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内耗,靠忍是没用的
消耗型的人际关系
前段时间,我在为一家公司提供课程培训时,发现他们的团队领导A与团队成员B之间似乎有些不对劲。
了解之后,我发现:
A经常指责和否定B,认为他在做事时非常鲁莽,没想清楚就做了。对此,B感到非常委屈,解释说事情应该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调整,而且自己不也把事情给完成了吗?
同时,A觉得B做的东西很差,根本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做,做得不好又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B内心却觉得,A没事找事做,太吹毛求疵了。
时间久了,两人都觉得非常内耗,以至于每次和对方沟通前都要做心理建设。
为什么会这样?
对团队领导A来说,他认为如果一件事不能做到完美,就会觉得还不如不做。但是,对下属B来说,他想的是“先把这件事搞起来,其他的以后再说”。
所以,A的思维模式是 - “一次就要做到完美,否则不如不做”。B的思维模式是 - “先把这件事给搞起来,其他的以后再说”。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正是这种不同,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形成了“消耗型的人际关系”,以及每个人的内耗。
内耗的根源
“消耗型的人际关系”,说的是,当我们在一起时,彼此都觉得很累,很消耗,很想逃离,于是每次沟通前都很需要做好心理建设。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会产生持续的内耗。
说到底,这种内耗的根源是:对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没有觉察,同时,对别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不理解。
如果A能觉察到自己这种追求完美的工作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调整为“每次做都比上一次好五分就行”。
那么,A内心里由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内耗就会减少,同时也不会总在指责和否定B没有做到最好,而B呢,他就不会感到那么痛苦,他的内耗也会少很多。
同样,如果B能觉察到自己这种“鲁莽”的工作方式,以及由此给A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改为“行动前,先思考一遍”。
那么,B就会发现由鲁莽所带来的内耗减少了,同时也不会再有面对A指责时的委屈和愤怒了。由于对抗减少,A的内耗也会少很多。
假如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就会有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如果A意识到B可以帮他在行动上避免拖延,克服完美主义的障碍,而B也意识到,A可以帮助自己在行动前做好准备,克服鲁莽的后果。那么,他们二人就会从持续的对抗,走向协调的合作。
这就是把充满冲突、对抗的“消耗型的人际关系”,扭转成了充满理解、协作和支持的“支持型人际关系”。
“消耗型人际关系”会带来“内耗”,“支持型人际关系”则会带来“滋养”。
走向滋养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因此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有的工作方式,会让我们走向旷日持久的“内耗”,有的工作方式,会让我们走向“滋养”。
到底是走向“内耗”,还是“滋养”,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工作方式,并意识到了别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和工作方式。
我有一位学员,他是一家知名医院的外科医生。
每次手术前,他都会把准备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并在术前方案讨论时,提出自己认为可能会对患者不利的地方,提醒上级会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会导致手术不顺利甚至并发症发生,同时他还会主动做好预案,以免这些风险的发生。
虽然做外科医生的时间越来越长,但他还是会在每次手术前亲自梳理每一个细节。同时,也会对与他一起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提出类似的要求,甚至经常批评那些年轻的医生毛毛躁躁、思考不周密,做事不谨慎。
这些,都让他的同伴们感到亚历山大,总是有人嘲讽他“杞人忧天”。同时,大家也觉得他在做手术时不够果断,有些拖泥带水,有时在需要立刻决策时,迟迟难以决定。
这些反馈和议论,让他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成为一名真正卓越的外科医生,同时也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多烦恼,这些都在持续内耗着他,让他变得很低落,自我评价也越来越低。
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与其他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从而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并不是因为他本身不够好。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谨慎且负责的好医生。
对这位医生来说,他的思维模式之一是关注“潜在的风险在哪里?”以及“我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因此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投入在了这一方面,从而可能忽视了其他部分。
当他意识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后,他开始仔细观察其他同事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他发现,在他的同事中,存在着很多个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而每一种模式对于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有价值的。如果能把大家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很好的发挥出来,那么他们的手术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比如:
· 自己:思考的焦点是“潜在风险在哪里?”
· 同事B:思考的焦点是“如何完成?其中都有哪些关键节点?”
· 同事C:思考的焦点是“过去是怎么做的?”
· 同事D:思考的焦点是“问题在哪儿?如何解决?”
· 同事E:思考的焦点是“如何精益求精、能不能够做到卓越?”
· 同事F:思考的焦点是“最佳方案是什么?”
· 同事G:思考的焦点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这些就是每个人思维模式中的一部分,而它们其实也正隐藏在每个人不一样的“天赋/特点”里。
天赋/特点,说的是每一个人自然而然反复出现,且能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和行为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了“思维模式”,也就是思考的焦点、思考的方向等。
比如:
· 审慎天赋:思考的焦点是“潜在风险在哪里?”
· 成就天赋:思考的焦点是“如何完成?其中都有哪些关键节点?”
· 回顾天赋:思考的焦点是“过去是怎么做的?”
· 排难天赋:思考的焦点是“问题在哪儿?如何解决?”
· 完美天赋:思考的焦点是“如何精益求精、能不能够做到卓越?”
· 战略天赋:思考的焦点是“最佳方案在哪里?”
· 统筹天赋:思考的焦点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随后,根据这些观察和思考,他开始尊重并借用其他同事的天赋特点,从而把手术做得更好,同时,他也开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调整之后,他的人际关系也从“消耗型人际关系”变成了“支持型人际关系”。
最后的话
作者:艾菲
来源:艾菲的理想(ID:aifeidelixiang)
编辑:Wend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