意味着房企需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放弃调控放松会带来市场改变的幻想,准备迎接一场漫长且艰难的战斗。
能不能在飘萍之末就看到背后的飓风,这是中国企业家首要的生存智慧。在如今这种情况,看看日本企业和国内标杆房企的解题思路,或许会豁然开朗。
1. 从国际对比看中国房地产发展空间与新模式探索,陈卫东;叶银丹,国际金融,2023-05-15
2. 人口负增长下的房地产市场:日本经验与启示,易成栋;樊正德;毕添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24
3. 日本房地产债务危机启示录,张斌,上海企业,2022-07-10
4. 疫情下中国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探——基于日本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启示,魏兴福;陈忠,住宅产业,2021-08-20
5. 日本地产40年沉浮启示录,昆仑侠,2023-06-13
6. 警示录:别走当年日本楼市之错路, 杨红旭,老杨地产逻辑,2023-02-21
7. 从日本楼市大溃败,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 涛哥杂谈,2019-10-28
8. 人口总量负增长,但城镇化将带来住房新需求,丁祖昱评楼市,2023-02-13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风马牛地产研究院联合博雅商学再度升级课程,推出「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高端国际课程」,包含国内 6 场专业研修课、标杆项目考察、高级私董会等和 1 次海外日本房地产特训营,旨在为地产经营者提供优质的地产课程学习和海内外标杆地产项目参访,共同探寻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高端国际课程
开启招募,招生上限 30 席
-- 往期海内外特训营回顾 --
-- 往期社群活动回顾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